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陽明大腸經

經絡運行時間:05:00-07:00

經絡屬性::五行: 陰陽:陽明

經絡對應::表裡對應:手太陰肺經。 臟腑別通對應:足厥陰肝經。同名對應:足陽明胃經

相關臟腑或器官:肺臟、橫膈膜、大腸、齒、嘴巴旁邊、鼻子

最後更新日:2022-10-09

手陽明大腸經的基本介紹

https://static.cloudtcm.com/acupoint/LI-meridian.jpg

手陽明大腸經是屬於陽經,手陽明大腸經的運行時間是早上5:00-7:00。這段時間是大腸經的氣血運行最旺盛的時候,因此如果能夠在這段時間內大便,將會是最佳的排毒方法。

我們分析大腸經的症狀,必須區分以下三個方向來辨證:

1. 本經路線與聯繫臟器

就是大腸經所走過的路線,會影響相關的臟腑或是器官。從大腸經循行路線看來,大拇指,食指痛,下臂上臂外側痛,肩頸痛,面頰痛都有可能。

治療大腸經異常所造成的痛證就是以這個為辨證基礎。大腸經還聯繫絡肺並與口、下齒、鼻有聯繫,因此也會影響這些器官的運作。

2. 主要影響臟腑的病候

大腸經主要影響的臟腑是大腸(腑),依照中醫基礎理論,大腸經異常時,會導致大腸功能失調,表現為便秘、腹瀉、腹痛等症狀。

《靈樞.經脈》提到:「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痺,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

大腸經有了異常,會出現以下病症:牙齒痛、頸部腫脹。大腸經所屬穴能主治有關「津」方面所發生的病症,例如:眼睛昏黃、口乾、鼻塞、流清涕或出血、喉嚨痛,肩前、上臂部痛,大指側的次指(食指)痛,板機指。

凡屬於氣盛有餘的症狀,則當經脈所過的部分發熱和腫脹;屬於氣虛不足的症狀,則發冷,戰慄而不容易回暖。

3. 相互影響的經絡與臟腑病候

大腸經與其他經絡有著密切的聯繫,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關係:

表裡關係:大腸經與肺經是表裡經,因此大腸經異常時,會導致肺經功能失調,表現為咳嗽、氣喘、皮膚病等症狀。

臟腑別通關係:大腸經與肝經是臟腑別通經,因此大腸經異常時,也會導致肝經功能失調,表現為肝氣鬱結、肝火旺盛等症狀。

同名關係:大腸經與胃經互為同名(陽明經)關係,因此大腸經異常也會有胃經相關的症狀。大腸經異常時,也會導致胃經功能失調,表現為胃脹、胃痛、食欲不振等症狀。

本經常見的疼痛

本經的常見症狀或疾病

手陽明大腸經的20個穴道清單

手陽明大腸經的影片介紹

載入中...

手陽明大腸經相關文章資訊

本經常見之歸經中草藥單方

本經常見之歸經食物

本經常見之歸經中藥方劑

手陽明大腸經的良導絡研究

  • 【良導絡實症】 相關部位:皮膚,口腔,牙,舌,鼻。實症抑制點:二間穴。主要生理症狀:肩酸,齒痛,痔,頭痛,皮膚異常,滿腹感,身熱,喉乾,喘咳,臉頰腫。

  • 【良導絡虛症】 相關部位:皮膚,口腔,牙,舌,鼻。虛症興奮點 :曲池穴。主要生理症狀:通便異常,肩膀僵硬,下痢,咽乾,牙痛,耳鳴,氣喘,皮膚異常。

相關經脈、別絡與絡脈

手太陰肺經經脈

《靈樞.經脈》提到:「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

手陽明大腸經起於食指橈側端,在此接納手太陰肺經之氣,沿食指橈側,經第一、二掌骨間,腕關節撓骨莖突前凹陷處,橈骨外側,上行至肘關節。

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

經肘關節的橈側面,肱二頭肌與肱三頭肌之間,至肩關節上緣。從肩上橫行達頸側,在此向前屈,下行至鎖骨上窩入胸中,分布於肺。其主幹線從肺門區繼續下行,穿過橫隔分布於大腸。

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在頸側分支,上行至胸鎖乳突肌二分之一處的天鼎穴,從天鼎穴上行,在下頜分支入下齒中。

「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其主支從頜上行經口角至鼻中溝,左右交叉,左邊經脈交叉到右邊,右邊交叉到左邊,上行至鼻骨兩側銜接足陽明胃經,與陽明胃經經氣相通。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提到:「大腸合於巨虛上廉。」此外,還有一分支,自大腸下行出腹腔,沿股前下行至脛骨外側的上巨虛穴,與足陽明胃經相會合。

手太陰肺經絡脈

《靈樞.經脈》提到:「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人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頰偏齒。其別者,人耳合於宗脈。

