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經經氣在此化雨冷降。
1.聽會。聽會者即耳能聽聞聲音也,此指穴內的天部氣血為空虛之狀,無物阻隔聲音的傳遞也。本穴物質為瞳子髎穴下傳的天部寒濕水氣,至本穴後,此氣吸附了更多的天部寒濕水氣並化雨冷降於地,天部氣血因而變得虛靜,如遠處聲音聽亦能明,故名。 (除上述解釋之外另有一解,此即是從陰陽的角度來解釋聽會之名。聽的感官過程為耳朵接收外部聲音,也就是從外入內、從陽入陰。由於聲音傳遞的這一過程是從陽入陰,因此,它要求耳部的氣血運行變化也要與此同步,表現出由陽向陰的變化轉變,如此,人體外部的聲音之陽才能進入體內的陰部,聲音感受器才能聽之而會。)
2.耳門穴。耳,穴在耳部也。門,出入的門戶也。耳門穴名意指膽經氣血由此進入耳腔。如聽會之解,本穴的氣血變化為氣態物散熱冷降並化為地部經水,經水則循本穴的地部孔隙進入耳腔,本穴如同膽經氣血出入耳的門戶,故名耳門穴。
3.聽呵。聽,聞也。呵,大聲喝叱之意,此指體表外部的聲場強度大於體表內部。聽呵名意指體表外部的聲場強度要大於體表內部耳朵才能聽受。聽訶名意與聽呵同,訶為呵的異體字。
4.後關。後,指頭的後部,前為陰、後為陽,此指陽氣。關,關卡。後關名意指穴外的陽熱之氣不能進入穴內。理同聽會名解。
穴名介紹
解剖位置
有顳淺動脈耳前支,深部為頸外動脈及面後靜脈;布有耳大神經,皮下為面神經。
穴道圖片
針刺方法
直刺0.5~0.7寸
Youtube影片
穴道主治疾病
感染症與寄生蟲疾病
- 腮腺炎
- 結膜炎
內分泌、營養與新陳代謝疾病
- 高血脂症(膽固醇過高)
神經系統疾病
- 三叉神經痛
- 梅尼爾氏病
- 頭痛
眼與附器疾病
- 失明
- 麥粒腫
- 結膜炎
- 眼睛紅痛
耳與乳突疾病
- 耳鳴
- 耳聾
- 中耳炎
- 暈眩
循環系統疾病
- 腦中風
消化系統疾病
- 牙齦腫脹
- 慢性肝炎
肌肉骨骼系統與結締組織疾病
- 顳頷關節痛
症狀、徵候與實驗室異常發現疾病
- 暈眩
- 咳嗽
- 頭痛
- 全身性水腫
傳統中醫症狀與疾病
- 耳鳴
- 耳聾
- 麥粒腫
- 多痰
- 眼睛紅痛
- 眼睛模糊
- 耳朵痛
- 顏面神經麻痺
- 牙齒緊閉口張不開
- 牙齒痛
- 夜間遺尿
- 牙齦出血
- 失音(啞)
- 面部疼痛
- 眼睛乾澀
穴道配伍
艾灸刮痧
艾條灸5-10分鐘,艾炷灸3-5壯
按摩推拿
每天3次用雙手的拇指按揉兩側聽會穴,力量稍大,以感覺有些脹疼為度,每次每穴2~3分鐘。
古代中醫典籍摘錄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