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火既濟丸
SHUI HUO JI J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一七六引《德生堂方》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極寒 (0.04)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0%
脾經 20%
胃經 10%
大腸經 10%
肝經 10%
膽經 10%
肺經 10%
腎經 10%
心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肝經
膽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水火既濟丸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性寒,入心、胃經,具有清心瀉火、燥濕止瀉的功效。方劑中因熱盛而導致心煩、口渴、失眠等症狀,黃連可清心火,降胃火,達到降火解熱之效。
- 抑菌止瀉: 黃連亦有抑菌作用,可抑制腸道內致病菌的生長繁殖,並可收斂止瀉,有效緩解因濕熱或熱毒導致的腹瀉。
水火既濟丸中加入茯苓,主要是因為茯苓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能健脾益氣、利水滲濕,有助於改善水濕停滯所致的胸悶、腹脹、小便不利等症狀,與方劑中其他藥物配合,共同達到燥濕化痰、清熱解毒的功效。
- 寧心安神:茯苓還有寧心安神的功效,能改善因心脾兩虛所致的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狀,有助於整體調和機體,使臟腑功能恢復正常,達到治本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水火既濟丸傳統功效分析
此方主治「上盛下虛」之證,具體病機為:
- 心火炎燥:心火亢盛於上,表現為煩躁、口渴、舌紅等陽熱症狀。
- 腎水枯竭:腎陰不足於下,無法制約心火,導致「水火不交」,陰陽失衡。
- 渴證:因心火灼津、腎陰不潤,故見口乾咽燥,屬虛熱內生之耗渴。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黃連(君藥)
- 直瀉心火:黃連苦寒,善清心經實熱,壓制上焦亢盛之火,從根源切斷火灼津液的病機。
- 燥濕堅陰:其性沉降,雖無直接滋陰作用,但通過瀉火存陰,間接護衛腎水不被進一步耗傷。
2. 白茯苓(臣藥)
- 健脾利濕:茯苓甘淡,健脾以助津液輸布,使水穀精微上承濡潤口舌,緩解燥渴。
- 寧心安神:兼能安定心神,輔助黃連調和心火過亢所致的精神不寧。
3. 天花粉水(佐使藥)
- 清熱生津:天花粉甘寒,製為糊丸可增強全方生津潤燥之效,直接補充被耗傷的陰液。
- 黏合藥性:其黏稠質地有助丸劑成型,並緩和黃連苦寒之性,避免敗胃。
方劑配伍邏輯
- 瀉火與養陰並行:黃連瀉實火,茯苓護陰津,天花粉潤燥,三者合用以「降火不傷陰,滋陰不滯火」。
- 交通心腎:心火降則腎水得寧,腎水上承則心火不亢,達「水火既濟」之效。
- 標本兼治:黃連治標(清熱),茯苓、天花粉顧本(健脾生津),契合「上盛下虛」之複雜病機。
此方簡潔而力道專一,針對心腎不交之熱證,體現中醫「以瀉為補」的辯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黃連1斤,白茯苓1斤。
上為細末,熬天花粉水,作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溫湯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水火既濟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七六引《德生堂方》。 組成:黃連1斤,白茯苓1斤。 主治:上盛下虛,心火炎燥,腎水枯竭,不能交濟而成渴證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