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方劑組成解釋
大黃附子細辛湯中加入大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瀉熱通便,祛瘀止痛: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寒凝血瘀導致的腹痛、便祕、腫脹等症狀,大黃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排出體內毒素,達到通便止痛的效果。
- 引火歸源,調和寒熱:大黃附子細辛湯屬於溫寒相濟的方劑,附子溫陽化寒,細辛溫經散寒,而大黃寒涼瀉熱,可以引導藥力下行,避免藥性過於燥烈,導致虛火上炎。因此,大黃的加入可以起到調和寒熱,使藥性更加平和的作用。
大黃附子細辛湯中加入附子,主要是為了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補心陽、散寒止痛的功效。方中大黃寒涼,瀉下力強,容易傷及陽氣,加入附子可以溫陽散寒,防止大黃傷陽,並促進大黃瀉下通便的效果。
- 細辛性溫,入肺、腎經,亦有散寒止痛的功效。附子與細辛相合,既能溫陽散寒,又能止痛,更能增強藥效。
因此,大黃附子細辛湯中加入附子,不僅能溫陽散寒,還能平衡藥性,提高藥效,達到治療目的。
大黃附子細辛湯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通達陽氣: 細辛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通達陽氣之效。該方以大黃瀉熱解毒,附子溫陽救逆,而細辛則可助附子溫通經脈,使藥力更好地到達病所。
- 助附子驅寒,通利關竅: 細辛辛散通竅,可助附子溫陽化寒,通利關竅,使寒邪得以降解,氣血流通。尤其對於寒凝血瘀、關竅閉塞所致的症狀,細辛可發揮重要作用。
總之,細辛在該方中起着溫經散寒、通達陽氣,助附子驅寒通利關竅的作用,與其他藥物相互配合,達到治療寒凝血瘀、關竅閉塞等病症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方劑介紹

大黃附子湯主要功效是「溫裡散寒,通便止痛」,主治寒邪與積滯在腸道裡互相結合造成的病症,為治療寒實內結,脅下偏痛之名方,為後世「溫下劑」之祖方。
此方主治症狀:腹痛便秘、兩肋一側隱痛(常見右側)、發熱、手腳冰冷、舌苔白而膩、脈象弦緊。
《金匱要略》原文提到:「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宜溫藥下之,以大黃附子湯。」
古人發現,兩肋一側隱隱作痛,伴有發熱,脈象緊而弦,這是寒邪所引起的症狀,應該用溫熱藥物來瀉下治療,適合使用大黃附子湯。

寒屬陰邪,具有收引的特性,會把寒氣引入體內,使陽氣不通,氣血運行不暢,因此出現腹痛、兩脅隱痛等症狀。
正如《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中所說,寒氣停留在腸胃之間、膜原之下,使血不流通,經絡被牽引收縮,所以會痛。
寒邪堵住腸道,使排便功能失調,導致便秘。積滯不去,氣機阻塞,會產生發熱。陽氣內鬱,無法送達四肢,所以手腳冰冷。舌苔白膩、脈象弦緊,都是寒實證的表現。
既然是「寒實內結」改善方法就是以溫熱藥驅除寒邪,並通便以清除積滯,從而達到止痛、化解寒結的目的。

方中重用附子,其味辛性熱,進入心、脾、腎三經,有溫裡散寒、止腹痛的作用。《名醫別錄》記載它能治療「心腹冷痛」,《本草從新》稱其為「大熱純陽之藥」,可治一切深寒久冷之症。
因為是寒實內結,所以雖用溫藥,仍需加入瀉下藥來通便清積。大黃味苦性寒,入脾與大腸經,能清熱通便、瀉實積滯。與附子配伍,寒熱並用,以達到溫裡通下的效果。
細辛味辛性溫,入肺與腎經,兼入肝脾等經,具有宣通九竅、散寒止痛的作用。《神農本草經》也有記載。此方中細辛輔助附子發揮散寒溫經的功效。
三藥合用,共奏溫陽散寒,通便止痛之功,相互制衡又相得益彰,組成一個能溫通內寒、清除積滯的有效方劑。
溫下之法與一般寒下之法不同,此方以溫藥為主,佐以瀉下之品,體現了「溫藥下之」的治療原則。適用於寒實內結,正氣尚存之證。
雖然大黃性苦寒,但在附子與細辛的辛熱藥力制衡下,其寒性受到抑制,仍可保有通便瀉下的作用。
中醫高手林盛進,在其著作《經方直解》中提到,凡是右肋下緣以下的疼痛(包括腹直肌攣急),運用此方大都有效。
此方改善右肋下疼痛的效果明顯,包括膽囊炎及膽道相關疾病。如果力道不夠,可以運用四逆湯加大承氣湯。
書中提到一個經典案例,某12歲男童,患有腹脹,起初是午後脹,之後變成整日脹,約一個多月後,伴隨陣發性的右肋下疼痛。經歷了各大醫院治療,診斷意見未能統一。
有的醫院考慮為肝炎、肝膿瘍、肝癌,有的醫院考慮為膽囊結石或腹膜炎等,經服藥打針治療兩個月,皆未見效。

