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濕湯

ZAO SH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寒 (0.7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胃經 20%
肺經 17%
肝經 12%
心經 11%
大腸經 6%
膽經 3%
三焦經 2%
腎經 2%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大腸經
膽經
三焦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燥濕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燥濕: 黃連性寒味苦,入心、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燥濕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內蘊所致的各種病症,如濕熱瀉痢、黃疸、濕疹等。黃連的清熱燥濕作用可有效去除濕熱,達到治療目的。
  2. 制約藥性: 燥濕湯中常含有較多溫燥的藥物,例如蒼朮、厚朴等,容易造成燥氣傷陰。黃連的寒涼之性,可以制約溫燥藥物的燥性,避免其過度傷陰,保持藥性平衡。

燥濕湯中包含蒼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除脾濕:蒼朮味辛、苦,性溫,歸脾、胃經,具有燥濕健脾之功。脾主運化水濕,若脾濕內蘊,則容易導致消化不良、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蒼朮能燥脾濕,健脾胃,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從根源上解決濕邪。
  2. 祛風除濕止痛:蒼朮還兼具祛風除濕、止痛的功效。濕邪易阻滯經絡,導致疼痛,蒼朮能祛除濕邪,疏通經絡,緩解疼痛,改善因濕邪引起的各種不適。

燥濕湯中包含白朮,主要因為白朮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1. 燥濕健脾: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能健脾燥濕,利水滲濕。燥濕湯旨在治療脾虛濕盛,故白朮能有效去除脾胃濕氣,改善脾胃運化功能,達到燥濕止瀉的效果。
  2. 升陽益氣:白朮具有升陽益氣之效,能補氣升陽,使脾胃之氣上升,有助於脾胃氣機的升降運化,進一步促進濕氣的排出,提高藥效。

綜上所述,白朮在燥濕湯中既能燥濕健脾,又能升陽益氣,對治療脾虛濕盛具有重要作用。

燥濕湯中使用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理氣燥濕: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具有理氣燥濕、化痰止咳的功效,可有效化解濕邪,改善濕氣所致的腹脹、消化不良、咳嗽痰多等症狀。
  2. 健脾和胃:陳皮還能健脾和胃,增進食慾,對於濕邪困脾所導致的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等也有很好的療效。與燥濕湯中其他藥材配合,更能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燥濕湯中加入茯苓,乃因其具備以下兩項重要功效:

  1. 利水滲濕: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能利水滲濕,去除體內過多的濕氣,有助於改善因濕邪困脾所致的脾虛濕困、水腫等症狀。
  2. 健脾和胃:茯苓亦有健脾和胃之效,能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改善濕邪困脾所致的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症狀。

因此,茯苓在燥濕湯中扮演著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整體治療濕邪困脾的病證。

燥濕湯中包含半夏,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1. 燥濕化痰: 半夏味辛、苦,性溫,歸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之功效。燥濕湯主要用於治療濕邪困脾、痰濕阻肺之症,而半夏可以有效去除濕痰,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正常。
  2. 降逆止嘔: 半夏還具有降逆止嘔之功效,可治療因濕痰阻滯胃氣而引起的嘔吐、噁心等症狀。燥濕湯中加入半夏,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嘔吐症狀,提升療效。

燥濕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燥濕: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消積、燥濕化痰的功效。燥濕湯旨在治療濕邪困脾,導致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枳殼能理氣化濕,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消除濕邪,緩解上述症狀。
  2. 疏肝解鬱:枳殼亦可疏肝解鬱,調暢氣機。濕邪困脾,往往會影響肝氣的疏泄,導致肝氣鬱結,進一步加重病情。枳殼能疏肝解鬱,解除肝氣鬱結,有助於整體病情的好轉。

因此,燥濕湯中加入枳殼,既能燥濕化痰,又能理氣解鬱,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濕邪困脾的目的。

燥濕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

梔子性寒,味苦,入心、肺、胃經。其苦寒之性,可清熱瀉火,尤其善於清解心火,對於熱邪蘊結於心胸,導致心煩不寐、口渴咽乾、舌紅苔黃等症狀,有較佳療效。

此外,梔子亦具有涼血解毒之效,能治療熱毒熾盛所致的各種疾病,如吐血、衄血、血熱妄行等。因此,在燥濕湯中加入梔子,不僅能清熱燥濕,更能涼血解毒,有助於治療濕熱交蒸所致的各種病症。

