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脾湯

WEN P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備急千金要方

熱性指數

30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0%
脾經 20%
胃經 11%
肺經 10%
腎經 8%
肝經 8%
小腸經 5%
心包經 5%
三焦經 5%
大腸經 5%
心經
脾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肝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0-13

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脈象沉脈,弦脈

舌象舌苔白膩

疼痛肚臍周圍腹痛,腹痛

症狀大便秘結,怕冷,容易腳冷但手不冷,咳嗽,大便膿血,半身或下肢麻木,上吐下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手腳冰冷,腹瀉,嘔吐

現代疾病大腸激擾綜合症,高血壓性腎臟病,四肢麻痺癱瘓,痢疾,原發性高血壓,胰臟炎,胃潰瘍,高血壓性心臟病,胃及十二指腸炎,動脈粥樣硬化,瘧疾,霍亂,阿米巴病,細菌性食物中毒,志賀桿菌病

方劑組成解釋

溫脾湯中加入大黃,看似矛盾,實則巧妙。大黃性寒,瀉熱通便,看似與溫脾背道而馳。然而,溫脾湯所治脾胃寒濕,常伴有濕熱鬱積,導致脾胃運化失常。大黃在此扮演著引濕熱下行的角色,將積聚於脾胃的濕熱排出體外,為脾胃溫陽開路。同時,大黃的通便作用,可減少濕熱對脾胃的阻滯,有助於溫陽藥物的發揮,達到溫脾化濕、通便止瀉的效果。因此,溫脾湯中加入大黃,是根據寒濕兼熱的病機,以瀉熱通便來促進脾胃溫陽,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溫脾湯中加入附子的主要原因是溫補脾陽、驅散寒氣。具體來說:

  1. 溫補脾陽:附子是一味強效的溫熱藥,主要用來溫補脾腎陽氣,特別是針對脾陽不足、寒氣內盛的情況,能迅速提升脾陽,改善寒邪所致的脾胃功能失調。
  2. 驅散寒邪:附子能驅散體內的寒氣,對於由於寒邪阻滯引發的腹痛、便秘、手腳冰冷等症狀有良好的效果,幫助打通氣血的運行,減少寒凝氣滯的狀態。
  3. 協助其他藥物發揮功效:附子的強力溫陽作用可以協助乾薑等藥物增強驅寒效能,同時也為大黃、芒硝等藥物的瀉下作用提供更好的基礎條件,使積滯更易排出。

總的來說,附子在溫脾湯中的作用是溫陽驅寒,幫助恢復脾胃的陽氣,並促進整體方劑的協同作用。

溫脾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脾胃為後天之本,喜溫惡寒,若脾胃虛寒,則易出現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乾薑溫中散寒,可溫暖脾胃,改善其功能。
  2. 助脾運化:乾薑辛溫之性,可促進脾胃的消化功能,幫助食物的消化吸收,有利於脾胃的運化。

因此,溫脾湯中加入乾薑,可以起到溫中散寒、助脾運化的作用,對於脾胃虛寒引起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溫脾湯中加入人參的主要原因是補氣扶正,增強脾陽的功能。具體來說:

  1. 補脾益氣:人參具有強大的補氣作用,能夠提升脾胃的功能,促進氣血運行,幫助恢復脾陽不足的症狀。
  2. 防止攻下傷正:在驅寒攻積的過程中,可能會消耗正氣,而人參能補充脾胃之氣,防止因攻下積滯導致氣虛、體弱的情況,保持氣血充盈。
  3. 增強整體治療效果:人參的加入不僅強化了脾胃的功能,還使方劑更具協調性,達到補氣、祛寒、攻積三方面的平衡。

總之,人參在溫脾湯中主要是補氣養脾,協助驅寒、攻積,並保護正氣,使整體療效更加穩定且有效。

溫脾湯中加入甘草的主要原因有三個:

  1. 調和諸藥:甘草具有調和藥性的作用,能使方中各藥的功效更加協調,減少藥物之間的衝突,促進其協同作用。
  2. 補益氣血:甘草有補氣的作用,能夠在溫補脾陽、攻下積滯的同時,保護脾胃,防止過度攻下造成正氣的損傷。
  3. 緩解藥性:甘草還具有緩和藥物的烈性作用,能減輕附子、乾薑等溫燥藥物的刺激性,避免對脾胃過度的損傷。

