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
本方證因脾陽不足,陰寒內盛,寒積中阻所致。寒實冷積阻於腸間,腑氣不通,故便秘腹痛、繞臍不止。脾陽不足,四肢失於溫煦,則手足不溫;脈沈弦而遲,是陰盛里實之證。
本方主治脾陽不足,寒從內生,加之飲食生冷,導致冷積阻留,損傷脾陽,運化失常所致。脾陽不足,陽虛失運,寒積阻留腸間,故腹痛,大便秘結。
冷積久留不化,脾氣虛陷,則為久痢赤白;脾主四肢,脾陽不足,不能佈達四肢,故手足不溫,舌苔白,脈沉弦者。脾陽不足,冷積內停是其基本病機。
本方證雖屬寒積便秘,但脾陽不足是為致病之本,若純用攻下,必更傷中陽;單用溫補,則寒積難去,惟攻遂寒積與溫補脾陽並用,方為兩全之策。
方中附子配大黃為君,用附子之大辛大熱溫壯脾陽,解散寒凝,配大黃瀉下已成之冷積。芒硝潤腸軟堅,助大黃瀉下攻積
乾薑溫中助陽,助附子溫中散寒,均為臣藥。人參、當歸益氣養血,使下不傷正為佐。甘草既助人參益氣,又可調和諸藥為使。諸藥協力,使寒邪去,積滯行,脾陽復。
綜觀本方,由溫補脾陽藥配伍寒下攻積藥組成,溫通、瀉下與補益三法兼備,寓溫補於攻下之中,具有溫陽以祛寒、攻下不傷正之特點。
本方與大黃附子湯同屬溫下劑,都能主治寒積便秘。本方是由脾陽不足,中氣虛寒,而致冷積內停,證屬虛中夾實,故方中配以乾薑、人參、甘草以顧護中陽;大黃附子湯為寒積里實證,證實無虛,故配細辛辛溫宣通,助附子散寒止痛。
加減變化 若腹中脹痛者,加厚朴、木香以行氣止痛;腹中冷痛,加肉桂、吳茱萸以增強溫中祛寒之力。
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急性單純性腸梗阻,或不全梗阻等屬中陽虛寒,冷積內阻者。用於治療慢性結腸炎、幽門梗阻,慢性腎炎後期尿毒症而見消瘦,面色萎黃,精神委靡,腰酸,泛惡等證屬陽虛冷積內停者。
傳統服藥法
上五味,咀。以水800毫升(八升),先煎後四味,臨熟將大黃加入,煎取250毫升(二升半),分服,一日三次。
現代藥理研究
通過臨床觀察,溫脾湯有改善腎功能、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的作用。用溫脾湯治療的慢性腎功能衰竭(CRF)證屬脾腎虛衰、濕濁內生者,全血粘度、血漿粘度、紅細胞聚集指數、紅細胞電泳均顯著降低,而對照組這方面作用不明顯。說明溫脾湯有改善CRF高粘血症的作用。其作用機理可能是通過調整整體狀態、改善腎功能、改善體內「粘、聚、集凝」狀態,達到改善CRF患者高粘血症的作用。由於全血粘度增高可增加外周血管阻力使血壓升高,甚至誘發高血壓腦病,所以對CRF患者能在腎功能改善的同時,降低全血粘度,這對治療CRF很有意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溫脾湯, 出處:《千金》卷十八。 組成:甘草4兩,大棗20枚。 主治:食飽而咳者。
溫脾湯, 出處:《千金》卷十五。 組成:大黃3兩,桂心3兩,附子1兩,人參1兩,乾薑1兩。 主治:積久冷熱,赤白痢者。
溫脾湯, 出處:《千金》卷十三。 組成:當歸3兩,乾薑3兩,附子2兩,人參2兩,芒消2兩,大黃5兩,甘草2兩。 主治:腹痛,臍下絞結,繞臍不止。
溫脾湯,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一引《肘後方》。 組成:人參2兩,乾薑2兩,附子2兩,大黃3兩。 主治:脾胃中冷結實,頭痛壯熱,但苦下痢,或冷滯赤白如魚腦。
溫脾湯, 出處:《本事》卷四。 組成:厚朴(去粗皮,薑制)半兩,乾薑(炮)半兩,甘草半兩,桂心(去皮,不見火)半兩,附子(生,去皮臍)半兩,大黃4錢(生,碎切,湯1盞漬半日,搦去滓,煎湯時和滓下)。 主治:痼冷在腸胃間,連年腹痛泄瀉,休作無時,服諸熱藥不效,宜先取去,然後調治易癒,不可畏虛以養病也。
溫脾湯, 出處:《會約》卷九。 組成:山藥(炒)1錢8分,白茯苓1錢2分,白朮(制)1錢,薏苡仁(炒,研)2錢,芡實(炒,研)2錢,白扁豆(炒,研)2錢,桔梗8分,砂仁(去皮,炒,研)5分,甘草(炙)8分,神曲(炒)4分,白蓮肉(炒,研)2錢,秫米(炒,研)1錢,紅棗(去核)2枚。 主治:平補脾胃,與滋陰湯同用,一則不畏滋陰滯胃,二則脾健而飲食增加。主治:脾虛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