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介紹
天,指頭,容,指面容。本穴位在下頜角後方,其脈自此入面容,主治耳聾、耳鳴,故名。
解剖位置
- 手太陽小腸經穴道中,天容穴的位置如下:
- 位於下頷角後方,就在胸鎖乳突肌的終點前邊緣,以及二腹肌後部的下緣。
- 在這個穴位的前方,有頸外淺靜脈和頸內動脈與靜脈通過。
- 天容穴周圍,有耳大神經的前分支,還有面神經的頸部分支和副神經分布。
- 更深入一點,會發現這裡有交感神經系統的頸上神經節。
針刺方法
直刺0.5~0.7寸
穴道介紹
天容穴功效「利咽消腫、聰耳降逆」, 主治耳鳴、耳聾、咽喉腫痛、頸項強痛、頰腫、淋巴腫大、扁桃體炎。針刺天容穴可以改善偏頭痛。
穴道配伍
天容穴,位於小腸經,具有疏通經絡、清熱解毒、通竅利咽等功效。其配伍應用多與耳、咽喉相關疾病有關,並常與手厥陰心包經及手太陰肺經穴位配合使用,以達到整體調理的效果。
1. 天容穴配列缺穴治頸項強痛:
- 原理: 天容穴屬小腸經,具有疏通頸部經絡的作用;列缺穴屬肺經,肺主氣,氣行則血行,頸項強痛多與局部氣血瘀滯有關。兩穴合用,可疏通頸部經絡,促進氣血運行,緩解肌肉痙攣,消除疼痛。
2. 天容穴配聽宮穴、中渚穴(或加聽會穴)治耳鳴、耳聾:
- 原理: 聽宮穴、中渚穴皆為手少陽三焦經穴位,三焦經與耳的關係密切,具有通利耳竅的作用;聽會穴為足少陽膽經穴,膽經與肝經相表裡,肝開竅於目,但與耳亦有聯繫,能調節肝氣。天容穴則能疏通經絡,輔助其他穴位更好地發揮作用。此配伍通過疏通三焦經、膽經經氣,以及小腸經的氣血,改善耳部血供,從而治療耳鳴、耳聾。
3. 天容穴配魚際穴、少商穴治咽喉腫痛、扁桃體炎、頰腫:
- 原理: 魚際穴屬肺經,少商穴屬肺經井穴,肺主氣司呼吸,肺氣宣降則咽喉通暢;咽喉腫痛、扁桃體炎等多與肺經熱邪有關。天容穴清熱解毒,與魚際穴、少商穴配合,能清瀉肺經之熱,消腫止痛,改善咽喉腫痛等症狀。此配伍主要針對熱邪引起的咽喉疾患。
總之,天容穴配伍應用靈活多變,其治療作用主要依賴於與其他穴位的協同作用,通過整體調節經絡氣血,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需注意的是,穴位配伍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體質進行調整,並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Youtube影片
載入中...
穴道主治疾病
感染症與寄生蟲疾病
- 腮腺炎
- 淋巴結腫大
內分泌、營養與新陳代謝疾病
- 甲狀腺腫
- 甲狀腺機能減退
神經系統疾病
- 偏頭痛
- 頭痛
耳與乳突疾病
- 耳鳴
- 耳聾
呼吸系統疾病
- 氣喘
- 扁桃腺炎
- 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
- 急性咽喉炎
消化系統疾病
- 牙齦腫脹痛
肌肉骨骼系統與結締組織疾病
- 肩關節痛
- 脖子頸項酸痛
艾灸刮痧
天容穴艾灸或遠紅外線加熱方法:
艾灸方法:
- 準備:
- 選擇尺寸合適的艾條,最好是溫和灸或溫和艾灸,避免刺激過大。
- 準備艾灸盒或其他隔熱墊,保護皮膚。
- 保持房間通風,避免煙霧過濃。
- 施灸:
- 將艾條點燃,等待火焰穩定後,熄滅火焰,讓艾條冒煙。
- 將艾條放置在艾灸盒或隔熱墊上,然後將艾灸盒放置於天容穴上,並用輕微的力按壓。
- 每次施灸時間建議控制在5-10分鐘,以皮膚微微發熱爲宜,避免過度灼熱。
- 結束:
- 施灸結束後,用溫水輕輕擦拭皮膚,去除殘留的艾灰。
- 觀察施灸部位皮膚狀況,如有紅腫或其他不適情況,及時停止施灸並諮詢醫師。
遠紅外線加熱方法 (使用神燈):
- 準備:
- 準備遠紅外線神燈,並確保神燈處於良好工作狀態。
- 保持房間通風,避免過度密閉。
- 加熱:
- 將神燈的光照射到天容穴上,保持距離約15-20釐米。
- 每次加熱時間建議控制在5-10分鐘,以皮膚微微發熱爲宜,避免過度灼熱。
- 結束:
- 加熱結束後,用溫水輕輕擦拭皮膚。
- 觀察施灸部位皮膚狀況,如有紅腫或其他不適情況,及時停止加熱並諮詢醫師。
注意事項:
- 施灸或加熱前,請先諮詢醫師,瞭解自身情況是否適合進行此操作。
- 孕婦、經期女性、皮膚破損者、患有嚴重心血管疾病者等,不建議進行艾灸或遠紅外線加熱。
- 施灸或加熱過程中,如有任何不適,請立即停止操作,並諮詢醫師。
- 施灸或加熱後,需保持局部清潔,避免感染。
- 艾灸或遠紅外線加熱僅為輔助治療方法,不可代替正規的醫療診治。
按摩推拿
天容穴按摩方法:
- 準備工作: 放鬆心情,坐在椅子上,頭部自然放鬆。
- 定位: 將食指和中指併攏,放在下巴下方,找到下巴角後方的凹陷處,即為天容穴。
- 手法:
- 按壓: 用拇指指腹輕輕按壓天容穴,每次按壓3-5秒,力度適中,以感到酸脹感為宜。
- 揉按: 用拇指指腹沿著天容穴方向做環形揉按,每次揉按10-20圈,力度要輕柔。
- 推拿: 用拇指指腹從天容穴沿著臉頰向下推至下巴,重複推拿5-10次。
- 時間: 每天按摩天容穴2-3次,每次按摩5-10分鐘。
注意事項:
- 按摩時應保持呼吸平穩,避免用力過猛。
- 若有皮膚病或傷口,應避免按摩。
- 按摩後可輕輕拍打臉部,促進血液循環。
- 孕婦及經期女性應謹慎按摩。
- 如有特殊情況,請諮詢醫生或專業人士。
古代中醫典籍摘錄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