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太陽小腸經
經絡運行時間:13:00-15:00經絡屬性::五行:君火 陰陽:太陽
經絡對應::表裡對應:手少陰心經。 臟腑別通對應:足太陰脾經。同名對應:足太陽膀胱經
相關臟腑或器官:心臟、咽喉、胃、小腸、耳朵、鼻子、眼睛外側、眼睛內側
最後更新日:2022-10-09
手太陽小腸經的基本介紹
手太陽小腸經屬於陽經,運行時間為下午1:00至3:00。因此,小腸經有病的人,通常會在這段時間症狀特別嚴重。分析小腸經的症狀,必須區分以下三個方向來辨證:
1. 循行路線與聯繫臟器
小腸經所走過的路線會影響相關的臟腑或器官。從小腸經循行路線來看,小指、手掌外側、下臂外側、上臂外側、肩背、頸部、面頰、耳朵和腹部都有可能出現疼痛。
治療小腸經異常所造成的痛症,就是以這些循行路線為辨證基礎。小腸經還聯繫心,並與食管、胃、耳、眼有聯繫,因此也會影響這些器官的運作。
2. 主要影響臟腑的病候
小腸經是十二經脈之一,主要影響的臟腑是小腸(腑)。根據中醫基礎理論,小腸直接影響消化系統的運化,並主導水液的吸收和清濁分別,與尿液的量有關,且會影響大腸的運作。因此,小腸異常會引起消化不良、嘔吐、尿痛、尿閉、腹瀉、便秘等症狀。
《靈樞·經脈》提到:「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臑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臑、肘臂外後廉痛。」
小腸經異常時會出現以下病症:
- 咽喉痛
- 頷下腫不能活動
- 肩部疼痛如同被牽引
- 上臂疼痛如同折斷
- 耳聾
- 眼睛昏黃
- 面頰腫脹
- 頸部、頷下、肩胛、上臂、前臂的外側後側疼痛
3. 相互影響的經絡與臟腑病候
- 小腸經與心經:小腸經與心經互為表裡關係,小腸經上絡於心,因此小腸經異常也會影響心經。情緒上的喜樂會影響心臟,因此也可能影響小腸經。
- 小腸經與脾經:小腸經與脾經互為臟腑別通關係,因此小腸經異常時也會有脾經相關的症狀,如腹脹、腹瀉、食欲不振等,並可以從脾經上找到改善小腸經的反射穴道。
- 小腸經與膀胱經:小腸經與膀胱經為同名經關係,因此小腸經異常也可能會出現膀胱經的相關症狀,例如肩背痛、耳鳴、頭暈等。
在臨床上,心與小腸的互動極為密切。心的熱能透過小腸傳到下肢,因此這兩條經絡可說是人體熱能的主要來源。如果這兩條經絡阻塞,手腳就會變得冰冷。
本經常見的疼痛
本經的常見症狀或疾病
手太陽小腸經的19個穴道清單
手太陽小腸經的影片介紹
手太陽小腸經相關文章資訊
本經常見之歸經中草藥單方
本經常見之歸經食物
本經常見之歸經中藥方劑
手太陽小腸經的良導絡研究
【良導絡實症】 相關部位:口,舌,眼,耳。實症抑制點:小海穴 。主要生理症狀:下腹脹氣,胸苦悶,頭痛,便祕,口瘡,身熱,容易出汗,頸腫難轉動。
【良導絡虛症】 相關部位:口,舌,眼,耳。虛症興奮點:後谿穴。主要生理症狀:頭痛,耳鳴,重聽,耳後痛,下痢,身寒,手腳冷。
相關經脈、別絡與絡脈
手太陽小腸經經脈
《靈樞·經脈》:「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
手太陽小腸經經脈起於手小指尺側端,在此接納手少陰心經之氣。經過路線如下:
- 循手小指的尺側面,第五掌骨尺側面,經腕關節的尺骨莖突與三角骨之間,上行沿尺骨背面外側緣,達尺骨鷹嘴與肱骨上髁之間。
- 經肱三頭肌的長頭和外側頭之間,沿三角肌背側至肩胛崗下方,斜向上行,經肩胛上角至肩上。
「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從肩上前屈走向鎖骨上窩,下行入於胸中,沿食道下行,分支分布於心臟。其主干線沿食道下行穿過橫隔,經過胃分布於小腸。
「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
在鎖骨上窩分支,沿頸側上行,經過下頜角處斜行至外眼角,再向後沿顴骨弓上緣行至耳前進入耳中。在下頜角處分支,斜行經顴骨下繞到鼻側,再上行到內眼角,在此銜接足太陽膀胱經,與膀胱經經氣相溝通。
另外,有一小分支斜行分布於顴骨區,還有一分支從小腸分出,下行至腹部,斜行於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之間,在下巨虛穴位與足陽明胃經相會合。
手太陽小腸經絡脈
《靈樞·經脈》篇:「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髃。」
手太陽小腸經的絡脈,起於腕後5寸尺骨外側的「支正」穴位,在此分出兩支:
- 第一支橫行與尺骨內側的表裡經手少陰心經相銜接,組成表裡經經氣互相交流的通路。
- 第二支與小腸經並行,經尺骨外緣、尺骨鷹嘴的尺側、肱三頭肌,到達肩關節的後方,分布於肩關節上方,為分布於肩關節的唯一大絡脈。
手太陽小腸經別絡
《靈樞·經別》篇:「手太陽之正,指地,別於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腸也」
手太陽小腸經別絡在肩關節後下方,從三角肌背側的手太陽小腸經分支出發,行至腋下,沿肋骨外上行至鎖骨,橫行至胸骨,下行沿食道進入胸腔,分布於心臟。分支下行穿過橫隔,經過胃,再下行分布於小腸,形成手太陽小腸經至小腸心的聯絡路線,加強了兩者之間的聯繫。