手陽明大腸經的絡脈,又稱為偏歷,起於腕關節後3寸,橈側腕短伸肌腱與外拇長肌間,手陽明大腸經的偏歷穴。在此分出兩支:

  • 第一支:橫行繞過撓骨,與手太陰肺經相銜接,構成表裡經脈的經氣相互交流的通路。
  • 第二支:與本經並行循臂至肩髃穴,從肩髃穴橫行至頸側,沿頸側上行至下頜,分支分布於下齒,構成了與本經分布於下齒的並聯線路,加強了手陽明經與齒之間的聯繫。
  • 第三支:在下頜處另有一分支,上行入耳中,與結聚在耳中的經脈相聯繫。

手太陰肺經別絡

《靈樞.經別》篇:「手陽明之正,從手循膺乳,別於肩髃,人柱骨,下走大腸,屬於肺,上循喉嚨,出缺盆,合於陽明也。」

手陽明大腸經別絡,又稱為陽明別絡,起於肩關節的鎖骨肩峰處手陽明大腸經分支而出。

  • 上行:與手陽明大腸經並行至頸椎,在頸椎處分支分布於肺,下行穿過橫膈,分布於大腸。
  • 下行:在鎖骨下分支,上出鎖骨上窩,沿氣管兩側經喉嚨到達下頜部,又與本經相銜接。
    功能

加強與臟腑的聯繫:手陽明大腸經別絡分布於肺和大腸,構成了手陽明大腸經至肺和大腸的並聯線路,加強了本經與臟器之間的聯繫。
調節呼吸:手陽明大腸經別絡分布於肺,有助於調節肺氣,促進呼吸。
緩解牙痛:手陽明大腸經別絡分布於下頜,有助於滋潤牙齦,緩解牙痛。

皮部與經筋(肌肉筋膜)

《靈樞.經筋》:「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上結於肘外,上臑,結於髃;其支者,繞肩胛,挾脊;直者,從肩髃上頸;其支者,上頰,結於頄;直者,上出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夏痺也。」

手陽明大腸經筋,又稱為陽明筋,是手陽明大腸經的筋脈。起於第二手指背面及拇指的背面尺側,上行手背,結於腕關節背面橈側。

相關肌肉:第一及第二指伸指肌腿,第一二指骨間背側肌、蚓狀肌等。從腕關節上行沿前臂背面橈側,結於肘關節外面橈側。

相關肌肉:伸指肌、橈側腕長伸肌、橈側伸腕長肌、橈側腕短伸肌、展長展肌,拇短伸肌等。由肘關節上行經上臂外側,結於肩髃的肩鎖關節。

相關肌肉:肱三頭肌外側頭,三角肌的外側及前側。在此分支,向後經過肩押,分布於脊柱。

相關肌肉:斜方肌,其主支從肩鎖關節上行經頸部至下頜。

相關肌肉:頸闊肌,在此分長短兩支;短支上行於面頰結於鼻旁。

相關肌肉:觀肌及上唇方肌群的一部分,長支從下頜部起,沿手太陽經筋前面上至額角,經前額達對側額角,與對側經筋相銜接。

相關肌肉:在此區內的耳前肌、顳淺肌和顳肌前部等

功能

  • 聯絡經脈與臟腑:手陽明大腸經筋聯絡手陽明大腸經與肩、臂、頸、面、頭等部位,有助於經氣的運行和臟腑功能的調節。
  • 保護肌肉:手陽明大腸經筋包裹、保護經脈所分布的肌肉,有助於肌肉的正常活動。

病候

  • 手陽明經筋受風、寒、濕邪侵犯後,經筋分布的肌肉會發生疼痛、麻木、痙攣等症狀。
  • 手陽明經筋經氣不暢時,可出現拇指、食指運動障礙,如屈伸不利、麻木等。
  • 手陽明經筋經氣虛弱時,可出現拇指、食指肌肉萎縮。

時令病候

陰曆四月為孟夏,在氣候中三四月為兩陽合明,手陽明大腸經易發生經氣不暢或閉塞,故出現沿經分布區內的肌肉疼痛痙攣,臂不能抬舉、肩不能提,頸不能左右旋轉等症狀。

治療:用火針,在疼痛區的壓痛點快速刺針,針的次數以見效為止。

手陽明大腸經的相關典籍

  • 《靈樞.經脈》:「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 《靈樞.經脈》:「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痺,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為此諸病,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 《靈樞.經筋》:「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上結於肘外,上臑,結於髃;其支者,繞肩胛,挾脊;直者,從肩髃上頸;其支者,上頰,結於頄;直者,上出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夏痺也。」
  • 《靈樞.經別》:「手陽明之正,從手循膺乳,別於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腸,屬於肺,上循喉嚨,出缺盆,合於陽明也。」
  • 《靈樞.經脈》:「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入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頰傷齒;其別者,入耳,合於宗脈。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痺隔。取之所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