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蔞子散

GUA LOU Z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2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7%
胃經 17%
心經 12%
大腸經 12%
肝經 10%
小腸經 5%
三焦經 5%
腎經 5%
脾經 5%
膀胱經 2%
心包經 2%
膽經 2%
肺經
胃經
心經
大腸經
肝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腎經
脾經
膀胱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4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瓜蔞子散」


瓜蔞子散方劑為中醫處方,主要治療淋巴結結核引起之瘰癧初次腫大,並伴有疼痛、寒熱感,四肢不得安寧之症狀。方中藥物組成包括瓜蔞子、連翹、何首烏、皁莢、牛蒡子、大黃、梔子、漏蘆、牽牛子、甘草等,每種藥物皆具不同功效,合用可達最佳治療效果。


1. 瓜蔞子

瓜蔞子味甘、性微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肺熱、利咽、滑腸、止咳化痰之功效。主治肺熱咳嗽、咽喉腫痛、聲音嘶啞、腸燥便祕等症。


2. 連翹

連翹味苦、性微寒,歸心、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清熱瀉火之功效。主治熱毒瘡瘍、咽喉腫痛、口舌生瘡、乳癰、水腫、淋巴結核等症。


3. 何首烏

何首烏味苦、甘,性微溫,歸肝、腎經。具有補血益氣、烏鬚髮、強筋骨、活血化瘀之功效。主治血虛萎黃、鬚髮早白、腰膝痠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等症。


4. 皁莢

皁莢味苦、性溫,歸肺、大腸經。具有溫化寒痰、祛風除濕、止咳化痰、殺蟲驅蟲之功效。主治寒性咳嗽、肺熱咳嗽、支氣管炎、哮喘、風濕痛、關節炎、痛風、腸燥便祕、蛔蟲性腸梗阻等症。


5. 牛蒡子

牛蒡子味甘、苦,性涼,歸肺、大腸經。具有散風熱、宣肺透疹、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之功效。主治外感風熱、風疹、麻疹、瘡瘍腫毒、水腫、尿少、便祕等症。


6. 大黃

大黃味苦、性寒,歸肝、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瀉火、涼血止血、活血化瘀之功效。主治熱結便祕、泄瀉痢疾、血熱妄行、跌打損傷、水火燙傷等症。


7. 梔子

梔子味苦、性寒,歸心、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止血之功效。主治熱毒瘡瘍、咽喉腫痛、口舌生瘡、黃疸、發熱、小便短赤、吐血、衄血、便血等症。


8. 漏蘆

漏蘆味苦、性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通乳、止血之功效。主治熱毒瘡瘍、口腔潰瘍、咽喉腫痛、跌打損傷、經期不調、瘀血痛經、產後乳汁不足、乳腺炎、血熱出血證、痘疹瘡毒等症。


9. 牽牛子

牽牛子味苦、性寒,歸腎、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利水滲濕、驅蟲殺蟲之功效。主治腸燥便祕、水腫、尿少、蛔蟲病、蟯蟲病、絛蟲病等症。


10. 甘草

甘草味甘、性平,歸肺、脾、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益中、瀉火止咳、止渴生津、補血活絡止痛之功效。主治瘡瘍腫痛、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


總結:

瓜蔞子散方劑組成複雜,每味藥物皆具不同功效,合用可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活血化瘀、通絡止痛,對於瘰癧(淋巴結結核)初次腫大,疼痛有寒熱感,四肢不得安寧等症狀有較好療效。但應注意方中藥物性味寒涼,不宜久服,以免傷及脾胃。若症狀嚴重或久治不愈,應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傳統服藥法


瓜蔞子(微炒)1兩, 連翹1兩, 何首烏1兩, 皂莢子仁(微炒)1兩, 牛蒡子(微炒)1兩, 大黃(微炒)1兩, 白螺殼1兩, 梔子仁1兩, 漏蘆1兩, 牽牛(微炒)1兩, 甘草(生)1兩。
上為細末。
每服2錢匕,食後溫酒調下。

方劑組成解釋


  • 瓜蔞子:味苦、辛,性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
  • 連翹:味苦、辛,性寒,歸肺、心、小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
  • 何首烏:味苦、甘,性平,歸肝、腎經。具有補肝腎、益精血、烏髮的功效。
  • 皂莢:味苦、辛,性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
  • 牛蒡子:味苦、辛,性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
  • 大黃:味苦、寒,歸大腸經。具有瀉火通便、涼血解毒的功效。
  • 梔子:味苦、辛,性寒,歸心、肝、肺經。具有清熱涼血、瀉火解毒的功效。
  • 漏蘆:味苦、辛,性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
  • 牽牛子:味苦、辛,性寒,歸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
  • 甘草:味甘、平,歸心、肺、脾、胃經。具有緩和諸藥的辛燥之性,調和諸藥的作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
  • 本方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忌食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相同名稱方劑


瓜蔞子散, 出處:《奇效良方》卷五十四。 組成:瓜蔞子(微炒)1兩,連翹1兩,何首烏1兩,皂莢子仁(微炒)1兩,牛蒡子(微炒)1兩,大黃(微炒)1兩,白螺殼1兩,梔子仁1兩,漏蘆1兩,牽牛(微炒)1兩,甘草(生)1兩。 主治:瘰癧初腫,疼痛寒熱,四肢不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