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簍子

瓜簍子

GUA LOU ZI

  • 英文名稱: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 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Harms Semen Trichosanthis Trichosanthes Seeds
  • 別名:瓜米,栝樓仁,瓜簍仁,栝蔞仁
  • 來源:為葫蘆科植物栝樓及中華栝樓的種子。採收和儲藏:秋季分批採摘成熟果實,將果實縱剖,瓜瓤和種子放入盆內,加木灰復搓洗,取種子沖洗乾凈後曬乾。
  • 道地藥材:山西, 河北, 陝西, 雲南, 福建, 四川, 浙江, 江蘇, 安徽, 河南, 山東, 廣西, 廣東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5

瓜簍子的傳統功效


1. 止咳化痰

瓜蔞子在傳統中醫學中,其止咳化痰功效是臨床應用中的核心價值之一。其性味甘、微苦,寒,歸肺、大腸經。中醫認為,咳嗽多因肺失宣降,痰飲內停所致,而瓜蔞子恰能針對此機制發揮作用。

瓜蔞子質潤多汁,能潤肺化痰。肺為貯痰之器,當肺熱壅盛或燥邪犯肺時,易灼傷津液,使痰液黏稠難咯。瓜蔞子之潤性,能滋潤肺臟,軟化痰液,使其更容易排出。同時,其微苦性又具有一定的降氣作用,有助於宣暢肺氣,使壅滯於肺的痰飲得以消除,從而達到止咳的效果。特別是對於肺熱燥咳、痰黃黏稠、胸悶不暢的病症,瓜蔞子常被選用。例如,在治療急慢性支氣管炎、肺炎等引起的咳嗽痰多時,它常與其他清熱化痰、宣肺止咳的藥物如浙貝母、桔梗等配伍使用,以增強療效。其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綜合作用,使其成為治療多種痰熱咳嗽的常用藥物。

2. 通便

瓜蔞子在傳統中醫學中,除了清肺熱、利咽功效外,其通便作用亦是重要的臨床應用之一。其性味甘、微苦,寒,歸肺、大腸經。中醫認為,大腸主傳導,與肺相表裡,其功能正常與否,直接影響糞便的排泄。當大腸燥熱,或津液不足時,常會導致大便秘結。

瓜蔞子質潤多汁,具有良好的潤腸通便作用。它能滋潤腸道,軟化糞便,從而促進排便。尤其對於熱結便秘或津虧腸燥引起的便秘,瓜蔞子能有效緩解。此類便秘常見於熱病後期,或老年人、產婦等津液虧虛的群體。瓜蔞子能清泄大腸實熱,同時又可補充腸道津液,達到瀉而不傷正、潤而不滋膩的功效。在臨床應用中,常與其他潤下藥如火麻仁、郁李仁等配伍使用,以增強其通便效果。例如,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即有提及瓜蔞子用於治療大便燥結之證。

3. 清肺熱利咽

瓜蔞子在傳統中醫學中,主要以其清肺熱、利咽喉的功效而廣泛應用。其性味甘、微苦,寒,歸肺、大腸經。中醫認為,肺主呼吸,開竅於鼻,其華在毛,與喉嚨密切相關。當外邪侵襲,或因飲食、情志等因素導致肺熱熾盛時,常會出現咳嗽、痰黃黏稠、胸悶、咽喉腫痛等症狀。

瓜蔞子質潤多汁,擅長清瀉肺熱,潤肺化痰。其清熱之力,能有效緩解肺部燥熱引起的各種不適。同時,其潤性又能滋潤咽喉,對於肺熱灼傷津液所致的咽喉乾燥、疼痛、聲音嘶啞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尤其對於肺熱咳嗽、痰多色黃者,瓜蔞子常與其他清熱化痰藥如黃芩、貝母等配伍,以增強其療效。在臨床應用上,它常被用於治療急慢性支氣管炎、肺炎、扁桃體炎等屬於肺熱壅盛的病症。其利咽作用,也使其成為治療咽喉腫痛的常用藥物之一。

瓜簍子的古代典籍


瓜簍子的炮製


瓜蔞子及相關處理方法

  1. 瓜蔞子

    • 除去雜質及乾癟的種子。
    • 洗凈。
    • 曬乾。
    • 用時搗碎。
  2. 炒瓜蔞子

    • 取凈瓜蔞子。
    • 照清炒法炒至微鼓起。
    • 用時搗碎。
  3. 瓜蔞仁霜

    • 將去殼的瓜蔞仁碾細。
    • 用吸油紙包裹。
    • 加熱微炕。
    • 壓榨去油。
    • 碾細即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瓜簍子的注意事項重點:

  1. 脾胃虛冷、容易腹瀉者應避免服用。
  2. 忌諱與烏頭同服,以免產生不良反應。
  3. 忌諱與幹薑同服。
  4. 忌諱與牛膝、幹漆同服。

瓜簍子相關的方劑


瓜簍子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咳嗽吐血

瓜簍子含有的化學成分


脂肪油(Fatty oil), 飽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 不飽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s), 栝樓酸(Trichosanoyl acid), 1-栝樓酸-2-亞油酸-3-棕櫚酸甘油酯(1-Trichosanoyl-2-linoleoyl-3-palmitoyl-glycerin), 菜油甾醇(Campesterol), 豆甾醇(Stigmasterol), 7-菜油甾烯醇(7-Campestenol), 谷甾醇(Sitosterol), 栝樓萜二醇(Karounidiol), 栝樓萜二醇-3-苯甲酸酯(Karounidiol-3-benzoate), 7-氧代二氫栝樓萜二醇(7-Oxodihydrokarounidiol), 5-去氫栝樓萜二醇(5-Dehydrokarounidiol), 穀氨酸(glutamic acid), 精氨酸(Arginine), 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 亮氨酸(Leucine), 栝樓子糖蛋白(Trichokirin), 11-甲氧基去甲央戈寧(11-Methoxy-noryangonin), 香草酸(Vanillic acid), 小麥黃素(Tricin), 3-豆甾烯醇(3-Stigmastenol), α-菠菜甾醇葡萄糖苷(α-Spinasterol glucoside), 穀氨酸(glutamic acid), 精氨酸(Arginine), 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 亮氨酸(Leucin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