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濁固本丸

Zhi Zhou Gu Be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方集解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8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腎經 18%
心經 13%
肺經 13%
胃經 13%
膀胱經 6%
大腸經 6%
肝經 3%
膽經 3%
脾經
腎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肝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治濁固本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改善脾胃功能和增強身體的抗病能力。在其組成中,蓮鬚這一藥材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蓮鬚,源自於蓮花的雄花蕊,具有調理脾胃、清熱利濕的功效,對於治療濁氣重的症狀特別有效。

首先,蓮鬚能夠加強脾臟的運化功能,幫助排除體內的濁氣,從而改善消化不良、食慾減退等問題。其次,蓮鬚的性味偏甘且微苦,具備清心去火的特性,能夠有效調和情緒,減少因情緒失調導致的脾胃不和。此外,蓮鬚還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有助於增強體內的免疫力。

因此,治濁固本丸中加入蓮鬚,不僅可以有效針對濁氣問題,還能促進脾胃的健康,達到固本培元的效果,對於整體的身體調理有著重要的意義。

治濁固本丸是一種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黃連,主要是因為黃連具有清熱燥濕、解毒的功效。黃連性寒,味苦,能有效地清除體內的熱邪,特別適合治療因濃厚痰濁所引起的各種病症。在中醫理論中,濁氣的存在可能導致臟腑功能失調,影響人體的健康,進而出現咳嗽、嗓子不暢等症狀。因此,黃連在此方劑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幫助患者消除體內濁氣,達到固本的效果。

此外,黃連還具有抗炎、抗菌的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體內的炎症反應,促進免疫系統的健康運作。當結合其他藥材使用時,黃連的效果可以得到加強,增強整體的療效,使治濁固本丸成為清理濁氣、恢復人體平衡的有效方劑。總的來說,黃連的加入使得這個方劑不僅能調理內部環境,還能改善整體健康狀態。

治濁固本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去濁止瀉: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利水之效。其能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水濕代謝,對於脾虛濕濁所致的腹瀉、水腫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有助於去除體內濁氣,固本止瀉。
  2. 寧心安神,增強體力: 茯苓亦有寧心安神之功效,能改善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有助於穩定情緒,增強體力,從而提升機體抵抗力,進一步鞏固療效。

砂仁於治濁固本丸中,主要扮演著理氣和胃、溫脾止瀉的角色。

砂仁氣味辛溫,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理氣化濕,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寒、濕濁內阻等症狀。同時,砂仁又能促進消化,增進食慾,對於因脾胃不健而導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也有改善作用。

因此,砂仁加入治濁固本丸中,可增強藥效,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其溫補脾腎、固本止濁的作用。

治濁固本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記憶力減退、精神疲憊等症狀。其中,益智仁作為其組成成分之一,具有重要的作用。益智仁的性味辛甘,屬於溫性的藥材,具有健脾暖胃的功效,能夠改善消化功能,促進食慾,進而增強體內的元氣。

同時,益智仁還被認為具有安神的作用,可以減輕焦慮和抑鬱的情緒,對於治療因精神壓力引起的記憶力減退尤為有效。其成分中的揮發油能促進腦部血液循環,提升腦部的功能,幫助改善記憶力及集中注意力。因此,在治濁固本丸中加入益智仁,既可提升整體方劑的療效,還能協助患者增強身體的抵抗力及精神狀態,使其更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綜合而言,益智仁的獨特功效使其成為治濁固本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治濁固本丸」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其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

半夏味辛、溫,歸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方中加入半夏,旨在去除痰濁改善脾胃運化功能。痰濁阻滯,會導致氣機不暢,影響脾胃運化,進而影響身體整體機能。半夏能化解痰濁,使脾胃運化正常,達到固本之效。此外,半夏也能 降逆止嘔,對於因痰濁上逆引起的嘔吐症狀也能起到緩解作用。

治濁固本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濕熱所致的各種病症。在其組成中,黃柏作為主要藥材之一,具有重要的療效。黃柏是一種味苦、性寒的藥材,具有清熱燥濕和消炎的功能。其主要活性成分包括黃柏素,具有良好的抗菌、抗病毒和抗炎作用,能有效抑制體內的濕邪,從而達到改善症狀的目的。

在中醫理論中,濕熱是造成許多疾病的根本原因,而黃柏的使用能夠幫助清除多餘的濕氣,抑制熱邪的產生,維持身體的陰陽平衡。此外,黃柏還能促進腸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有助於提高整體的抗病能力。因此,在治濁固本丸中加入黃柏,是基於其獨特的藥理特性與中醫理論,旨在從根本上調理體內環境,以達到治療目的。這也體現了中醫在用藥方面的調和與整體觀念。

治濁固本丸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百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治濁固本丸多由多味藥物組成,其中可能存在性味偏寒、偏熱或毒性較大的藥物,甘草可以調和各藥性,使藥物協調作用,發揮最佳療效。

二、補脾益氣: 甘草具補脾益氣之功效,可以增強機體的免疫力,促進身體恢復。治濁固本丸多用於治療因脾腎虛弱、氣虛濕濁下陷所致的疾病,甘草的補脾益氣作用,可以增強脾腎功能,提高抗病能力。

治濁固本丸中加入豬苓,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

豬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能利水滲濕,對於體內濕濁之氣具有良好的清除作用。方中以豬苓配伍其他藥物,可有效改善因濕濁內停而導致的各種症狀,如小便不利、水腫、腹脹等。

此外,豬苓亦具清熱解毒之效,能消除因濕熱內蘊而引發的炎症,進一步促進身體恢復健康。因此,豬苓的加入不僅有助於清除濕濁,更能達到清熱解毒、固本培元之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治濁固本丸 深度解析

