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蘆

漏蘆

LOU LU

  • 英文名稱:Rhaponticum uniflorum (L.) DC. Radix Rhapontici, Uniflower Swisscentaury Root, Broadleaf Globethistle Root
  • 別名:大頭翁,和尚頭,禹漏蘆,野蘭,毛頭,祁漏蘆,龍蔥根,鹿驪,和尚頭花,獨花山牛蒡,鬼油麻
  • 來源:菊科植物祁州漏蘆的乾燥根。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及泥沙,曬乾。
  • 道地藥材:山西, 河北, 甘肅, 陝西, 青海, 四川, 山東, 內蒙古, 東北地區, 蒙古
  • 生長環境:山坡, 丘陵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漏蘆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毒

漏蘆,作為一味寒涼之品,其清熱解毒之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綜觀《神農本草經》、《本經逢原》、《本草綱目》等多部經典,其功效主要體現在瀉熱解毒、消腫排膿等方面。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漏蘆「主皮膚熱,惡瘡疽痔,濕痹,下乳汁」,已點明其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並指出其能治療皮膚感染、腫毒以及乳汁不通等症。其「寒能除熱」的特性,《神農本草經疏》闡述得更為透徹:「苦能下洩,鹹能軟堅,寒能除熱,寒而通利之藥也。」認為其苦味能瀉下,鹹味能軟堅散結,寒性則能清熱,藥性寒涼且通利,故能從根本上清除體內熱毒。

《本經逢原》則進一步強調漏蘆「為消毒排膿殺蟲要藥」,指出其「鹹能軟堅,寒能解毒」,通過瀉下通便,將體內邪熱排出體外。 《本草綱目》更總結其功效為「下乳汁、消熱毒、排膿、止血、生肌、殺蟲」,並指出其在治療癰疽發背等症中,常作為主藥使用,足見其清熱解毒之效之顯著。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正義》提醒「苟非實熱,不可輕用。不獨耗陰,尤損正氣」,說明漏蘆性寒,寒涼體質或非實熱之症,應慎用。 其他典籍如《名醫別錄》、《藥性論》、《日華子諸家本草》、《山西中藥志》等,也從不同角度佐證了漏蘆的清熱解毒功效,並拓展其在治療各種熱毒相關疾病的應用範圍,例如熱毒血痢、血衄、溫疫等。總而言之,漏蘆的清熱解毒功效,源於其寒涼的藥性及瀉下通利的作用機制,但需謹慎運用,避免損傷正氣。

2. 清熱瀉火

漏蘆,作為一味寒涼的單方中藥,其清熱瀉火功效在多部古代醫籍中都有記載,其作用機理主要在於其苦寒洩下的特性。

《神農本草經》及《神農本草經疏》均指出漏蘆「主皮膚熱,惡瘡疽痔,濕痹,下乳汁」,認為其苦能下洩,鹹能軟堅,寒能除熱,是寒涼通利之藥,能有效治療因熱毒引起的皮膚問題及腫痛。 《本經逢原》進一步闡述,漏蘆為「消毒排膿殺蟲要藥」,其鹹能軟堅,寒能解毒的特性,能使邪氣從大便排出,達到清熱瀉火的功效。 《名醫別錄》則記載其能治療「熱氣瘡癢」,並可作浴湯使用,說明其清熱作用外敷亦有效。 《藥性論》也提及漏蘆能治「身上熱毒風生惡瘡,皮肌瘙癢癮疹」,再次強調其清熱解毒的功效。

《本草綱目》總結漏蘆具有「下乳汁、消熱毒、排膿、止血、生肌、殺蟲」等功效,並指出其為治療癰疽發背的重要藥物。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綱目》提及龐安常以漏蘆葉代替山梔子治療癰疽及痘疹熱,佐證了漏蘆清熱解毒的功效與山梔子相近,皆因其寒涼之性。

