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三黃湯的組成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發汗解表: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之功。三黃湯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症狀表現為發熱惡寒,頭痛鼻塞,無汗等。麻黃能發汗散寒,使體內鬱熱外泄,解除表邪,改善寒症。
- 宣肺止咳: 麻黃兼具宣肺止咳之效。三黃湯中含有黃芩、黃連、黃柏等清熱燥濕藥,配合麻黃宣肺利氣,有助於疏通肺氣,止咳化痰。
因此,三黃湯中加入麻黃,不僅能發汗解表,更能宣肺止咳,達到治療外感風寒的功效。
三黃湯為清熱解毒之經典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熱毒內盛所致的各種症狀,如口舌生瘡、大便秘結等。然而,在傳統的三黃湯方中並不包含獨活這味藥材。三黃湯的基本組成為黃芩、黃連與黃柏,三者皆性寒味苦,長於清熱瀉火、解毒涼血。若要在三黃湯中加入獨活,可能是根據臨床需要而進行的加減變動。獨活性溫,味辛、苦,歸肝、腎經,主要功效為祛風除濕、止痛解痺,常用於治療風濕痹痛、腰膝酸軟等症。將獨活加入三黃湯中,可能是為了增強其祛風除濕的作用,適用於那些同時伴有熱毒及風濕症狀的患者,以達到清熱解毒與袪風除濕雙重療效的目的。這種加藥方式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精神,能夠更全面地照顧到患者的個體差異與複雜病況。
三黃湯為清熱解毒之經典方劑,主要由黃連、黃芩及大黃三味藥物組成,其功能在於清熱瀉火、解毒涼血。然而,在某些變體或加減方中可能會加入黃耆,此舉旨在通過黃耆的補氣作用,達到扶正固本的效果。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利水排毒之功效。在三黃湯原有的清熱解毒基礎上加入黃耆,可以對因氣虛而致病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療方案,特別是對於那些既需清熱又需補氣的患者而言,這種配伍能夠同時解決實熱與氣虛兩方面的問題,有助於提升整體療效,使患者得以更快康復。
三黃湯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芩味苦寒,入肺、胃、膽經,善於清熱瀉火,尤擅於清肺熱、胃熱、膽熱。其苦寒之性,能降火除熱,且能燥濕,用於治療熱病初期,症見發熱、口渴、咽痛、舌苔黃膩、脈數等,可有效清熱解毒,退熱止渴。
此外,黃芩能瀉膽火,對治療濕熱蘊結、黃疸等亦有良效。故三黃湯中以黃芩為君藥,配合黃連、黃柏,共同發揮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三黃湯的組成中,包含細辛,主要原因如下:
- 散寒解表,溫肺化痰: 細辛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具有散寒解表、溫肺化痰之效。三黃湯以黃芩、黃連、黃柏清熱瀉火為主,但其性寒,易傷陽氣。細辛的加入,可協調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甚,並有助於溫化寒痰,促進表邪外解。
- 助黃芩清熱解毒: 細辛與黃芩相配,可加強其清熱解毒之效。細辛辛溫之性,可引導黃芩的藥力深入肌膚,達到清熱解毒的功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三黃湯」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多部古籍記載,「三黃湯」是一類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通便功效的方劑,其組成及應用因不同醫家和典籍而有所差異。以下從幾個面向分析其主治功效:
一、 基本組成與功效
多數古籍記載的「三黃湯」以黃連、黃芩、大黃為主要組成藥物,這三味藥均屬苦寒之品,具有顯著的清熱瀉火作用:
- 黃連:擅長清心胃之火,兼能燥濕。
- 黃芩:主清上焦肺火,亦可清熱燥濕、涼血解毒。
- 大黃:瀉下通便,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並能活血祛瘀。
此三味藥合用,共奏清熱瀉火、解毒通便之效,針對實熱火毒證,能迅速清除體內熱毒,通過瀉下排出體外,使熱邪得以外泄。
二、 治療病症
1. 實熱火毒證:
多部古籍明確指出「三黃湯」用於治療實熱火毒證,例如:
- 《類證治裁》:「〔實火〕,三黃湯,黃連,黃芩,大黃。」
- 《外臺秘要》:「三黃湯,療下焦熱結,不得大便方。」
- 《千金翼方》:「三黃湯,主治解散發,腹痛脹滿卒急。」
- 《聖濟總錄》:「治傷寒吐血煩躁,三黃湯方。」
這些記載表明「三黃湯」可治療因熱毒內盛引起的各種症狀,如高熱、煩躁、口渴、便秘、吐血、衄血等。
