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主要的經絡穴道下手改善三叉神經痛
中醫古代沒有「三叉神經痛」這個病名,但根據其驟發驟止、閃電樣、刀割樣、燒灼樣劇烈疼痛的典型症狀。將其歸類於 「頭痛」、「面痛」、「偏頭風」、「頰痛」、「面遊風」 等範疇。
中醫認為,這種疼痛主要是因為氣血在經絡裡流得不順暢,堵住了就會痛;或者是因為氣血不足,無法滋養筋骨,失去養分也會引起疼痛。
由於這是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反覆發作的陣發性劇痛。病位主要在頭面經絡,與肝、膽、胃、腎等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
傳統中醫認為,頭面部是諸陽之會三叉神經痛是由於經絡不通,氣血瘀滯所造成。
從路徑來看,「三叉神經痛」有關的經絡,主要是胃經、大腸經、小腸經、膽經、心經別絡、三焦經,由於通過的經絡不少,因此成因也格外複雜,歸類如下:
1.陽明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
這是最關鍵的經絡,這條經絡幾乎完美覆蓋了三叉神經第二支(上頜支)和第三支(下頜支)的分布區(鼻翼、上唇、口周、下頜、顴部)。
因此,大多數面部疾病都與陽明經氣血瘀滯直接相關,通常大腸經與胃經都是異常的狀態。

2.少陽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
膽經循行區域與三叉神經第一支(眼支)以及部分第二、三支區域(耳前、顳部、頭角)重疊。
中醫認為「少陽經」主樞機,容易受到外來風邪侵襲,而且與肝鬱氣滯(情緒)相關。膽經與三焦經連動異常的機率也很高。
3.太陽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
黃帝內經提到,膀胱經「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主要影響前額和目內眥周圍,與三叉神經第一支(眼支)區域相關。小腸經也是通往面部,也是常見的影響經絡。
由於通過三叉神經的經絡幾乎都是陽經,所以如果一個人體內的火氣很大的話,陽經的能量過於旺盛,就有機會出現三叉神經痛。
反過來,如果有一個人體內的寒氣很重的話,也會造成所有的陽經都沒有能量,也有很大的機率會出現三叉神經痛。

因此,從經絡角度來看,三叉神經痛可以說是體內「極寒」或「極熱」的一種經絡現象,長期對身體經絡影響,所造成的一種結果。
以上都只是理論,可不可以從現代經絡數據加以驗證呢?這絕對是可以的。
2025年雲端中醫從幾十個會員回報的三叉神經痛經絡數據中發現,有高達48%的機率屬於「綜合經絡型態」,36%的機率屬於「鐵三角化熱極致型態」。

這兩種經絡型態的重疊性是:脾經、膀胱經虛證。肝經、胃經實證,三焦經、大腸經實證。印證千年來傳統中醫理論是成立的。
尤其是膽經、胃經嚴重連動實證或虛證的時候,更容易引發三叉神經痛。
因此,只要是體內火熱的人要「清熱瀉火」,體內寒氣重的人要「排寒」,配合疏通這些異常經絡,令人恐懼的三叉神經痛就會自然改善甚至痊癒。
單純透過按摩、經絡拍打這些經絡及穴道,就可以改善這種疼痛,每個受到這種困擾的人,都應該嘗試經絡療法。
此外,如果可以配合中藥調整體內的寒熱,更可以達到加分的效果。

足陽明胃經
《黃帝內經.靈樞》提到:「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
從圖上可以清楚看出來,三叉神經與胃經很明顯是密切相關,因此受到三叉神經痛困擾的人,一定要疏通胃經。
可以指壓按摩面部的穴道,也可以運用遠端的穴道來,平時要多抓捏按摩面部皮膚相關的肌肉。常見的穴道有下關、四白、地倉、巨髎、足三里、內庭穴。
建議穴道

手陽明大腸經
《黃帝內經.靈樞》提到:「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
從圖上可以清楚看出來,三叉神經與大腸經有關聯,尤其是同屬於陽明經的胃經異常時,都會一起影響造成三叉神經痛。
大腸經上最有效的穴道就是「合谷穴」,可以改善顏面的各種疾病,平時可以多按摩這個穴道,也可以配合迎香穴、曲池穴。
建議穴道

足少陽膽經
《黃帝內經.靈樞》提到膽經:「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
三叉神經少陽經(膽經、三焦經)密切相關,尤其是膽經的風池穴,是感冒傷寒時的重要穴道,感染病毒或感冒傷寒也會引發三叉神經痛。
從經絡能量來看,膽經與胃經的連動性很強,因此可以經常拍打膽經、胃經大腿部分,也可以按摩小腿的陽陵泉穴,可以改善三叉神經痛。
建議穴道

手少陽三焦經
《黃帝內經.靈樞》提到三焦經:「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
三焦經與耳朵的疾病密切相關,也會影響到三叉神經痛。一般而言,體內火氣大的時候三焦經能量會出現實證,而出現各種面部、耳朵疼痛。
除了拍打整條三焦經之外,還可以經常按摩三焦經的外關穴、聽宮穴、天井穴。
建議穴道
從其他的經絡穴道下手改善三叉神經痛
基於經絡臟腑別通對應關係,也可以在心包經、肝經、脾經、腎經上找到對應點,透過遠端位於腳部的穴道也可以改善面部疼痛,因此可以改善三叉神經痛的穴道是格外豐富的。
別小看這種對應關係,這是非常微妙的。有些人晚上經常熬夜造成「胃經」異常,在經絡圖上經常會出現心包經虛證,透過心包經的穴道也可以改善胃經,同時平衡心包經,更可以改善三叉神經痛。
這裡推薦最多人異常的脾經,因為脾經基於「臟腑別通」關係,所以脾經異常時會影響到小腸經,小腸經也是造成三叉神經痛的最主要經絡之一。
現代人用腦過多,經常出現脾經虛症,也會反射在小腸經上,經常拍打脾經,也可以改善三叉神經痛。

足太陰脾經
脾經小腸經具備「臟腑別通」關係,所以脾經異常時會影響到小腸經,小腸經也是造成三叉神經痛的最主要經絡之一。
不少會員都發現,許多面部疾病,都可以透過經常拍打脾經來改善,尤其是大腿內側的「血海穴」要經常拍打。
小腿內側的陰陵泉、三陰交、太白穴,只要經常按摩,也可以從遠端改善三叉神經痛。
建議穴道
按摩相關肌肉激痛點改善三叉神經痛
改善三叉神經痛的激痛點,可以在面部的「咀嚼肌」,還有頭部的「顳肌」(太陽穴附近)尋找激痛點,整個面部肌肉其實都可以檢查,有時候反而會出現在不疼痛的那一側。
從抓捏、指壓按摩、刮痧疏通這些區域的瘀血氣滯,也可以改善長年困擾的三叉神經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