腹脹雖然在服用某中藥治療後好轉,但右肋痛加劇,平均每數十分鐘發作一次,日夜數十次發作,劇痛難忍,滿床打滾,投以大黃附子湯2劑痊癒,觀察數月皆未發作。
多數的時候,肋間疼痛與肝經、膽經、脾經、胃經有關聯,體內寒氣重的人,通常這4條經絡都是嚴重異常,所以只要運用中藥去除寒邪,就可以改善肋間疼痛。
張仲景在治療寒邪深入陰分之證時,常用附子與細辛搭配,例如「麻黃細辛附子湯」,就是治療少陰病時的常用方,能溫中下氣,若服後發熱、脈象沉者,加入麻黃以助陽解表(少陰兼表證)。
而本方則是針對寒積在裡的實證,附子與細辛配合大黃,重點在於「溫下寒積」。
這兩個方子只有一味藥(麻黃)的不同,就從解表轉為溫下,由此可見張仲景用藥設方之妙。
另外,麻黃細辛附子湯中附子只用一枚,而本方用兩枚,原因在於前方中三味藥皆為溫藥,彼此互助無相牴觸,一枚附子即可發揮效力。
但本方中加入了苦寒的大黃,如果只用一枚附子,就會被大黃的寒性壓制,無法有效發揮溫裡祛寒之效。
當代名醫倪海廈認為,麻黃附子細辛湯主要針對「表寒裏虛」之證,大黃附子細辛湯則主治寒實便祕,大黃代替麻黃以通便。
此方古今運用非常廣泛,若分析相關的期刊論文超過350篇後發現,可改善肋間神經痛、慢性闌尾炎、消化系統疾病(急性胰腺炎、潰瘍性結腸炎、腸梗阻、各種類型便秘、急腹症、闌尾炎、腹膜炎、胃脘痛、急性膽囊炎、膽絞痛、膽道結石、膽心綜合徵、膽汁返流性胃炎、腹滿、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腹絞痛(上腹暴痛)、腹內高壓、慢性結腸炎、腹瀉、上消化道腫瘤、腹股溝疝氣泌尿系統疾病(慢性腎衰竭、腎結石,泌尿系結石、腎絞痛、尿酸性腎病、腎間質纖維化、腎小管損傷。膿。其他疾病(不明原因發熱、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甲溝炎、肺損傷、坐骨神經痛、膽石症伴冠心病,乳蛾、脅痛、睪丸腫痛,類風濕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勃起功能障礙。婦科疾病(原發性痛經,慢性盆腔炎)...等等。
傳統服藥法
大黃三兩(約9克)、附子兩枚(約12克)、炮製細辛二兩(約6克)
用水五升煎煮,煮成約兩升的藥汁,分成三次溫服。如果是體格壯實的人,可以煎成兩升半,再分三次服用。服藥後若覺得像走了四五里路一樣出汗或發熱,再服下一劑。(現代用法: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大黃性味薄,不宜久煎
- 本方功效專在「溫下」,若為實熱內結、正氣充盛、邪實明顯者,則不宜使用。服藥後若大便通暢,多可轉危為安;若服藥後仍便秘、反見嘔吐、四肢厥冷、脈細微,則為病勢惡化之象,應密切觀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