瞳子髎

GB01

英文名稱Tongziliao

位置目外眥外側0.5寸,眶骨外緣凹陷中

所屬經絡足少陽膽經

別名太陽,前關,後曲,魚尾

0

最後更新日:2023-08-18

穴名介紹


瞳子,指眼;髎,指穴位。本穴為膽經頭面部的第一穴,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

解剖位置


  • 此穴位於眼輪匝肌上,更深入則是顳肌。
  • 它處於顴眶動脈與靜脈的分布區。
  • 此處還有顴面神經及顴顳神經,並有面神經的額顳支經過。

針刺方法


橫刺0.3~0.5寸

穴道介紹


瞳子髎穴功效「疏散風熱,明目退翳,平肝熄風」。主治頭痛,目痛,目赤,目翳,迎風流淚,視力減退,內障,青盲,口眼歪斜,角膜炎,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視神經萎縮,青少年近視眼,青光眼,結膜炎。

現代研究心放血治療麥粒腫,三棱針快速刺入瞳子髎穴,出血數滴,放血宜隔日1次,治療期間每日熱敷患處數次,1次10~15分鐘。98例患者,經放血1次而愈者達95%。

針剌治療坐骨神經痛,取患側瞳子髎穴、睛明穴,睛明垂直進針0.3~0.5寸,瞳子髎穴向外平刺0.3~0.5寸,7次爲1療程。治療150例,總有效率100%。

穴道配伍


瞳子髎穴位於目外眥稍外側,是膽經的經穴,具有疏散風熱、清利肝經、明目止痛的功效。其配伍多樣,針對不同病症,選擇不同的配穴,以達到協同治療的效果。

一、治療目疾:

  • 瞳子髎配谷穴、臨泣穴、睛明穴治目生內障:此配伍組合以瀉為主。谷穴為手少陽三焦經原穴,具有瀉熱通絡之功;臨泣穴為足少陽膽經經穴,擅長治療目疾;睛明穴為足太陽膀胱經經穴,為眼部重要穴位,可清肝明目。四穴合用,能瀉肝經實熱,通絡散瘀,從而改善內障症狀。
  • 瞳子佼配睛明、絲竹空、攢竹主治目痛、目赤、目翳: 此配伍協同作用清熱瀉火、通經活絡。睛明、絲竹空、攢竹均為眼周穴位,能直接作用於眼部,清泄肝經火熱,疏通經絡,改善目痛、目赤、目翳等症狀。
  • 瞳子髎配養老穴、肝俞穴、光明穴、太沖穴,治療視物昏花: 此配伍著重於滋養肝腎,疏肝理氣。養老穴為手太陽小腸經原穴,肝俞穴為肝經背俞穴,光明穴、太沖穴分別為眼部和肝經原穴,合用可滋補肝腎,疏肝理氣,改善肝腎不足導致的視物昏花。

二、治療其他病症:

  • 瞳子髎配少澤穴治婦人乳腫: 少澤穴為手少陰心經井穴,具有瀉火解毒的功效。此配伍通過瀉火清熱,消腫散結,治療婦人乳腫。
  • 瞳子髎配頭維穴、印堂穴、太沖穴主治頭痛: 此配伍疏散風熱,活絡止痛。頭維穴為陽明經穴,印堂穴為額部要穴,太沖穴為肝經原穴,合用可疏散頭痛部位的風熱,疏通經絡,緩解頭痛。
  • 瞳子髎配合谷穴,太陽穴,顴髎穴,有祛風活血,通絡止痛的作用:此配伍多用於面部疼痛,透過祛風活血、通絡止痛,緩解相關症狀。

Youtube影片


載入中...

穴道主治疾病


感染症與寄生蟲疾病

  • 肺結核
  • 結膜炎

內分泌、營養與新陳代謝疾病

  • 高血脂

神經系統疾病

  • 三叉神經痛
  • 梅尼爾氏病
  • 頭痛

眼與附器疾病

  • 白內障
  • 容易流眼淚
  • 夜盲
  • 失明
  • 角膜炎
  • 麥粒腫
  • 青光眼
  • 近視
  • 散光
  • 乾眼症
  • 結膜炎
  • 眼睛紅痛

耳與乳突疾病

  • 暈眩

呼吸系統疾病

  • 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
  • 急性咽喉炎

消化系統疾病

  • 慢性肝炎

艾灸刮痧


不宜運用灸法

按摩推拿


瞳子髎穴按摩方法:

步驟:

  1. 搓熱雙手: 用雙手互相摩擦,直至手掌感到溫熱。
  2. 輕撫眼皮: 用搓熱的手掌,一邊吐氣一邊輕撫眼皮,上下左右各6次。
  3. 轉動眼球: 保持手掌溫熱,將眼球向左右各轉動6次。

注意事項:

  • 按摩過程中應保持輕柔,避免過度用力。
  • 每次按摩時間控制在5-10分鐘內。
  • 按摩時可配合使用眼霜,加強效果。
  • 若眼部有傷口或炎症,請勿按摩。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