2. 寒食散中毒:
多部古籍皆提及服食寒食散之後產生的副作用及解救方法,
- 《諸病源候論》:「急飲三黃湯下之」,「大下即瘥」。
- 《醫心方》:「急飲三黃湯下之,得大下即瘥」。
- 《千金翼方》:「服寒食散,但冷将息,即是解药热实大盛热,服三黄汤也」。
3. 外感病、傷寒:
- 《外臺秘要》:「三黃湯,治傷寒病已八九日、三焦熱、脈滑數、身體壯熱、沉重拘攣。」
- 《本經疏證》:「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不欲飲食,用《千金》三黃湯。」
4. 皮膚病:
- 《類證治裁》:「火疳生於睥眥及氣輪,初起如椒瘡,三黃湯、導赤散。」
- 《醫心方》:「《救急單驗方》療時患遍身疱初覺出方:即服三黃湯令利,疱即滅。」
5. 其他病症:
- 《聖濟總錄》:「治小兒黃病。」,「洗眼三黃湯方」,「加減三黃湯方」。
- 《外臺秘要》:「又三黃湯,折石熱,通氣,泄腸胃,解肌方。」
- 《皇漢醫學》:「吐後氣逆可用『三黃湯』或承氣湯。」
- 《衛生寶鑒》:「少陰渴。脈沉自利者。豬苓湯、三黃湯之類。」
三、 變方應用
1. 《千金方》三黃湯:
- 《本經疏證》提及《千金》三黃湯用黃芩、獨活。又提及《千金》三黃湯用於治療百節拘攣,並與細辛的應用進行比較。
- 《外臺秘要》記載張仲景三黃湯方,組成包含麻黃、獨活、細辛、黃耆、黃芩。並指出可根據不同症狀調整藥物:心中熱加大黃,腹滿加枳實,氣逆加人參,悸加牡蠣。
- 《醫心方》引用《小品方》中關於張仲景三黃湯的記載,說明其功效為「治中風手足拘攣,百節疼煩,發作心亂,惡寒引日,不欲飲食」。
此方與基本方不同,加入了麻黃、獨活、細辛等辛溫發散藥物,具有解表散寒的作用,用於治療兼有表證的風寒濕痺或中風等症。
2. 其他變方:
- 《聖濟總錄》:「治乳石發嘔,服藥不效。三黃湯方」包含豉、梔子仁、枳實、甘草、前胡、大黃。
四、 藥物加減
古籍中也記載了根據不同兼證對「三黃湯」進行加減的情況:
- 《外臺秘要》:「心中熱加大黃,腹滿加枳實,氣逆加人參,悸加牡蠣。」
- 《聖濟總錄》:「加減三黃湯方」依據不同症狀進行藥物加減。
五、 治療原理
「三黃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熱者寒之」、「實則瀉之」的原則。
- 清熱瀉火:黃連、黃芩、大黃皆為苦寒之品,能清除體內熱毒,針對熱毒熾盛的病機。
- 通腑瀉下:大黃具有通腑瀉下的作用,可以將體內熱毒通過大便排出體外,使熱邪有出路。
- 解表散寒:《千金方》三黃湯中加入麻黃、獨活、細辛等辛溫藥物,旨在解表散寒,疏通經絡,用於兼有表證的病症。
總結
「三黃湯」是一類以黃連、黃芩、大黃為主要組成藥物的方劑,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的功效。其應用廣泛,可用於治療實熱火毒證、外感病、傷寒、皮膚病等多種病症。在不同醫家的應用中,「三黃湯」的組成和劑量會有所調整,並根據兼證進行加減,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分析基於古籍記載,現代中醫對「三黃湯」的應用和認識可能有所發展和更新,具體應用需遵循現代中醫理論和臨床實踐。
傳統服藥法
大黃3兩,黃芩2兩,梔子14枚(擘),豉1升(綿裹),麻黃(去節)2兩,甘草(炙)2兩。
殺石氣,下去實,兼發汗解肌。折石熱,通氣,泄腸胃。
嚼碎,以水9升,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4升,納豉3沸,分3服。得下止。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三黃湯, 出處:《痘疹仁端錄》卷十一。 組成:防風、荊芥、枳殼、黃耆、白芍、牛蒡、地骨皮。 主治:痘疹。
三黃湯, 出處:《回春》卷五。 組成:黃連、黃芩、山梔、石膏、芍藥、白朮(去蘆)減半、桔梗、陳皮、茯苓(去皮)各等分,甘草減半,烏梅1個。 主治:脾熱口甜。
三黃湯, 出處:《喉科紫珍集》卷下。 組成:川連、甘草、川芎、黃柏、黃芩、梔子、赤芍、薄荷各等分。 主治:瀉火。主治:咽喉諸症,初起黃紅,甚至紫黑,壅腫疼痛,惡寒發熱。
三黃湯, 出處:《千金》卷十九。 組成:大黃(切,别漬水)1升,黃芩3兩,梔子14枚,甘草1兩,芒消2兩。 主治:骨極。腎熱病則膀胱不通,大小便秘塞,顔焦枯黑,耳鳴虛熱。
三黃湯, 出處:《筆花醫鏡》卷三。 組成: 三黃湯(《筆花醫鏡》卷三。)出處:《筆花醫鏡》卷三。組成:黃芩1錢,黃柏1錢,川黃連1錢,大黃1錢。主治:解小兒胎毒。 。 主治:解小兒胎毒。
三黃湯, 出處:《千金》卷八引張仲景方。 組成:麻黃30铢(去節),黃耆12铢,黃芩18铢,獨活1兩,細辛12铢。 主治:中風,手足拘攣,百節痛煩,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賊風偏猥腿風,半身不遂;失音不語。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