燥濕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調和藥性:燥濕湯主要用於治療濕邪困脾,症狀以濕重、脾虛為主。方中常用茯苓、蒼朮等燥濕健脾藥,性偏燥烈。甘草味甘性平,入脾經,能調和藥性,緩解燥烈之性,避免傷脾胃。

2. 緩解藥物毒性:燥濕湯中常會加入一些苦寒之藥,如黃芩、黃連等,容易損傷脾胃。甘草具備緩解藥物毒性、保護脾胃的作用,使藥效更為平和,減少副作用。

主治功效


燥濕湯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文記載,「燥濕湯」主要用於治療以下幾種病症:

  1. 眼疾

    • 大眥漏:眼角生瘡,流血水,色紫,疼痛。(《審視瑤函》)
    • 疳毒眼:小兒易飢渴,腹脹生瘡,目痛生翳,眼屎多,淚如膿。(《保嬰撮要》、《原機啟微》)
    • 外障:眼生翳,疼痛淚出,赤澀難睜,羞明怕日,嚴重者紅腫不開,眼屎如糊。(《瘍醫大全》)
  2. 白帶異常

    • 白帶:伴陰戶痛,控心急痛,身黃皮緩,身重如山,陰中如冰。(《衛生寶鑒》、《助陽湯》、《蘭室秘藏》、《醫學入門》)
    • 肥人白帶:多為濕痰,伴陰戶痛,身黃皮緩,身重如山,陰中如水。(《明醫指掌》)
  3. 泄瀉

    • 久瀉:伴腹脹下利,作????聲。(《原機啟微》)
    • 暴瀉:濕熱所致。(《醫鑑》)

治療原理分析

「燥濕湯」的藥物組成及古代文獻記載的主治病症,可以推測其治療原理主要圍繞「燥濕」和「清熱」兩個方面:

  1. 燥濕

    • 方中蒼朮、白朮健脾燥濕,為君藥;茯苓、半夏利水滲濕,燥濕化痰;陳皮理氣燥濕;枳殼行氣除濕。諸藥合用,共奏健脾燥濕之功。
    • 針對濕邪困脾導致的泄瀉、白帶等症,燥濕湯通過健脾燥濕,恢復脾的運化功能,從而達到止瀉、止帶的目的。
    • 對於眼疾中的「疳毒眼」,其病機也與脾胃濕熱有關,燥濕湯通過燥濕健脾,可以改善其症狀。
  2. 清熱

    • 方中黃連清熱燥濕,為臣藥;梔子清熱瀉火;黃芩清熱燥濕。這些藥物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
    • 對於「大眥漏」、「外障」等眼疾,其病機多為火毒或濕熱,燥濕湯通過清熱燥濕,可以清除體內的熱毒,從而治療眼疾。
    • 對於部分白帶異常,尤其是伴有「陰戶痛,控心急痛」等症狀的,可能與濕熱有關,燥濕湯中的清熱藥物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3. 調和氣機,補益氣血:

    • 方中甘草調和諸藥, 並且具有補益作用。

總結

「燥濕湯」是一個以燥濕為主要功效的方劑,同時兼具清熱、理氣、和胃等作用。其主治病症主要為濕邪困脾所致的泄瀉、白帶異常,以及濕熱或火毒所致的眼疾。通過燥濕、清熱、調和氣機等作用,燥濕湯可以改善上述病症。

傳統服藥法


白朮、白芍、茯苓、陳皮、炙草。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燥熱傷陰的副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暈眩梅尼爾氏病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

相同名稱方劑


燥濕湯,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四。 組成:白朮、白芍、茯苓、陳皮、炙草。 主治:泄瀉。

燥濕湯, 出處:《審視瑤函》卷四。 組成:川黃連(炒)1錢,蒼朮(柑水制)8分,白朮(土炒)8分,陳皮8分,白茯苓7分,半夏7分,枳殼7分,梔仁(炒黑)7分,細甘草3分。 主治:補腎以瀉心。主治:大眥之間生一漏,時流血而血色紫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