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八 (16)

回本書目錄

卷八 (16)

1. 瘡毒門

疔瘡生面上與口角:灸合谷。

疔瘡生手上:曲池(灸)。

疔瘡生背上:肩井三里委中臨泣行間通里少海太衝。

瘰癧:少海(先針皮上,候三十六息,推針入內,須定淺深,追核大小,勿出核,三上三下,乃出針)天池章門臨泣支溝陽輔(灸百壯)肩井(隨年壯)手三里。

癰疽發背:肩井委中,又以蒜片貼瘡上灸之,如不疼,灸至疼;如疼,灸至不疼,愈多愈好。

溺水死者,經宿可救:即解死人衣帶,灸臍中。

狂犬咬傷人:即灸咬處瘡上。

蛇咬傷人:灸傷處三壯,仍以蒜片貼咬處,灸蒜上。

人脈微細不見,或有或無:宜於少陰經復溜穴上,用圓利針針至骨處,順針下刺,候回陽脈,陽脈生時,方可出針。

癰疽瘡毒:同楊氏騎竹馬灸法。

白話文:

疔瘡

  • 長在臉上或嘴角邊的疔瘡:可以灸合谷穴。
  • 長在手上的疔瘡:可以灸曲池穴。
  • 長在背上的疔瘡:可以針灸肩井穴、足三里穴、委中穴、臨泣穴、行間穴、通里穴、少海穴、太衝穴。

瘰癧

可以針灸少海穴(先在皮膚上針刺,等候三十六個呼吸的時間,再將針刺入內部,要注意針刺的深淺,以及腫塊的大小,不要穿過腫塊。針刺三次上提、三次下壓後,拔出針)。也可以針灸天池穴、章門穴、臨泣穴、支溝穴、陽輔穴(灸一百壯)、肩井穴(依年齡灸適當壯數)、手三里穴。

癰疽

  • 長在背部的癰疽:可以針灸肩井穴、委中穴,並且用蒜片貼在瘡上灸,如果感覺不到疼痛,就灸到感到疼痛;如果感覺疼痛,就灸到不痛,灸越多越好。

溺水死亡

  • 溺水死亡,經過一夜還能救活的方法:解開死者的衣帶,灸肚臍。

狂犬咬傷

  • 被瘋狗咬傷:直接灸咬傷的傷口。

蛇咬傷

  • 被蛇咬傷:灸傷口三壯,然後用蒜片貼在咬傷處,再灸蒜片。

脈搏微弱

  • 脈搏非常微弱,幾乎摸不到,或者時有時無:應該在少陰經的復溜穴上,用圓頭銳利的針刺到骨頭處,順著針向下刺,等待陽脈出現,當陽脈出現時,才可以拔出針。

癰疽、瘡毒

  • 治療癰疽、瘡毒的方法:可以參考楊氏騎竹馬灸法。

2. 續增治法

3. 中風論(徐氏書)

且夫中風者,有五不治也。開口、閉眼、撒屎、遺尿、喉中雷鳴,皆惡候也。且中風者,為百病之長,至其變化,各不同焉。或中於臟,或中於腑,或痰或氣,或怒或喜,逐其隙而害成也。中於臟者,則令人不省人事,痰涎壅,喉中雷鳴,四肢癱瘓,不知疼痛,語言謇澀,故難治也。中於腑者,則令人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知癢痛,能言語,形色不變,故易治也。

治之先審其症,而後刺之。其中五臟六腑形症各有名,先須察其源,而名其症,依標本刺之,無不效也。

一、肝中之狀,無汗惡寒,其色青,名曰怒中。

二、心中之狀,多汗怕驚,其色赤,名曰思慮中。

三、脾中之狀,多汗身熱,其色黃,名曰喜中。

四、肺中之狀,多汗惡風,其色白,名曰氣中。

五、腎中之狀,多汗身冷,其色黃,名曰氣勞中。

六、胃中之狀,飲食不下,痰涎上壅,其色淡黃,名曰食後中。

七、膽中之狀,目眼牽連,酣睡不醒,其色綠,名曰驚中。

白話文:

所謂的中風,有五種情況是難以治癒的:張口呼吸、眼睛緊閉、大小便失禁、喉嚨發出像打雷般的聲音,這些都是不好的徵兆。中風是各種疾病中變化最多的一種,其發病情況各不相同。有的是侵犯內臟,有的是侵犯六腑;有的是因為痰,有的是因為氣;有的是因為憤怒,有的是因為喜悅。這些因素都會趁著身體虛弱時侵入而發病。如果中風侵犯到內臟,就會導致患者失去意識、痰液阻塞、喉嚨發出雷鳴聲、四肢癱瘓、感覺不到疼痛、說話困難,這種情況就難以治療。如果中風侵犯到六腑,就會導致患者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但他們知道癢痛、能夠說話、外觀沒有太大變化,這種情況就比較容易治療。

治療中風,首先要仔細診斷症狀,然後才能進行針刺。其中五臟六腑各自有不同的症狀表現,必須先找出病因,確定病症名稱,然後根據標本兼治的原則進行針刺治療,這樣才能有效。

一、肝臟中風的症狀是沒有汗、怕冷、臉色發青,這種情況稱為「怒中」。

二、心臟中風的症狀是容易出汗、容易受驚、臉色發紅,這種情況稱為「思慮中」。

三、脾臟中風的症狀是容易出汗、身體發熱、臉色發黃,這種情況稱為「喜中」。

四、肺臟中風的症狀是容易出汗、怕風、臉色發白,這種情況稱為「氣中」。

五、腎臟中風的症狀是容易出汗、身體發冷、臉色發黃,這種情況稱為「氣勞中」。

六、胃中風的症狀是吃不下東西、痰液往上湧、臉色淡黃,這種情況稱為「食後中」。

七、膽中風的症狀是眼睛連帶臉部肌肉抽動、昏睡不醒、臉色發綠,這種情況稱為「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