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四味茯苓湯的組成中,包含黃連,其原因如下:
-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燥濕的功效,可抑制心火亢盛,消除煩躁不安,並可抑制濕熱蘊結所致的口渴、小便短赤等症狀。
- 配伍協調: 四味茯苓湯主要用於治療心火亢盛、熱擾神明等症,黃連與茯苓、白朮、甘草等藥材配伍,相輔相成,可達到清熱瀉火、健脾利濕、安神定志的功效。
在中藥方劑「四味茯苓湯」中,藿香的使用是因為其具有芳香化濕、醒脾開胃的功效。藿香性溫味辛,能夠芳香化濕、醒脾開胃,適用於治療脾胃濕困所致的消化不良、腹脹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藿香能夠增強方劑的芳香化濕作用,對改善消化系統問題非常有益。
在中藥方劑「四味茯苓湯」中,阿膠的加入是因為其具有滋陰補血、止血潤燥的功效。阿膠性溫味甘,能夠滋陰補血、止血潤燥,適用於治療血虛所致的面色萎黃、出血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阿膠能夠增強方劑的滋陰補血作用,對改善血液循環和止血非常有益。
四味茯苓湯中包含茯苓,其原因主要有二:
- 茯苓為君藥,主治脾虛濕阻:四味茯苓湯主治脾虛濕阻,而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為君藥,能有效改善脾虛所致的水濕停滯。
- 茯苓配伍其他三味藥,增強療效:四味茯苓湯中的其他三味藥,包括豬苓、澤瀉、白朮,分別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利濕、燥濕健脾等功效,與茯苓相配,相輔相成,共同增強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達到最佳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四味茯苓湯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伏暑瀉痢,不進飲食,赤痢腹痛」,其病機多因暑濕熱毒內伏腸胃,損傷氣血,導致下痢赤白、腹痛嘔惡、食慾不振。暑濕之邪黏滯,易阻滯中焦,故見納差;熱毒灼傷腸絡,則現赤痢;濕熱交阻氣機,故腹痛不休。本方以清熱化濕、調和氣血為主,兼顧健脾止瀉,使暑濕得解、脾胃得和。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宣黃連(五兩)
- 為君藥,苦寒沉降,善清腸胃濕熱,解毒止痢。《本草備要》載其「治濕熱鬱熱,赤眼暴發,赤痢腹痛」,針對暑熱痢疾之熱毒熾盛,能直折火勢,且燥濕厚腸。
藿香葉(二兩)
- 為臣藥,辛溫芳香,醒脾化濕、和中止嘔。《本草綱目》言其「升降諸氣,治脾胃吐逆」,能化解濕濁困脾之納差,並佐制黃連過於苦寒傷胃,使清熱不礙脾運。
白茯苓(一兩半,去皮)
- 同為臣藥,甘淡滲濕,健脾寧心。《神農本草經》謂其「主胸脅逆氣……利小便」,透過健脾助運以斷濕濁之源,並引濕熱從小便而解,與黃連協力分消濕熱。
阿膠(一兩,粉炒)
- 為佐使藥,甘平質潤,滋陰養血、止血。《湯液本草》稱其「止血痢,益肺氣」,既能防黃連燥濕傷陰,又可修復熱毒灼傷之腸絡,緩解赤痢腹痛,標本兼顧。
三、全方配伍特點
- 清熱與化濕並行:黃連清熱燥濕,藿香芳化濕濁,茯苓淡滲利濕,三藥分消濕熱,使邪無所伏。
- 祛邪兼顧護正:阿膠補血養陰,防苦寒傷津;茯苓健脾,助後天之本,適合久痢體虛者。
- 寒溫相制:黃連之寒得藿香之溫,不致冰伏濕邪;藿香之溫得黃連之寒,不至助熱生火。
綜論:此方以「清暑濕、調氣血」為核心,針對伏暑濕熱下痢之證,既能解毒止痢,又能調和脾胃,組方簡潔而兼顧標本,體現中醫「通因通用」與「扶正祛邪」並用之思維。
傳統服藥法
宣黃連5兩,藿香葉2兩,阿膠(粉炒)1兩,白茯苓1兩半(去皮)。
上為飲子。
每服4錢,水1盞半,煎7分,去滓,早、晚食前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口乾、舌燥、便秘等症狀。因此,在服用本方前,應先諮詢醫生,以確保安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四味茯苓湯,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七。 組成:宣黃連5兩,藿香葉2兩,阿膠(粉炒)1兩,白茯苓1兩半(去皮)。 主治:伏暑瀉痢,不進飲食,赤痢腹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