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半散

HUO BA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玉案》卷六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胃經 22%
肺經 16%
心經 9%
腎經 7%
肝經 6%
膽經 6%
大腸經 6%
脾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藿半散中加入黃連,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燥濕止瀉: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解毒止瀉之效。藿半散主治濕熱內蘊、脾胃不和所致的暑濕瀉痢、脘腹脹痛等症狀,黃連可清熱解毒,燥濕止瀉,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病的目的。
  2. 制約藥性,平衡脾胃: 方中藿香、厚朴、半夏等藥物偏溫燥,黃連的寒性可制約其溫燥之性,避免藥性過於燥烈,損傷脾胃。同時,黃連能清熱解毒,平衡脾胃之氣,使藥效更加溫和有效。

藿半散中包含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和胃降逆: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功效。其能燥濕化痰,使脾胃濕濁之氣散開,同時降逆止嘔,防止氣逆上衝,進而達到和胃止嘔的效果。
  2. 配伍協同:藿半散以藿香為主,解暑化濕,配伍半夏,則可加強其降逆止嘔之效,使藥力更加協調,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半夏與藿香相配,一升一降,相互配合,能更有效地治療濕濁阻滯,氣機不暢所引起的嘔吐、腹痛等症狀。

藿半散中包含藿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藿香的功效: 藿香性微溫,味辛,具有解暑化濕、理氣和中之功效。其揮發油可抑制腸道內致病菌,並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能有效改善暑濕所致的胸悶、腹脹、嘔吐、泄瀉等症狀。

2. 方劑的組成: 藿半散主要用於治療暑濕感冒,其組成多為芳香化濕、清熱解暑的藥物。藿香作為此類藥物中的重要代表,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清熱利濕、解暑化濕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暑濕感冒。

藿半散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利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方中藿香、半夏等藥材辛溫燥濕,容易傷及脾胃,而茯苓能健脾益氣,緩解燥性,使藥性更加平和,利於濕邪的排出。
  2. 利水滲濕: 茯苓善於利水滲濕,能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體外,配合藿香、半夏等藥材,可更有效地消除濕氣,緩解濕邪所致的各種症狀。

總而言之,茯苓的加入可平衡藥性,增強藥效,使藿半散更具利水滲濕、健脾利濕之功效。

藿半散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化濕止嘔: 砂仁味辛性溫,能理氣和胃,燥濕化痰,對於脾胃濕阻、氣機不暢所致的噁心嘔吐有較好的緩解作用。藿半散主治暑濕感冒,常伴有濕邪困脾,氣機阻滯,導致脾胃失和,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砂仁的加入有助於化解濕邪,理氣和胃,止嘔止瀉,改善脾胃功能。
  2. 增強藥效: 砂仁與藿香、半夏等藥物配伍,可起到增強藥效的作用。砂仁的辛溫之性,可助藿香、半夏等藥物更好地發揮其祛濕解表、化痰止咳的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藿半散

中藥方劑名稱: 藿半散

方劑組成: 黃連、半夏、藿香、茯苓、砂仁

主治功效: 小兒嘔吐酸苦

方劑組成介紹:

  1. 半夏:性溫,味甘、辛,歸肺、脾、胃經。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

  2.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3.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可治療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等症狀。

  4. 藿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肺經。具有芳香化濕、闢穢、止嘔、利尿、祛風止痛等功效。

  5. 砂仁: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芳香化濕、理氣行氣、止瀉、安胎、健脾胃等功效。

總結:

藿半散由黃連、半夏、藿香、茯苓、砂仁組成,具有清熱燥濕、芳香化濕、止嘔、利尿、祛風止痛的功效。主治小兒嘔吐酸苦。

傳統服藥法


黃連(薑汁炒)5錢,半夏(薑制)5錢,藿香5錢,白茯苓3錢,砂仁3錢。
上為末。
每服2錢,薑湯調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氣。

相關疾病


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

相同名稱方劑


藿半散, 出處:《玉案》卷六。 組成:黃連(薑汁炒)5錢,半夏(薑制)5錢,藿香5錢,白茯苓3錢,砂仁3錢。 主治:小兒吐酸苦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