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大黃附子細辛湯

DA HUANG FU ZI XI XING TANG

出處典籍: 傷寒雜病論

其他名稱:大黃附子湯

熱性指數

32

寒性指數

15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心經 17%
脾經 17%
腎經 11%
肝經 11%
小腸經 6%
心包經 6%
三焦經 6%
大腸經 6%
胃經 6%
膽經 4%
肺經 4%
最後更新日:2022-08-28

主治功效

本方溫經散寒,驅結止痛,主治寒積里實證,寒性便秘、腹痛便秘,脅下偏痛,發熱,手足厥冷,舌苔白膩,脈弦緊。偏痛,不論左右,凡胸脅至腰,痛者宜用之。一切痛,不論內外,皆可用之。

本方所治之證,乃因寒邪與積滯互結於腸道所致。寒為陰邪,其性收引寒人於內,陽氣不通,氣血披陽,故見腹痛或脅下偏痛。

正如《素問.舉痛論》所云「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寒實阻於腸間,傳化失職,以致大便不通。積滯留阻,氣機被鬱,故發熱;陽氣內鬱,不能佈達四肢,故手足厥冷,舌苔白膩,脈弦緊,均為寒實之症。

凡頑固偏僻兼挾之積,皆陰陽錯雜,非常例所拘,附子與大黃為伍,所治皆非常之證。又用此方治腰腳拘急痛甚,兩腳攣急不能起,晝夜呻吟,配合芍藥甘草湯二三日,痛全安。

又用此方治膝腫毒,鶴膝風,而左臍下拘急尤甚,按之則引左腳而痛,初用此方加甘草二三日,後用四逆散加良薑,牡蠣,劉寄奴而愈。此方治牙痛靈妙,並治一切痛,不論內外,莫不捷效。

《金匱要略》云:「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

大黃雖為苦寒之品,但配伍附子、細辛辛散大熱之品,則制其寒性存其走泄之性。三味協力,共成溫散寒凝,苦辛通降之劑。寒實積滯所致的便秘,在非溫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實的情況下,使用本方最為恰當。

加減法若腹痛甚者,加肉桂以溫里止痛,腹部脹滿,舌苔垢膩,積滯較重者,加厚朴、木香行氣導滯。體質虛弱者,加黨參、當歸等以益氣養血補能。

現代常用於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腎結石、膽結石、慢性闌尾炎,胰腺炎、急性單純型腸梗阻,粘連性腸梗阻、腹股溝疝氣等屬寒積里實證者。

傳統服藥法

以水五升(1000cc),煮取二升(600cc),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500cc),分溫三服。服後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

方劑組成解釋

大黃性苦寒、主治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常用於治療實熱便秘、積滯腹痛、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

附子性辛甘熱。主治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除濕。主治心腹冷痛、脾虛腹瀉、腳氣水腫、風寒濕痹、陽萎、疽瘡漏及一切沈寒痼冷之疾。

細辛性辛、溫、小毒。主治祛風、散寒、溫肺化痰、鎮咳通鼻竅、行水、開竅。治風冷頭痛、鼻淵、齒痛、痰飲咳逆、風濕痹痛。少陰引經藥、治少陰頭痛牙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功專溫下,若實熱內結,正盛邪實,殊非所宜。此外,服用本方後,若大便通利,則可轉危為安。

若藥後大便不通,反見嘔吐,肢冷,脈細,為病勢惡化之象,應予注意。

相關疾病

肋間神經疼痛身體發熱四肢冰冷手腳冰冷咳嗽偏頭痛暈眩下腹部痛(小腹痛)大便秘結怕冷梅尼爾氏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大黃附子湯

相似度 100%

蔥附丸

相似度 80%

黃明膠散

相似度 66%

四物膠薄貼

相似度 66%

蔥液膏

相似度 66%

牛黃串

相似度 66%

星辛散

相似度 66%

納鼻甘草丸

相似度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