方劑組成與源流

治濁固本丸出自於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其主要組成如下:

  • 蓮鬚(二兩):清心固精,澀腸止瀉,為君藥。
  • 黃連(炒,二兩):清熱燥濕,瀉心火,解毒涼血,為臣藥。
  • 黃柏(炒,一兩):清熱燥濕,瀉腎火,退虛熱,為臣藥。
  • 豬苓(二兩五錢):利水滲濕,健脾止瀉,為佐藥。
  • 茯苓(一兩):健脾利水,滲濕,安神寧心,為佐藥。
  • 半夏(薑製,一兩):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為佐使藥。
  • 砂仁(一兩):化濕行氣,暖胃止瀉,為佐使藥。
  • 益智仁(一兩):補腎固精,縮泉止遺,溫脾開胃,為佐使藥。
  • 甘草(炙,三兩):調和諸藥,清熱解毒,益氣補中,為使藥。

此方劑組成在不同醫書中略有出入,但基本藥材與劑量大致相同。

病症分析與治療原理

治濁固本丸主要治療胃中濕熱,滲入膀胱,下焦虛寒,小便白濁,頻數無度等症狀。其病機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脾胃虛弱,濕熱內生:脾胃運化失常,水濕內停,鬱而化熱,濕熱下注。
  2. 濕熱下注膀胱:濕熱侵擾膀胱氣化功能,導致小便頻數,渾濁不清。
  3. 腎氣不固,精關不藏:久病或房勞過度,損傷腎氣,導致精關不固,出現遺精、滑精等症狀。

針對以上病機,治濁固本丸的治療原理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方中黃連、黃柏清瀉心火、腎火,以祛除體內濕熱之邪。
  2. 利水滲濕,分清化濁:豬苓、茯苓利水滲濕,使濕熱從小便排出,從而達到分清化濁的目的。
  3. 健脾益氣,固本培元:茯苓、甘草健脾益氣,砂仁、益智仁溫脾暖胃、固腎澀精。
  4. 固澀收斂,澀精止遺:蓮鬚具有清心固精,澀腸止瀉之功,可有效緩解遺精、滑精等症狀。
  5. 調和諸藥,顧護脾胃:甘草調和諸藥,緩和寒涼藥物的刺激,顧護脾胃之氣。

綜上所述,治濁固本丸通過清熱燥濕、利水滲濕、健脾益氣、固澀收斂等方法,標本兼治,達到治療濁症的目的。

古籍觀點比較

各醫家對治濁固本丸的理解和應用各有側重:

  • 《類證治裁》林佩琴:強調升舉法,佐以利濕,認為濁久氣虛下陷,應升舉中氣,並利濕。
  • 《醫方考》吳昆:區分精濁與便濁,認為精濁為腎家之病,便濁為胃中濕熱。強調半夏燥胃濕,二苓滲濕,甘草、砂仁、益智益脾制濕,黃連、黃柏清熱燥濕,蓮鬚澀精止遺。
  • 《醫方集解》汪昂:認為精濁多由濕熱與痰引起,黃連、黃柏清熱,二苓利濕,半夏除痰,砂仁、益智行氣固腎強脾。並提出赤白濁多因濕熱下流膀胱,應先補中氣,再分臟腑氣血、赤白虛實而治。
  • 《醫方論》費伯雄:強調“寓澀於利”,濕熱不去則濁無止時,不可徒用澀藥。
  • 《成方切用》吳儀洛:強調本方適用於濕熱所致的濁症,不適用於虛寒或敗精瘀血所致的濁症。
  • 《傷寒瘟疫條辨》楊濬:特別推崇蓮子的功效,認為蓮子能益氣血、澀精氣、厚腸胃、除濕熱,並提出以蓮子為主的多種治療方法。
  • 《醫學正傳》虞傳:收錄了東垣的治濁固本丸配方,與其他醫書記載略有不同。
  • **《蒼生司命》、《濟陽綱目》、《古今醫統大全》**等醫書均收錄了此方,並對其主治病症和功效進行了闡述。

綜合各家觀點,治濁固本丸主要適用於濕熱下注所致的濁症,其治療重點在於清熱燥濕、利水滲濕,同時兼顧健脾益氣、固澀收斂。

注意事項

  1. 本方藥性偏寒涼,脾胃虛寒者慎用。
  2. 服用期間忌食辛辣刺激、油膩厚味之品。
  3. 若服用後出現不適,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4. 本方僅為治療濁症的常用方劑,具體應用需根據患者體質和病情辨證論治,建議在專業中醫師指導下使用。

結語

治濁固本丸是中醫治療濁症的經典方劑,其組方嚴謹,療效顯著。通過深入理解其組成、病機和治療原理,並參考各醫家觀點,可以更好地把握其臨牀應用,為患者提供更精準的治療方案。

傳統服藥法


蓮花須2兩,黃連(炒)2兩,白茯苓1兩,砂仁1兩,益智1兩,半夏(湯泡7次,去皮臍)1兩,黃柏(炒)1兩,甘草(炙)3兩,豬苓2兩5錢。
固本兼利濕熱。
上為末,蒸餅為丸。
每服50丸,空心以溫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清熱利濕的作用,體質虛寒的人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夜間頻尿多尿遺精前列腺炎腎盂腎炎尿道膿傷腹瀉頻尿多痰排尿困難膀胱炎

相同名稱方劑


治濁固本丸, 出處:《醫學正傳》卷六引東垣方。 組成:蓮花須2兩,黃連(炒)2兩,白茯苓1兩,砂仁1兩,益智1兩,半夏(湯泡7次,去皮臍)1兩,黃柏(炒)1兩,甘草(炙)3兩,豬苓2兩5錢。 主治:固本兼利濕熱。主治:下焦濕熱,便濁遺精,小便頻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