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成》~ 卷八 (10)
卷八 (10)
1. 霍亂門
霍亂:陰陵承山解谿太白。
霍亂吐瀉:關衝支溝尺澤三里太白先取太谿,後取太倉。
霍亂嘔吐轉筋:支溝。
逆數:關衝陰陵承山陽輔太白大都中封解谿丘墟公孫。
白話文:
霍亂: 按摩或針灸陰陵泉穴、承山穴、解谿穴、太白穴。
霍亂引起的嘔吐和腹瀉: 按摩或針灸關衝穴、支溝穴、尺澤穴、足三里穴、太白穴,先取太谿穴,之後再取太倉穴。
霍亂引起的嘔吐和抽筋: 按摩或針灸支溝穴。
霍亂引起的逆症(病情惡化): 按摩或針灸關衝穴、陰陵泉穴、承山穴、陽輔穴、太白穴、大都穴、中封穴、解谿穴、丘墟穴、公孫穴。
2. 瘧疾門
瘧疾:百會經渠前谷。
溫瘧:中脘大椎。
痎瘧:腰俞。
瘧疾發寒熱:合谷液門商陽。
痰瘧寒熱:後谿合谷。
瘧疾振寒:上星丘墟陷谷。
頭痛:腕骨。
寒瘧:三間。
心煩:神門。
久瘧不食:公孫內庭厲兌。
久瘧:中渚商陽丘墟。
熱多寒少:間使三里。
脾寒發瘧:大椎間使乳根。
白話文:
瘧疾:可以針灸百會穴、經渠穴、前谷穴。
溫瘧(發熱較明顯的瘧疾):可以針灸中脘穴、大椎穴。
痎瘧(隔日發作的瘧疾):可以針灸腰俞穴。
瘧疾發作時有寒顫發熱:可以針灸合谷穴、液門穴、商陽穴。
痰瘧(有痰的瘧疾)發作時有寒顫發熱:可以針灸後谿穴、合谷穴。
瘧疾發作時有劇烈寒顫:可以針灸上星穴、丘墟穴、陷谷穴。
(瘧疾引起的)頭痛:可以針灸腕骨穴。
寒瘧(寒冷感較明顯的瘧疾):可以針灸三間穴。
(瘧疾引起的)心煩:可以針灸神門穴。
久病瘧疾導致食慾不振:可以針灸公孫穴、內庭穴、厲兌穴。
久病瘧疾:可以針灸中渚穴、商陽穴、丘墟穴。
熱多寒少的瘧疾:可以針灸間使穴、足三里穴。
脾虛寒冷引起的瘧疾:可以針灸大椎穴、間使穴、乳根穴。
3. 腫脹門(附:紅疸黃疸)
渾身浮腫:曲池合谷三里內庭行間三陰交。
水腫:列缺腕骨合谷間使陽陵陰谷三里曲泉解谿陷谷復溜公孫厲兌衝陽陰陵胃俞水分神闕。
四肢浮腫:曲池通里合谷中渚液門三里三陰交。
風浮身腫:解谿。
腫水氣脹滿:復溜神闕。
腹脹脅滿:陰陵泉。
遍身腫滿,食不化:腎俞(百壯)。
鼓脹:復溜公孫中封太白水分。
消癉:太谿。
傷飽身黃:章門。
紅疸:百會曲池合谷三里委中。
黃疸:百勞腕骨三里湧泉中脘膏肓大陵勞宮太谿中封然谷太衝復溜脾俞。
白話文:
全身浮腫:按壓或針灸曲池穴、合谷穴、足三里穴、內庭穴、行間穴、三陰交穴。
水腫:按壓或針灸列缺穴、腕骨穴、合谷穴、間使穴、陽陵泉穴、陰谷穴、足三里穴、曲泉穴、解谿穴、陷谷穴、復溜穴、公孫穴、厲兌穴、衝陽穴、陰陵泉穴、胃俞穴、水分穴、神闕穴。
四肢浮腫:按壓或針灸曲池穴、通里穴、合谷穴、中渚穴、液門穴、足三里穴、三陰交穴。
風邪引起的全身浮腫:按壓或針灸解谿穴。
水腫氣脹滿:按壓或針灸復溜穴、神闕穴。
腹脹和兩側脅肋脹滿:按壓或針灸陰陵泉穴。
全身腫脹,消化不良:按壓或針灸腎俞穴(可灸一百壯)。
腹部鼓脹:按壓或針灸復溜穴、公孫穴、中封穴、太白穴、水分穴。
消渴病:按壓或針灸太谿穴。
吃太飽導致黃疸:按壓或針灸章門穴。
紅疸(類似急性黃疸):按壓或針灸百會穴、曲池穴、合谷穴、足三里穴、委中穴。
黃疸:按壓或針灸百勞穴、腕骨穴、足三里穴、湧泉穴、中脘穴、膏肓穴、大陵穴、勞宮穴、太谿穴、中封穴、然谷穴、太衝穴、復溜穴、脾俞穴。
4. 汗門
多汗:先瀉合谷,次補復溜。
少汗:先補合谷,次瀉復溜。
自汗:曲池列缺少商崑崙衝陽然谷大敦湧泉。
無汗:上星啞門風府風池支溝經渠大陵陽谷腕骨然骨中渚液門魚際合谷中衝少商商陽大都委中陷谷厲兌俠谿。
汗不出:曲澤魚際少澤上星曲泉復溜崑崙俠谿竅陰。
白話文:
