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主要的經絡穴道下手改善心臟痛
現代醫學發現,心臟疼痛一般很可能是心絞痛、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二尖瓣脫垂...等等原因所造成。
多數人的心臟痛,最先感受到的是「胸痛」,北半球每年在冬季時,胸痛患者就會增加伴隨心血管疾病。而事實上,夏季發生心血管疾病的人數並不少於冬天。
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中,也觀察到一種很奇怪的現象,不論是哪一種「經絡體質」,不論是體質「火熱」或是「陰寒」都一樣。
最終,人們的經絡圖上都很容易結合顯示出「心經」+「心包經」虛證,最後連帶「肺經」也會虛證,成為「手三陰經」虛證。
這種經絡現象,在一年四季都會穩定出現,機率保持在20%~25%之間,天氣冷的時候機率較高,炎熱的夏季機率也會略為提升。
2024年6月期間台灣地區非常炎熱,某會員就發現,在走路時胸部自然出現疼痛感,位於胸骨心臟旁邊。這很明顯就是天氣炎熱所引起的,而經絡檢測之後也確認,心經與心包經出現虛證。
這種經絡現象,可以印證現代醫學所發現天氣「極冷」或「極熱」的時候,都有可能引發胸部心臟部位的疼痛。
有趣的是,雖然古代沒有經絡檢測技術,但是現代人的經絡現象,很有可能與古人是一樣的。古人稱心臟痛為「胸痹」或「心痛」,主要就是通往胸部的經絡不通所造成。
遠從漢朝的《金匱要略》中就提到,胸痹這種病會導致呼吸困難、喘息,咳嗽吐痰時感到不適,同時伴有胸部和背部的疼痛感。
當心經與心包經虛證時,會連動影響到肺經,這是描述一樣的現象,可見心臟有問題時,也會牽連到肺臟。
古書《聖濟總錄》提到胸痹的原因,這是因為體質虛弱時,容易遭受「寒邪」的侵襲,導致氣向上急促奔騰,氣機阻滯而不通暢,進而形成胸痹的病狀。
胸痹也可能是胸部有痞塊(痰、瘀血、水濕等)凝聚而成的硬塊所造成,這時候會出現胸部堅硬脹滿、肚子脹滿、胸口阻塞感、呼吸短促、咳嗽時加劇疼痛...等。
同時伴隨煩躁不安、冷汗冒出,甚至有心痛延伸到背部的症狀,可見古代的人就已經觀察且紀錄到心肌梗塞的現象了。
不論哪一種原因,只要疏通胸部的經絡,就會達到舒緩。然而,通往胸部的經絡是相當複雜的,幾乎可以說十二經絡都有可能造成心臟疼痛。
除了上面提到手三陰經(肺經、心經與心包經)通往心臟,手太陽小腸經通過背後的肩胛骨,從鎖骨上窩入胸部,分布於心臟。
腳部的經絡中,通往心臟的經絡還有:脾經與別絡、肝經別絡、腎經、胃經別絡、膀胱經別絡、膽經別絡與任脈。
基於「前病後治」的原則,從膀胱經上的背俞穴下手,可以明顯改善心臟痛。
儘管通往心臟的經絡非常複雜,可以針對主要的經絡加以改善,這裡建議是:心經、心包經、小腸經、肝經。
以下是相關的經絡介紹:
手厥陰心包經
《黃帝內經》提到心包經就是從胸中開始,心包經與心經異常時直接影響胸部與心臟,而造成咳嗽、胸悶痛、心臟疾病。
心經與心包經很容易一起出現虛證,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拍打、按摩心包經,從掌心往手肘按摩或拍打。
位於胸部的膻中穴,可以按摩或運用五個指尖啄雀敲打。許多人慢性的咳嗽或胸悶痛,其實是心包經異常所造成的。
建議穴道
手太陽小腸經
小腸經看起來在背部,但是因為其通往背後的肩胛骨,最後分布於心臟,所以小腸經與心臟痛密切相關。
小腸經通過心臟後面的肩胛部位,可以保護心臟。透過拍打疏通這裡小腸經,就可以直接改善心臟痛現象,最常運用的穴道就是「天宗穴」。
建議穴道
足厥陰肝經
《黃帝內經》提到肝經通往肋間部位,分支也通過肺臟。
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中發現,通常心情鬱悶的人,除了心包經虛證之外,也會出現肝經實證。
改善的方法就是經常腿部肝經、脾經,運用兩手掌摩擦、搓揉肋間部位,就可以改善肝經的經絡氣血,同時也要配合按摩心包經。
建議穴道
從其他的經絡穴道下手改善心臟痛
膀胱經雖然位於背部,但是在炎熱夏季時,膀胱經能量氣血不足,也會反應在前胸,會加重心臟疾病的出現可能性。
基於前病後治的原理,可以在背後拔罐,改善胸部與心臟的疼痛。
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中也可以發現,脾經與膀胱經的能量連動性很高,而脾經異常時也會影響到心臟,尤其是夏季的心臟痛、胸痛,要經常疏通脾經。
足太陽膀胱經
膀胱經在背後的經絡氣血如果阻塞時,也會牽連到前面的胸部、肋骨部位而造成疼痛。
改善的方法也很簡單,只要拍打、拔罐、刮痧背部相關的穴道,同時搓揉肋間部位,自然就會改善。
疏通膀胱經改善肋痛,可以背後俞穴找到相關穴道,最常見的就是心俞、肺俞、厥陰俞、肝俞,可以加強這些部位拍打。
建議穴道
足太陰脾經
《黃帝內經》提到脾經也通過心臟,所以脾經異常時也會出現心臟相關問題,而出現胸悶痛。
尤其是脾經上的大包穴,《黃帝內經》說這裡阻塞時會造成全身痛,所以要特別加強。現代人長期脾經虛證,久了自然出現胸悶痛、心臟痛。
改善的方法就是經常拍打腿部脾經,運用兩手掌摩擦、搓揉大包穴,就可以改善脾經的經絡氣血。
建議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