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濕湯

ZAO SH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胃經 20%
肺經 15%
肝經 12%
心經 10%
大腸經 6%
膽經 4%
三焦經 2%
腎經 2%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大腸經
膽經
三焦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3

主治功效


燥濕湯,又名五味苦,是一劑中藥方劑,由甘草、白朮、半夏、蒼朮、陳皮、茯苓、黃連、枳殼、梔子等組成,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主治大拇指甲與食指甲中間長了一個孔,時常流血,血的顏色是紫色的。

甘草: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白朮: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半夏: 半夏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

蒼朮: 蒼朮具有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健脾胃、補腎、溫裡溫中、清肝明目、利水滲濕等功效。

陳皮: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茯苓: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黃連: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

枳殼: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梔子: 梔子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包括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

總結: 燥濕湯是中醫方劑,由甘草、白朮、半夏、蒼朮、陳皮、茯苓、黃連、枳殼、梔子等藥材組成,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主治大拇指甲與食指甲中間長了一個孔,時常流血,血的顏色是紫色的。

傳統服藥法


白朮、白芍、茯苓、陳皮、炙草。
水煎服。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黃連、蒼朮、白朮、陳皮、茯苓、半夏、枳殼、梔子、甘草組成。

黃連苦寒,清熱燥濕;蒼朮、白朮苦甘,燥濕健脾;陳皮苦辛,化痰理氣;茯苓甘淡,利水滲濕;半夏辛溫,燥濕化痰;枳殼苦辛,破氣行滯;梔子苦寒,清熱涼血;甘草甘平,緩急和中。

諸藥合用,共奏燥濕清熱、涼血止血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燥熱傷陰的副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暈眩梅尼爾氏病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

相同名稱方劑


燥濕湯,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四。 組成:白朮、白芍、茯苓、陳皮、炙草。 主治:泄瀉。

燥濕湯, 出處:《審視瑤函》卷四。 組成:川黃連(炒)1錢,蒼朮(柑水制)8分,白朮(土炒)8分,陳皮8分,白茯苓7分,半夏7分,枳殼7分,梔仁(炒黑)7分,細甘草3分。 主治:補腎以瀉心。主治:大眥之間生一漏,時流血而血色紫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