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介紹
解剖位置
- 手陽明大腸經上的三間穴,位於身體的這些肌肉之間:第一骨間背側肌以及更深層的拇內收肌橫頭。
- 這個穴道周圍有手背靜脈網,也就是頭靜脈的一部分,還有指掌側的固有動脈。
- 在神經方面,這裡布有橈神經的淺支。
針刺方法
穴道介紹
三間穴功效是瀉熱消腫、行氣止瀉。主治目痛、咽喉腫痛、齒湧、鼻衄、腹脹、身熱、手指及手臂腫痛、扁桃體炎、腸炎...等等。
近代運用三間穴治療落枕及肩周炎,效果明確且顯著。
穴道配伍
1. 三間配少商 (肺經): 少商穴位於手太陰肺經,具有瀉肺經火、宣肺止咳的功效。兩穴合用,可以清泄肺經鬱熱,治療咽喉腫痛、脣乾等症,原理是肺主氣,肺氣通暢,則咽喉清利;肺熱壅盛,則出現咽喉腫痛、脣乾等症狀。三間瀉大腸經實火,少商瀉肺經實火,雙管齊下,標本兼治。 咽乾的治療則更強調肺經的津液虧虛,故加入商陽穴(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具有宣通經氣作用),以助於肺氣的宣降,滋潤咽喉。
2. 三間配前谷 (足陽明胃經): 前谷穴位於足陽明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通經止痛的功效。兩穴合用,能清瀉肝膽火,疏通經絡,治療目赤腫痛,原理是肝開竅於目,肝火上炎則目赤腫痛。三間瀉大腸經火,間接瀉肝火;前谷直瀉胃經之火,從而達到清熱明目的效果。
3. 三間配陽溪 (手陽明大腸經): 陽溪穴同樣位於手陽明大腸經,具有疏通經絡,清熱解毒的功效。兩穴合用,能疏通手陽明大腸經,清利咽喉,治療喉痹咽如哽等症,原理是經絡不通則痛,咽喉不暢多因經絡氣血阻滯,兩穴同屬一條經絡,協同作用更強。
4. 三間配後溪 (手太陽小腸經): 後溪穴位於手太陽小腸經,具有通經活絡、舒筋通絡的作用。兩穴合用,能治療手背紅腫、手指屈伸不利,原理是手背紅腫疼痛可能由經絡不通、氣血瘀滯引起,三間瀉火通絡,後溪活血通絡,共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此配伍更強調經絡循行路線的關聯性,而非單純的臟腑經絡關係。
5. 三間配合谷 (足陽明胃經)、天樞 (足陽明胃經): 合谷穴、天樞穴都屬於足陽明胃經,具有通腑瀉熱的作用。此配伍主要治療大便不通,原理是大腸經與胃經相表裡,三間穴瀉大腸經實火,配合合谷、天樞通腑降氣,促進腸胃蠕動,解決便祕問題。
Youtube影片
穴道主治疾病
感染症與寄生蟲疾病
- 肺結核
- 痢疾
- 結膜炎
內分泌、營養與新陳代謝疾病
- 甲狀腺亢進
精神(心智)與行為疾病
- 嗜眠症(嗜睡症)
神經系統疾病
- 三叉神經痛
- 半身不遂
- 嗜眠症(嗜睡症)
- 睡眠時磨牙
- 頭痛
眼與附器疾病
- 麥粒腫
- 青光眼
- 結膜炎
- 眼睛紅痛
耳與乳突疾病
- 耳鳴
循環系統疾病
- 痔瘡
呼吸系統疾病
- 氣喘
- 扁桃腺炎
- 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
- 感冒
- 急性咽喉炎
消化系統疾病
- 大便秘結
- 消化不良
- 腹中有鳴叫聲
- 牙齦腫脹痛
- 大腸激擾綜合症
肌肉骨骼系統與結締組織疾病
- 類風濕性關節炎
- 肩關節痛
- 顳顎關節痛
- 食指扳機指
艾灸刮痧
艾灸三間穴方法:
準備工具:
- 艾條 (溫和灸) 或 艾柱 (溫灸)
- 艾灸盒 (可選)
- 火柴或打火機
步驟:
- 消毒: 用酒精棉球消毒三間穴周圍皮膚。
- 點燃艾條/艾柱: 將艾條/艾柱的一端點燃,並保持燃燒穩定。
- 艾灸:
- 溫和灸: 將點燃的艾條距離皮膚約2-3釐米處,慢慢移動,以溫熱感為宜,每次灸10-15分鐘,可每日1-2次。
- 溫灸: 將艾柱放置於艾灸盒中,並將艾灸盒放在三間穴上,注意保持一定的距離,以避免燙傷。每次灸10-15分鐘,可每日1-2次。
- 觀察: 過程中觀察皮膚反應,如有過度紅腫或灼痛,應立即停止灸療。
遠紅外線加熱三間穴方法:
準備工具:
- 遠紅外線燈 (神燈)
步驟:
- 消毒: 用酒精棉球消毒三間穴周圍皮膚。
- 打開遠紅外線燈: 將遠紅外線燈打開,並將燈頭對準三間穴,保持一定的距離,以溫熱感為宜。
- 照射: 每次照射15-20分鐘,可每日1-2次。
- 觀察: 過程中觀察皮膚反應,如有過度紅腫或灼痛,應立即停止照射。
注意事項:
- 艾灸和遠紅外線加熱時,應注意避免接觸可燃物品,以免發生火災。
- 孕婦、經期女性、皮膚敏感者、患有嚴重疾病者,應慎用艾灸和遠紅外線加熱,最好諮詢專業醫生。
- 在進行艾灸或遠紅外線加熱時,應注意保持環境通風,避免煙霧或熱量過度集中。
- 艾灸或遠紅外線加熱後,應注意保暖,避免受涼。
- 如有不良反應,應立即停止治療,並諮詢專業醫生。
按摩推拿
三間穴按摩方法
重點程序:
- 準備姿勢: 將手自然放鬆,微握拳。
- 定位: 在第二掌骨小頭後橈側凹陷中,即食指與拇指骨頭之間的凹陷處。
- 施力: 以拇指指腹或食指指腹垂直按壓該穴位。
- 力度: 力量以感到酸脹舒適為宜,切勿過於用力。
- 時間: 每次按壓3-5秒,重複操作5-10次。
- 方向: 可以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輕輕旋轉。
- 頻率: 每日可按壓1-2次。
注意事項:
- 按摩時應注意觀察自身反應,若出現不適應症狀,應停止按摩。
- 孕婦及患有嚴重疾病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按摩。
- 按摩時應保持心情放鬆,避免過度緊張。
- 按摩後應注意保暖,避免著涼。
古代中醫典籍摘錄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