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塗囟膏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功效。塗囟膏常用於治療嬰兒頭皮疾患,如溼疹、毛囊炎等,杏仁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緩解炎症,促進傷口癒合。
- 潤燥滑腸: 杏仁具潤燥滑腸功效,能有效改善嬰兒便祕情況,避免因便祕導致頭部血管充血,加重頭部疾患。
因此,塗囟膏中加入杏仁,是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以及潤燥滑腸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嬰兒頭皮疾患,改善其健康狀況。
塗囟膏中加入花椒,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通經絡,散寒止痛: 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溫通經絡、散寒止痛的作用。囟門為頭部經脈交匯之處,若因風寒入侵導致頭風、頭痛等症狀,花椒可溫散寒邪,止痛止癢。
- 殺菌消炎,預防感染: 花椒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細菌生長,預防囟門感染。塗抹於囟門,可避免外邪入侵,促進傷口癒合。
塗囟膏方劑中使用附子,主要原因如下:
- 溫經散寒,通絡止痛:附子性熱,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之效。囟門為陽氣匯聚之處,若遇風寒侵襲,可導致囟門不合、頭風、頭痛等症狀。附子可溫經散寒,驅散寒邪,改善頭部血液循環,達到止痛的效果。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塗囟膏中常配伍其他藥物,如川芎、白芷等,附子可與之相輔相成,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例如,附子可溫通經絡,促進川芎、白芷等藥物更好地發揮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
塗囟膏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通竅開竅: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溫肺散寒、通鼻竅、開經絡的功效。新生兒囟門未閉,易受風寒侵襲,導致頭部寒涼,細辛可溫散寒邪,促進頭部血液循環,有助於囟門閉合。
- 消腫止痛: 細辛亦具有一定的消腫止痛功效,可緩解新生兒頭部因寒邪入侵引起的頭疼、發熱、腫脹等症狀。
總之,細辛在塗囟膏中,可發揮溫散寒邪、通竅開竅、消腫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新生兒頭部不適,促進囟門閉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塗囟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要用於小兒鼻塞不通,涕出。古時小兒體質嬌弱,易受風寒邪氣侵襲,導致鼻竅閉塞、流涕不止。塗囋膏以「塗囟門」及「導藥入鼻」的外治法,溫通鼻竅、散寒除涕,適用於風寒或陽虛寒凝所致的鼻塞症狀。
二、組成與藥物分析
杏仁(半兩)
- 性味:苦、微溫,有小毒。
- 功效:宣肺降氣,潤腸通便,外用可軟堅散結、通利竅道。
- 本方作用:杏仁能開泄肺氣,助鼻竅通暢,其油脂性質亦能潤澤鼻腔。
蜀椒(6銖)
- 性味:辛、熱。
- 功效:溫中散寒,殺蟲止癢,外用可散寒通絡。
- 本方作用:蜀椒辛熱走竄,能溫散風寒邪氣,開通鼻竅,緩解鼻塞。
附子(6銖)
- 性味:辛、甘,大熱,有毒。
- 功效:回陽救逆,散寒止痛。
- 本方作用:附子大熱之性,能溫陽驅寒,助陽氣上達鼻竅,化解寒凝所致的鼻塞。
細辛(6銖)
- 性味:辛、溫。
- 功效:祛風散寒,通竅止痛。
- 本方作用:細辛辛香走竄,善通鼻竅,《神農本草經》載其能「利九竅」,是鼻塞要藥。
三、方劑合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散寒通竅為核心,藥物配伍體現「溫散」「開竅」兩大方向:
- 溫散寒邪:蜀椒、附子、細辛均為辛溫之品,能溫陽散寒,尤適風寒或陽虛鼻塞。
- 宣通鼻竅:杏仁潤降肺氣,細辛、蜀椒辛香走竄,直達鼻竅,緩解窒塞。
- 外用滲透:以醋漬藥增強辛散之效,豬脂為賦形劑,使藥性潤澤並易於塗抹吸收。
四、外治法機理
- 塗囟門:囟門為小兒氣血匯聚之處,外塗溫熱藥物,可透過經絡溫通頭面氣血,改善鼻塞。
- 導藥入鼻:直接將藥膏塗於鼻腔或鼻周,藥物辛香之氣直達病所,宣通鼻竅。
五、延伸考證
此方在《聖濟總錄》名為「杏仁膏」,《普濟方》稱「通鼻散」,均強調其通鼻之功。結合中醫理論,風寒鼻塞多因肺氣閉鬱、寒凝竅道,而此方溫散之力顯著,故適於寒證鼻疾。
總結
塗囟膏以溫藥為主,善於散寒開竅,其外治法巧妙結合經絡與局部用藥,適用於小兒風寒鼻塞或陽虛鼻鼽之證。方中附子、細辛等藥雖有小毒,但外用劑量輕微,且經醋製後緩和藥性,以達安全有效之效。
傳統服藥法
杏仁半兩,蜀椒6銖,附子6銖,細辛6銖。
上(口父)咀。以醋五合,漬藥一宿,明旦以豬脂五合煎令附子色黃,膏成,去滓,待冷以塗絮。
導鼻孔中,日2次,兼摩頂上。
杏仁膏(《聖濟總錄》卷一一六)、通鼻散(《普濟方》卷五十七)。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辛溫燥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塗囟膏, 出處:《千金》卷五。 組成:杏仁半兩,蜀椒6铢,附子6铢,細辛6铢。 主治:小兒鼻塞不通,涕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