綜合來看,甘草的作用使得溫脾湯在溫補脾陽和攻下積滯的過程中更加平和、安全。

溫脾湯中加入當歸的原因是為了補血養血,調和氣血。當歸具有補血的作用,能防止因攻下寒積過程中損傷正氣,尤其是在驅寒攻下積滯時,容易消耗體內的氣血。當歸的加入能補充氣血,促進血液循環,幫助身體恢復元氣,並防止因過度攻下導致虛弱或氣血虧損,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溫脾湯中加入芒硝的原因是為了潤腸通便、軟化積滯,並增強大黃攻下的效果。芒硝具有瀉下通便的作用,能有效軟化腸道中的寒積和硬結,使積滯更容易排出體外。這樣一來,大黃的瀉下作用得以增強,從而更有效地清除腸道中的積滯,達到通便和解除腸道阻塞的目的。芒硝的加入使整個方劑在攻下積滯的同時不會過度刺激腸道,協調了治療的力度。

方劑介紹


溫脾湯

溫脾湯出自於古代經典《備急千金要方》,主要功效是「溫陽補脾,清除腹部的冷積」,是古代止腹痛方。

依照原書的記載,主要用來治療腹痛、肚臍附近絞痛不止,是後代用來治療脾陽不足、寒氣積聚的「寒性便秘」(冷祕)、提振食慾常用方劑

這種病證起因於吃了太多寒冷的食物,導致寒氣在體內積聚阻塞,影響了脾的功能,使得脾不能正常運化水濕,寒濕聚集於腸間引發腹痛、便秘。

如果寒氣在體內積聚時間過長而不被化解,脾的氣就會變得虛弱,這種情況可能會演變為長期的痢疾,表現為大便帶有血或粘液。

脾主管四肢,如果脾陽不足,就不能將溫暖傳達到四肢,因此手腳會感覺冷。舌苔厚白、脈象沉弦。

古人觀察到,脾陽不足寒氣冷積脾胃現象
古人觀察到,脾陽不足寒氣冷積脾胃現象

這些情況大多原本體內陽氣不足、寒氣積聚與腹部造成虛寒。也就是脾陽不足容易導致體內寒氣堆積,尤其是平時喜愛吃生冷食物的人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這個方劑最早出現於《備急千金要方》卷15,它是由《金匱要略》中的「大黃附子湯」發展而來的。

古書《時方妙用》第55卷中提到,如果一個人腹瀉好了之後又開始腹瀉,時常伴有腹痛,運用各種藥物治療都沒有效果。

這種情況是因爲腸間有頑固的寒氣,必須先把寒氣去除,然後才能進行後續調理,適合使用「溫脾湯」

古書這種描述,現代人要如何印證呢?2024年10月期間某會員分享,他平時患有腸躁症,在進入秋季之後他經常不明原因肚子痛,大便不順暢,很擔心是不是大腸癌爆發?而他的脾經確實就是長期虛證。

有一次,他在服用了「平胃散」之後確實就改善了腹痛,但是偶而還是會痛回來,後來他就運用了「附子理中湯」,效果就比較穩固。

有一天他看到了溫脾湯的組成原理,才知道根本就在於自己肚子裡面有深深的寒氣。可惜,科學中藥根本就沒有賣溫脾湯,這該怎麼辦呢?

他仔細想了一下,可以買「附子理中湯」+「大黃」+「芒硝」+「當歸」。或是買一罐「調胃承氣湯」+「當歸」

另一個版本的溫脾湯只有5味藥,沒有當歸、芒硝,可以運用「附子理中湯」+「大黃」即可。

最後他服用「附子理中湯」+「大黃」,果然腹痛就消失了,便秘現象消失。

溫脾湯的組成很適合現代人「寒熱錯雜」的體質。溫補脾陽雖然可以驅寒,但無法有效清除腹中的積滯。

若單純攻下積滯,則可能損傷脾陽,且寒氣也難以徹底去除。因此,治療時必須同時兼顧「驅寒」和「攻積」的平衡藝術感

附子和乾薑用來溫暖體內,驅散寒氣;人參和甘草補氣養脾;大黃則清除積滯,芒硝潤腸軟化積滯,助大黃攻下。

當歸補血養血,防止攻下損傷正氣,甘草協調諸藥並助益氣。這些藥物協同作用,使寒氣去除、積滯消散、脾陽恢復,達到治癒的效果。

近代醫家彭子益,在其著作《圓運動的古中醫學》中提到,古人運用溫脾湯寒熱兼用,其實是為了達到互相制約的效果。

寒熱中藥並用,可以達到相互制約的效果
寒熱中藥並用,可以達到相互制約的效果

實際上,這是因為人體內同時存在寒證和熱證,因此需要使用溫性藥物來治寒,用寒性藥物來治熱。

溫脾湯運用乾薑、炙甘草和人參用來調理中焦(消化系統)。附子用來溫暖下焦(即腸道和泌尿系統)而芒硝和大黃則用來排除體內積聚的廢物。

這個方子不使用枳實和厚朴,避免對氣機(即身體能量)造成損傷,而加入當歸則是為了保護血液,平衡藥物的燥熱性質。

當歸還能引導陽氣入陰,通過滋陰來養陽,這是一個非常巧妙的療法。這個方子適合那些下焦寒冷但又有熱積的人

名中醫懶兔子在其著作《醫目了然》中提到,溫脾湯中又有當歸、乾薑、人參、甘草,可攻下時不傷正,溫陽時補益脾氣。因此溫脾湯更具補虛益氣的功效,適用於陽虛體質的人服用

現代醫療中,溫脾湯常用於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腸梗阻、胃部阻塞、腸躁症、消化性潰瘍、慢性腹瀉、慢性腎功能不全、膽道蛔蟲症、老人癡呆、幽門梗阻、慢性腎炎晚期的尿毒症等疾病(註1)。