皮部與經筋(肌肉筋膜)
原文:《靈樞.經筋》: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腕,上循臂內廉,結於肘內銳骨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入結於腋下;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繞肩胛,循頸出走太陽之前,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結於頷,上屬目外眥。其病小指支肘內銳骨後廉痛,循臂陰,入腋下,腋下痛,腋後廉痛,繞肩胛引頸而痛,應耳中鳴痛引頷,目瞑良久乃得視,頸筋急,則為筋瘻頸腫,寒熱在頸者。治在燔鍼劫刺之,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其為腫者,復而銳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頷結於角,其痛當所過者支轉筋。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夏痺也。
手太陽經筋的分布路徑如下:
- 起始點:小指背面和外側
- 經過手背,結於腕關節背面的尺側。
- 所屬肌肉:外展小指肌、固有伸小指肌、伸指總肌。
-
從腕關節上行至前臂尺側面
- 沿著前臂尺側上行,結於肘關節的肱骨內上踝後方。
- 所屬肌肉:尺側屈腕肌、尺側伸腕肌。
-
從肘關節上行至上臂後側尺側
- 向上行至腋下位置。
- 所屬肌肉:三頭肌(長頭及短頭)。
-
經過腋下後延伸至肩胛區域
- 分布於肩胛區域。
- 所屬肌肉:岡上肌、岡下肌、大圓肌、小圓肌、三角肌。
-
從肩胛向上行至頸部
- 沿足太陽經筋的前方路徑,結於耳後乳突。
- 所屬肌肉:斜方肌(部分)、提肩胛肌、頭夾肌、胸鎖乳突肌(上部)。
-
從乳突進入耳部
-
由乳突進入耳中,之後穿出耳前,分為兩支:
-
第一支:
- 從耳前下行,結於下頜。
- 所屬肌肉:耳後肌、耳前肌、咬肌、顳肌前部。
-
第二支:
- 從耳前斜行向上,分布至眼外角。
- 所屬肌肉:眼輪匝肌(部分)。
-
手太陽經筋病候
手太陽經筋如果受到風、濕、寒邪氣的侵襲,可能會引發以下病候:
- 頸部疼痛:頸部肌肉疼痛,無法轉動頭部。
- 肩部與上臂疼痛:肩部及上臂肌肉緊繃疼痛,感覺如折拔。
- 經氣不足:肩胛區肌肉鬆弛,肩臂無法抬舉。
- 經氣不暢:手小指發生痙攣。
經筋的時令病候
在農曆六月(季夏),氣候中主太陽,此時手太陽小腸經容易經氣不暢或阻塞,可能出現以下病候:
- 沿手太陽經分布區的肌肉痙攣。
- 舌肌痙攣,導致舌頭捲曲。
治療方法:
使用火針在壓痛點上快速刺針,刺針次數以見效為止。
手太陽小腸經的相關典籍
- 《靈樞.經脈》: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
- 《靈樞.經脈》: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為此諸病,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 《靈樞.經筋》: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腕,上循臂內廉,結於肘內銳骨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入結於腋下;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繞肩胛,循頸出走太陽之前,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結於頷,上屬目外眥。其病小指支肘內銳骨後廉痛,循臂陰,入腋下,腋下痛,腋後廉痛,繞肩胛引頸而痛,應耳中鳴痛引頷,目瞑良久乃得視,頸筋急,則為筋瘻頸腫,寒熱在頸者。治在燔鍼劫刺之,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其為腫者,復而銳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頷結於角,其痛當所過者支轉筋。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夏痺也。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僻,眥急不能卒視,治皆如右方也。
- 《靈樞.經別》:手太陽之正,指地,別於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腸也。
- 《靈樞.經脈》: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髃。實則節弛肘廢;虛則生肬,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