外感風寒,發熱自汗,微惡寒,或寒熱往來,鼻鳴乾嘔,頭痛項強,胸脅痛滿,脈弦或浮大。 現用於感冒、癲癇、流行性出血、流感、胰腺炎、急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膽結石、癲癇、肋間神經痛、胃、十二指腸潰瘍、瘧疾、神經痛。
柴胡 15 桂枝 10 薑半夏10 黃芩 10 黨參 10 白芍 10 甘草 5生薑 10 紅棗 10
白芍性苦、酸、微寒。主治平肝止痛、斂陰止汗、養血和營。治療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崩漏、自汗、盜汗、脅肋脘腹疼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等症。
桂枝性辛甘溫、主治發汗解表、調和營衞、溫經通脈止痛、助心陽且通陽利水、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生薑性味辛、溫。主治主風寒感冒、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嘔吐、痰飲喘咳、脹滿、泄瀉。
大棗性甘、溫。主治補中益氣、解藥毒、養血安神。用於脾虛食少、乏力便溏、婦人臟躁、氣管炎、腸炎、痢疾、崩漏、外用治外傷出血。
半夏性味辛、溫。主治降逆止嘔,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用於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
柴胡性味苦、辛、微寒。主治解表退熱、疏肝解鬱、升舉陽氣。用於外感發熱、半表半裏寒熱往來、瘧疾、肝鬱脅痛乳脹、頭痛頭眩、月經不調、氣虛下陷之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等症。
黃芩性味苦、寒。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用於肺熱咳嗽、熱病高熱神昏、肝火頭痛、目赤腫痛、濕熱黃疸、瀉痢;熱淋;吐衄血;崩漏;胎熱不安;癰腫疔瘡
人參性甘、微苦、微溫。主治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用於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熱消渴、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本方取小柴胡湯、桂枝湯各半合劑而成。用桂枝湯調和營衛、解肌辛散,以解太陽之表;用小柴胡湯和解少陽、暢達樞機,以治半表半里。因證情不重,用藥劑量也較輕,故屬太少表裡雙解之輕劑,猶有未盡者。
柴胡桂枝湯的運用時機,主要出自於以下《傷寒論》條文:「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痛、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146)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四肢關節疼痛,可見太陽表證尚未被治癒,同時又見輕微嘔吐,感到胸脅悶、胃脘部悶,這是少陽病證巳見,膽熱犯胃,少陽經氣不利。因此,本證是比較典型的太陽少陽並病,治宜採用太陽、少陽兼顧的方法。
從原文中,微惡寒,可知發熱亦微,只有四肢疼痛,而沒有頭痛、脖子痛及全身痛,說明太陽表邪已輕。輕微噁心想吐、胸脅悶,可見雖然有少陽證卻不嚴重。所以不論太陽、少陽都不嚴重,用桂枝湯原劑之半治太陽,小柴胡湯原劑之半治少陽,合成柴胡桂枝湯。
《傷寒論〉原文101條提出:「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在實務判別上,患者雖然已經有小柴胡湯的噁心嘔吐、胸脅肋間滿悶,但是病情較輕。而發熱微惡寒、四肢關節疼痛,雖然不嚴重,卻是明顯的太陽表證,所以應該考慮表裡兼顧的方法。
用柴胡桂枝湯既治少陽又治太陽,雙解太少表裡之邪,所以又稱「少陽兼表證」或「太陽少陽並病」。這種治法不僅符合「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的理論,更符合表裡先後的原則,是一種比較周全的治療方法。
更簡單的解釋是,如果太陽病桂枝湯證不嚴重,卻開始出現一點點小柴胡湯證,就可以運用此方。現代應用發現背部不明原因發冷且四肢發涼時,運用此方效果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