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保中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苦,性溫,歸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保中湯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滯食積,陳皮的加入可以幫助理氣健脾,促進消化,緩解食積脹滿等症狀。
- 降逆止嘔: 陳皮還可以降逆止嘔,對於脾胃虛弱、氣逆上衝引起的嘔吐,陳皮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在保中湯中,陳皮與其他藥材配合,可以更好地發揮其降逆止嘔的作用。
總之,陳皮的加入可以有效地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緩解食積脹滿和嘔吐等症狀,是保中湯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保中湯中加入半夏,主要有兩個原因:
- 降逆止嘔:半夏性辛溫,入脾胃經,能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保中湯主治脾胃虛寒、氣逆嘔吐,半夏可助其降胃氣,止嘔逆,恢復脾胃功能。
- 和胃止瀉:半夏能燥濕化痰,亦可燥濕止瀉,對於因脾胃虛寒、濕邪內阻導致的泄瀉,半夏可配合其他藥材,起到和胃止瀉的作用。
因此,保中湯中加入半夏,既能降逆止嘔,又能和胃止瀉,可有效改善脾胃虛寒、氣逆嘔吐、泄瀉等症狀。
保中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保中湯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水濕停滯所致的腹瀉、嘔吐、消化不良等症,而茯苓則能健脾益氣,利水滲濕,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化解水濕,達到止瀉止嘔的效果。
2. 寧心安神:茯苓還具有一定的寧心安神作用。保中湯中加入茯苓,有助於緩解患者因脾胃虛弱、心神不安所致的失眠、心悸等症狀,使患者安神定志,達到整體調理的效果。
保中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其一,甘草性味甘溫,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脾、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作用。保中湯為溫補脾胃之劑,加入甘草能增強其補氣健脾之效,並能緩解藥性,使藥物更加平和,避免過於燥烈。
其二,甘草在中藥配伍中常起着調和的作用,可使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效用。保中湯中含有多種藥物,甘草能調和藥性,使各藥物相得益彰,發揮最佳療效,並能防止藥物相剋,保障患者安全。
保中湯中使用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保中湯旨在補益脾胃、固護中氣,白朮有助於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氣血生化,從而提升身體抵抗力,達到保中之效。
- 燥濕止瀉: 保中湯常用於治療脾虛泄瀉等症,白朮的燥濕利水作用,可以幫助清除脾胃濕氣,減少腹瀉發生。此外,白朮還有固澀止瀉之效,能有效緩解腹瀉症狀。
保中湯中加入藿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解暑化濕:藿香性辛溫,具有芳香闢穢、解暑化濕之效。保中湯用於治療暑濕之邪侵襲所致的中暑、嘔吐、腹瀉等症,藿香可驅散暑濕,清熱解毒,配合其他藥物,增強解暑化濕功效。
- 理氣和中:藿香還具理氣和中之效,能緩解暑濕所致的胃腸氣機阻滯,改善消化不良,配合其他藥物,有助於緩解嘔吐、腹痛等症狀,進一步達到保中和胃的效果。
保中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的功效。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大腸經,具有清心火、瀉胃火、解毒燥濕之效。保中湯為治療熱毒蘊結,心煩口渴,脘腹脹痛,大便祕結等症的方劑,其中黃連可清熱瀉火,解毒燥濕,緩解熱毒蘊結之症。同時,黃連還能降胃火,緩解脘腹脹痛,並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祕。
總之,黃連在保中湯中起到清熱瀉火、解毒燥濕、降胃火、通便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保中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黃芩味苦寒,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保中湯用於治療溫熱病症,常伴有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黃芩可清熱瀉火,緩解這些症狀。
