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性苦寒、主治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常用於治療實熱便秘、積滯腹痛、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
附子性辛甘熱。主治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除濕。主治心腹冷痛、脾虛腹瀉、腳氣水腫、風寒濕痹、陽萎、疽瘡漏及一切沈寒痼冷之疾。
細辛性辛、溫、小毒。主治祛風、散寒、溫肺化痰、鎮咳通鼻竅、行水、開竅。治風冷頭痛、鼻淵、齒痛、痰飲咳逆、風濕痹痛。少陰引經藥、治少陰頭痛牙痛。
偏痛,不論左右,凡胸脅至腰,痛者宜用之。一切痛,不論內外,皆可用之。凡頑固偏僻兼挾之積,皆陰陽錯雜,非常例所拘,附子與大黃為伍,所治皆非常之證。又用此方治腰腳拘急痛甚,兩腳攣急不能起,晝夜呻吟,配合芍藥甘草湯二三日,痛全安。又用此方治膝腫毒,鶴膝風,而左臍下拘急尤甚,按之則引左腳而痛,初用此方加甘草二三日,後用四逆散加良薑,牡蠣,劉寄奴而愈。此方治牙痛靈妙,並治一切痛,不論內外,莫不捷效。
《金匱要略》云:「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大黃雖為苦寒之品,但配伍附子、細辛辛散大熱之品,則制其寒性存其走泄之性。三味協力,共成溫散寒凝,苦辛通降之劑。寒實積滯所致的便秘,在非溫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實的情況下,使用本方最為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