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healthlogo

基本資訊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膀胱經 14%
腎經 12%
心經 11%
脾經 9%
肝經 8%
膽經 8%
大腸經 8%
胃經 5%
三焦經 3%
肺經
膀胱經
腎經
心經
脾經
肝經
膽經
大腸經
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10

主治功效

三黃湯

組成

麻黃、獨活、黃耆、黃芩、細辛

功效

發汗解表清熱解毒涼血消斑。

主治

痘疹。

方解

麻黃發汗解表,獨活祛風除濕,黃耆補氣固表,黃芩清熱解毒,細辛發散風寒。諸藥合用,共奏發汗解表,清熱解毒,涼血消斑之功。

注意事項

本方宜在發疹初期使用,若疹已成熟,則不宜使用。

文獻參考

傷寒論》:「發汗,若發不汗,但頭汗出,身無汗,而煩躁者,此為逆汗,不可發汗,宜桂枝二麻黃一甘草一半湯。」

金匱要略》:「發汗後,身無汗,煩躁者,此為逆汗,宜桂枝二麻黃一甘草一半湯。」

溫病條辨》:「痘疹初起,身熱煩躁,汗出不暢,宜三黃湯。」

傳統服藥法

大黃3兩,黃芩2兩,梔子14枚(擘),豉1升(綿裹),麻黃(去節)2兩,甘草(炙)2兩。
殺石氣,下去實,兼發汗解肌。折石熱,通氣,泄腸胃。
嚼碎,以水9升,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4升,納豉3沸,分3服。得下止。

相關疾病

四肢感到疼痛
心胸煩熱
麻疹
動脈粥樣硬化
胰臟炎
結膜炎
癲狂狂躁
半身不遂
心內膜炎
心包炎
低血壓
慢性腎衰竭

相同名稱方劑

三黃湯, 出處:《痘疹仁端錄》卷十一。 組成:防風、荊芥、枳殼、黃耆、白芍、牛蒡、地骨皮。 主治:痘疹。

三黃湯, 出處:《回春》卷五。 組成:黃連、黃芩、山梔、石膏、芍藥、白朮(去蘆)減半、桔梗、陳皮、茯苓(去皮)各等分,甘草減半,烏梅1個。 主治:脾熱口甜。

三黃湯, 出處:《喉科紫珍集》卷下。 組成:川連、甘草、川芎、黃柏、黃芩、梔子、赤芍、薄荷各等分。 主治:瀉火。主治:咽喉諸症,初起黃紅,甚至紫黑,壅腫疼痛,惡寒發熱。

三黃湯, 出處:《千金》卷十九。 組成:大黃(切,别漬水)1升,黃芩3兩,梔子14枚,甘草1兩,芒消2兩。 主治:骨極。腎熱病則膀胱不通,大小便秘塞,顔焦枯黑,耳鳴虛熱。

三黃湯, 出處:《筆花醫鏡》卷三。 組成: 三黃湯(《筆花醫鏡》卷三。)出處:《筆花醫鏡》卷三。組成:黃芩1錢,黃柏1錢,川黃連1錢,大黃1錢。主治:解小兒胎毒。 。 主治:解小兒胎毒。

三黃湯, 出處:《千金》卷八引張仲景方。 組成:麻黃30铢(去節),黃耆12铢,黃芩18铢,獨活1兩,細辛12铢。 主治:中風,手足拘攣,百節痛煩,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賊風偏猥腿風,半身不遂;失音不語。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麻黃散

相似度 80%

六神通解散

相似度 54%

倉公當歸湯

相似度 54%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新增討論留言

搜尋

中藥分類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