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黃湯

SAN 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膀胱經 14%
腎經 12%
心經 11%
肝經 8%
膽經 8%
大腸經 8%
脾經 6%
胃經 5%
三焦經 3%
肺經
膀胱經
腎經
心經
肝經
膽經
大腸經
脾經
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01-29

主治功效


三黃湯是一種中醫方劑,主要由麻黃、獨活、黃耆、黃芩、細辛五種中藥材組成,具有發汗解表、清熱瀉火、益氣固表等功效,臨床上常被用於治療麻疹。

麻黃性辛溫,具有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等功效。

獨活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細辛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的功效。

總括以上五種中藥材特性,通過組成三黃湯,對於麻疹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麻黃性辛溫,能夠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獨活性溫味辛,能夠發汗解表、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活血化瘀;黃芩性味苦、寒,能夠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黃蓍性溫味甘,能夠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細辛性溫味辛,能夠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這些中藥材共同作用,能夠有效地治療麻疹。

傳統服藥法


大黃3兩,黃芩2兩,梔子14枚(擘),豉1升(綿裹),麻黃(去節)2兩,甘草(炙)2兩。
殺石氣,下去實,兼發汗解肌。折石熱,通氣,泄腸胃。
嚼碎,以水9升,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4升,納豉3沸,分3服。得下止。

相關疾病


心情煩燥四肢感到疼痛食慾不振怕冷舌頭痛全身酸痛心胸煩熱麻疹動脈粥樣硬化胰臟炎大便秘結結膜炎癲狂狂躁半身不遂心內膜炎原發性高血壓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慢性腎衰竭

相同名稱方劑


三黃湯, 出處:《痘疹仁端錄》卷十一。 組成:防風、荊芥、枳殼、黃耆、白芍、牛蒡、地骨皮。 主治:痘疹。

三黃湯, 出處:《回春》卷五。 組成:黃連、黃芩、山梔、石膏、芍藥、白朮(去蘆)減半、桔梗、陳皮、茯苓(去皮)各等分,甘草減半,烏梅1個。 主治:脾熱口甜。

三黃湯, 出處:《喉科紫珍集》卷下。 組成:川連、甘草、川芎、黃柏、黃芩、梔子、赤芍、薄荷各等分。 主治:瀉火。主治:咽喉諸症,初起黃紅,甚至紫黑,壅腫疼痛,惡寒發熱。

三黃湯, 出處:《千金》卷十九。 組成:大黃(切,别漬水)1升,黃芩3兩,梔子14枚,甘草1兩,芒消2兩。 主治:骨極。腎熱病則膀胱不通,大小便秘塞,顔焦枯黑,耳鳴虛熱。

三黃湯, 出處:《筆花醫鏡》卷三。 組成: 三黃湯(《筆花醫鏡》卷三。)出處:《筆花醫鏡》卷三。組成:黃芩1錢,黃柏1錢,川黃連1錢,大黃1錢。主治:解小兒胎毒。 。 主治:解小兒胎毒。

三黃湯, 出處:《千金》卷八引張仲景方。 組成:麻黃30铢(去節),黃耆12铢,黃芩18铢,獨活1兩,細辛12铢。 主治:中風,手足拘攣,百節痛煩,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賊風偏猥腿風,半身不遂;失音不語。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