**多汗:**先針刺或按摩合谷穴,用瀉法(輕刺激),接著針刺或按摩復溜穴,用補法(較溫和刺激)。
**少汗:**先針刺或按摩合谷穴,用補法,接著針刺或按摩復溜穴,用瀉法。
**自汗(不自主出汗):**可選用曲池穴、列缺穴、少商穴、崑崙穴、衝陽穴、然谷穴、大敦穴、湧泉穴等穴位進行治療。
**無汗:**可選用上星穴、啞門穴、風府穴、風池穴、支溝穴、經渠穴、大陵穴、陽谷穴、腕骨穴、然骨穴、中渚穴、液門穴、魚際穴、合谷穴、中衝穴、少商穴、商陽穴、大都穴、委中穴、陷谷穴、厲兌穴、俠谿穴等穴位進行治療。
**汗出不來:**可選用曲澤穴、魚際穴、少澤穴、上星穴、曲泉穴、復溜穴、崑崙穴、俠谿穴、竅陰穴等穴位進行治療。
5. 痺厥門
風痺:尺澤陽輔。
積痺痰痺:膈俞。
寒厥:太淵液門。
痿厥:丘墟。
尸厥如死及不知人事:灸厲兌(三壯)。
身寒痺:曲池列缺環跳風市委中商丘中封臨泣。
逆厥:陽輔臨泣章門如脈絕,灸間使,或針復溜。
尸厥:列缺中衝金門大都內庭厲兌隱白大敦。
四肢厥:尺澤小海支溝前谷三里三陰交曲泉照海太谿內庭行間大都。
白話文:
**風痺:**按壓尺澤穴和陽輔穴。
**積痺痰痺:**按壓膈俞穴。
**寒厥:**按壓太淵穴和液門穴。
**痿厥:**按壓丘墟穴。
**尸厥像死了一樣,失去知覺:**艾灸厲兌穴(灸三次)。
**身體寒冷麻木:**按壓曲池穴、列缺穴、環跳穴、風市穴、委中穴、商丘穴、中封穴、臨泣穴。
**逆厥:**按壓陽輔穴、臨泣穴、章門穴。如果脈搏微弱到幾乎摸不到,灸間使穴,或是針復溜穴。
**尸厥:**按壓列缺穴、中衝穴、金門穴、大都穴、內庭穴、厲兌穴、隱白穴、大敦穴。
**四肢厥:**按壓尺澤穴、小海穴、支溝穴、前谷穴、足三里穴、三陰交穴、曲泉穴、照海穴、太谿穴、內庭穴、行間穴、大都穴。
6. 腸痔大便門
腸鳴:三里陷谷公孫太白章門三陰交水分神闕胃俞三焦俞。
腸鳴而瀉:神闕水分三間。
食泄:上廉下廉。
暴泄:隱白。
洞泄:腎俞。
溏泄:太衝神闕三陰交。
泄不止:神闕。
出泄不覺:中脘。
痢疾:曲泉太谿太衝丹田脾俞小腸俞。
便血:承山復溜太衝太白。
大便不禁:丹田大腸俞。
大便不通:承山太谿照海太衝小腸俞太白章門膀胱俞。
大便下重:承山解谿太白帶脈。
閉塞:照海太白章門。
泄瀉:曲泉陰陵然谷束骨隱白三焦俞中脘天樞脾俞腎俞大腸俞。
五痔:委中承山飛揚陽輔復溜太衝俠谿氣海會陰長強。
腸風:尾閭骨盡處,灸百壯即愈。
大小便不通:胃脘(灸三百壯)。
腸癰痛:太白陷谷大腸俞。
脫肛:百會尾閭(七壯)臍中(隨年壯)。
白話文:
腸鳴:可按壓或針灸足三里、陷谷、公孫、太白、章門、三陰交、水分、神闕、胃俞、三焦俞等穴位。
腸鳴且腹瀉:可按壓或針灸神闕、水分、三間等穴位。
因飲食引起的腹瀉:可按壓或針灸上廉、下廉等穴位。
突發性腹瀉:可按壓或針灸隱白穴。
嚴重腹瀉:可按壓或針灸腎俞穴。
大便稀溏:可按壓或針灸太衝、神闕、三陰交等穴位。
腹瀉不止:可按壓或針灸神闕穴。
排便失禁:可按壓或針灸中脘穴。
痢疾:可按壓或針灸曲泉、太谿、太衝、丹田、脾俞、小腸俞等穴位。
便血:可按壓或針灸承山、復溜、太衝、太白等穴位。
大便失禁:可按壓或針灸丹田、大腸俞等穴位。
大便不通:可按壓或針灸承山、太谿、照海、太衝、小腸俞、太白、章門、膀胱俞等穴位。
大便時有下墜感:可按壓或針灸承山、解谿、太白、帶脈等穴位。
便秘:可按壓或針灸照海、太白、章門等穴位。
腹瀉:可按壓或針灸曲泉、陰陵泉、然谷、束骨、隱白、三焦俞、中脘、天樞、脾俞、腎俞、大腸俞等穴位。
痔瘡:可按壓或針灸委中、承山、飛揚、陽輔、復溜、太衝、俠谿、氣海、會陰、長強等穴位。
腸風:在尾椎骨盡頭處,施灸一百壯可以治癒。
大小便都不通暢:可在胃脘穴施灸三百壯。
腸癰疼痛:可按壓或針灸太白、陷谷、大腸俞等穴位。
脫肛:可按壓或針灸百會、尾閭(施灸七壯)、肚臍(依據年齡施灸)等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