適用於病人出現消瘦、面色黃白、精神不振、腰酸、厭惡食物等症狀,這些症狀都屬於陽虛和體內寒氣積聚的表現。

加減法:如果腹部脹痛,可以加厚朴和木香來行氣止痛;若腹部冷痛,則可加肉桂和吳茱萸來增強溫暖體內、驅寒的效果。


註1:鄭平東,橫澤隆子,and大浦彥吉."溫脾湯治療慢性腎功能不全的實驗研究."上海中醫藥雜誌(1984)。李桂雲."加味溫脾湯治療膽道蛔蟲症63例介紹."遼寧中醫雜誌(1982)。喻峰."加減溫脾湯治療消化性潰瘍45例."中醫雜誌08(1985)。張潤民."溫脾湯加減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27例."湖南中醫雜誌03(1991)。顧浩然,and徐陸周."白石溫脾湯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徵30例臨床觀察."湖南中醫雜誌38.03(2022)。李鵬.溫脾湯治療脾腎陽虛型老年性痴呆的臨床療效觀察.2018.浙江中醫藥大學

傳統服藥法


上五味,咬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臨熟下大黃(現代用 法;水煎服,大黃後下)。

將七味藥材加水煮至剩下三分之一的量,一天分三次服用。大黃需在快煮好時再放入。現代做法為:大黃後下,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這個方劑是一種溫補的藥方,如果患者有腹部熱結和便秘的症狀,則應該使用寒性的藥方,而不適合使用這個溫補的方劑。

現代藥理研究


通過臨床觀察,溫脾湯有改善腎功能、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的作用。用溫脾湯治療的慢性腎功能衰竭(CRF)證屬脾腎虛衰、濕濁內生者,全血粘度、血漿粘度、紅細胞聚集指數、紅細胞電泳均顯著降低,而對照組這方面作用不明顯。說明溫脾湯有改善CRF高粘血症的作用。其作用機理可能是通過調整整體狀態、改善腎功能、改善體內「粘、聚、集凝」狀態,達到改善CRF患者高粘血症的作用。由於全血粘度增高可增加外周血管阻力使血壓升高,甚至誘發高血壓腦病,所以對CRF患者能在腎功能改善的同時,降低全血粘度,這對治療CRF很有意義。

相同名稱方劑


溫脾湯, 出處:《千金》卷十八。 組成:甘草4兩,大棗20枚。 主治:食飽而咳者。

溫脾湯, 出處:《千金》卷十五。 組成:大黃3兩,桂心3兩,附子1兩,人參1兩,乾薑1兩。 主治:積久冷熱,赤白痢者。

溫脾湯, 出處:《千金》卷十三。 組成:當歸3兩,乾薑3兩,附子2兩,人參2兩,芒消2兩,大黃5兩,甘草2兩。 主治:腹痛,臍下絞結,繞臍不止。

溫脾湯,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一引《肘後方》。 組成:人參2兩,乾薑2兩,附子2兩,大黃3兩。 主治:脾胃中冷結實,頭痛壯熱,但苦下痢,或冷滯赤白如魚腦。

溫脾湯, 出處:《本事》卷四。 組成:厚朴(去粗皮,薑制)半兩,乾薑(炮)半兩,甘草半兩,桂心(去皮,不見火)半兩,附子(生,去皮臍)半兩,大黃4錢(生,碎切,湯1盞漬半日,搦去滓,煎湯時和滓下)。 主治:痼冷在腸胃間,連年腹痛泄瀉,休作無時,服諸熱藥不效,宜先取去,然後調治易癒,不可畏虛以養病也。

溫脾湯, 出處:《會約》卷九。 組成:山藥(炒)1錢8分,白茯苓1錢2分,白朮(制)1錢,薏苡仁(炒,研)2錢,芡實(炒,研)2錢,白扁豆(炒,研)2錢,桔梗8分,砂仁(去皮,炒,研)5分,甘草(炙)8分,神曲(炒)4分,白蓮肉(炒,研)2錢,秫米(炒,研)1錢,紅棗(去核)2枚。 主治:平補脾胃,與滋陰湯同用,一則不畏滋陰滯胃,二則脾健而飲食增加。主治:脾虛失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