2. 抑制邪氣:黃芩性寒,可抑制邪氣的蔓延。保中湯用於治療溫熱病症,以清熱解毒為主,同時需抑制邪氣,防止病情加重。黃芩可抑制邪氣的傳播,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清熱解毒、扶正祛邪的效果。
保中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梔子味苦寒,入心、肝、肺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功效。方中加入梔子,可針對熱毒熾盛、心煩不寐、口渴便祕等症狀,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
二、緩解心悸氣喘: 梔子能清心火,降肺氣,緩解心悸氣喘等症狀。保中湯中加入梔子,可輔助其他藥物,達到清熱解毒、降火止咳、平心安神之目的,改善因熱毒內擾所致的心悸氣喘。
保中湯中加入砂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脾止嘔:砂仁味辛溫,能溫中散寒,行氣止嘔。保中湯為溫中和胃之劑,適用於脾胃虛寒,寒凝氣滯所致的嘔吐、腹痛、腹脹等症狀。砂仁溫脾止嘔,可配合其他藥物,增強溫中和胃的效果。
- 行氣消食:砂仁具有行氣消食的作用,能促進脾胃消化功能,有助於緩解食積不化所致的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保中湯常用於食積不化、脾胃虛寒所致的各種症狀,砂仁的加入可增強其行氣消食的效果。
主治功效
保中湯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
根據多部醫書記載,《萬病回春》、《古今醫鑒》、《濟陽綱目》等皆明確指出保中湯主治「嘔吐不止,飲食不下」。《續名醫類案》中,保中湯被用來治療「頭暈嘔吐,聞藥即嘔」的病症,顯示其在複雜性嘔吐病症中亦有療效。
治療原理:
從各醫書及方劑組成分析,保中湯的治療原理可歸納如下:
- 理氣和胃、降逆止嘔:
- 《壽世保元》提及嘔吐多因「胃氣有所傷,中氣不足」。保中湯以陳皮、半夏理氣化痰,降逆止嘔,並搭配藿香梗芳香化濕,行氣寬胸,有助於恢復胃氣的正常升降。
- 《雲林神彀》亦點明保中湯具有「和胃」之功,可見其主要功效在於調整胃氣。
- 清熱燥濕、化痰散結:
- 《古今醫鑒》批注保中湯「治胃中痰火嘔吐」,顯示其針對的病因包含「痰火」。方中黃連、黃芩清熱燥濕,可以清除胃中之熱邪;半夏能燥濕化痰,可對治痰濁阻滯。
- 《濟世全書》也提到嘔吐多因「火與痰」,佐證保中湯具有清熱化痰的作用。
- 健脾益氣、輔助消化:
- 白朮健脾益氣,可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幫助消化,減輕因脾胃虛弱而引起的嘔吐。
- 茯苓利水消腫,亦有健脾胃的功效,可輔助白朮,加強健脾之功。
- 調和諸藥、兼顧安神:
- 甘草調和諸藥,使各藥協同作用,並可緩急解毒。
- 梔子疏肝解鬱,可使情志舒暢,有助於緩解因情緒不佳引起的嘔吐,同時亦有安神定志的功效。
- 溫胃散寒、醒腦提神:
- 砂仁溫胃散寒,能溫中散寒,對於因寒邪引起的嘔吐有緩解作用,亦有醒腦提神之功。
綜合分析:
保中湯並非單純的止嘔方,其組方精巧,著重於調整胃氣,同時兼顧清熱、化痰、健脾、理氣等功效。在《續名醫類案》中,針對梁太守之女「聞藥即嘔」的病症,使用伏龍肝塞鼻,再以保中湯治療,顯示了其在複雜嘔吐症狀中的應用價值。另外,古人亦觀察到保中湯亦可治療「虛熱呃逆」,說明保中湯適用於治療多種類型的嘔吐,包括因虛熱引起的嘔吐。
總結:
保中湯的治療核心在於調整胃氣,使之升降正常,且能兼顧痰、火、寒等因素,達到止嘔之效。其組方兼顧了理氣、化痰、清熱、健脾等作用,使其在臨床上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可治療多種原因引起的嘔吐。
傳統服藥法
陳皮8分,半夏(薑制)8分,茯苓8分,甘草3分,白朮(土炒)2錢,藿香1錢,黃連(土炒)2錢,黃芩(土炒)1錢,山梔子(薑汁炒)2錢,砂仁3分。
吐逆甚,加伏龍肝1塊同煎;因氣,加香附、枳實;心煩,加竹茹。
上銼一劑。
加生薑3片,長流水和膠泥澄清水2鐘,煎至1鐘,稍冷頻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脹、腹瀉等症狀。因此,在服用本方前,應先諮詢醫生,以確保安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保中湯, 出處:《古今醫鑑》卷五。 組成:陳皮8分,半夏(薑制)8分,茯苓8分,甘草3分,白朮(土炒)2錢,藿香1錢,黃連(土炒)2錢,黃芩(土炒)1錢,山梔子(薑汁炒)2錢,砂仁3分。 主治:嘔吐不止,飲食不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