然而,《本草正義》也提醒,漏蘆「滑利洩熱」,寒苦直洩,若非實熱證,不可輕用,以免耗傷陰液,損傷正氣。 因此,漏蘆的清熱瀉火功效雖然顯著,但需謹慎使用,需根據病症辨證施治,才能發揮其最佳療效,避免副作用。 諸多醫籍記載雖各有側重,但都指向漏蘆具有顯著的清熱瀉火之效,尤其針對實熱導致的皮膚病、炎症等。

3. 排膿

漏蘆,其排膿功效在歷代本草典籍中多有記載,並被賦予高度評價。其作用機理主要源於其寒涼、苦鹹的藥性。

《神農本草經》及《神農本草經疏》都記載漏蘆「主皮膚熱,惡瘡疽痔」,說明其具有清熱解毒、治療皮膚感染的作用。其苦味能瀉下,鹹味能軟堅散結,寒性能清熱,三者合力,能將體內鬱積的熱毒之邪排出體外,達到排膿的目的。《本經逢原》更明確指出漏蘆為「消毒排膿殺蟲要藥」,認為其「鹹能軟堅,寒能解毒」,使邪氣從下排出。 這與《本草綱目》中所言「下乳汁、消熱毒、排膿」的功效相符。

多部典籍也佐證了漏蘆的排膿作用。例如,《名醫別錄》記載其可治「熱氣瘡癢」,《藥性論》記載其治「身上熱毒風生惡瘡」,《本草拾遺》記載其「洗瘡疥」,《日華子諸家本草》更直接指出其「排膿」功效,並列舉了多種相關疾病,如乳癰、發背等。這些記載皆說明漏蘆在治療膿瘍方面的臨牀應用歷史悠久且經驗豐富。

然而,《本草正義》也提醒,漏蘆寒苦直洩,性質峻猛,非實熱證忌用,以免耗傷正氣。因此,漏蘆的應用需謹慎,需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方能發揮其排膿功效,避免不良反應。

4. 清熱涼血

漏蘆,味苦鹹性寒,歷代醫家皆認其有顯著的清熱涼血功效。從眾多古代醫籍記載中,可見其應用範圍廣泛,且清熱涼血之效,多與其瀉熱、解毒、排膿等作用緊密相連。

《神農本草經》及《神農本草經疏》都記載漏蘆「主皮膚熱,惡瘡疽痔」,明確指出其清熱解毒作用於皮膚及深層組織的感染。 《神農本草經疏》更進一步闡述其「苦能下洩,鹹能軟堅,寒能除熱」,點明漏蘆清熱的機制:苦味能瀉下,鹹味能軟堅散結,寒性則直接清熱。 《本經逢原》則強調漏蘆為「消毒排膿殺蟲要藥」,其清熱涼血的功效,正是通過排毒解熱來實現的。

《名醫別錄》記載其能治「熱氣瘡癢」,《藥性論》則提及可治「身上熱毒風生惡瘡」,這些都印證了漏蘆在處理熱毒性皮膚病上的有效性。 《山西中藥志》更直接指出漏蘆「清熱涼血,治熱毒血痢,血衄.血痔,溫疫等症」,將其清熱涼血的功效應用於內科出血性疾病。 《本草綱目》則綜述漏蘆「下乳汁、消熱毒、排膿、止血、生肌、殺蟲」,說明其清熱涼血作用並非單一,而是多方面協同作用的結果。

雖然《本草正義》提醒「苟非實熱,不可輕用」,但綜觀古籍記載,漏蘆清熱涼血之效,在治療實熱證所致的皮膚病、出血性疾病等方面,得到歷代醫家的肯定和廣泛應用,其機制主要是通過瀉熱、解毒、排膿來達到清熱涼血的目的。

5. 止血

漏蘆,作為一味寒涼之藥,其止血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但需細細分析其機理。並非漏蘆具有直接收斂止血的功效,而是通過其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特性間接達到止血的目的。

《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等古籍記載漏蘆可治皮膚熱、熱氣瘡癢等症,這與其清熱解毒的功效相關。《本草綱目》更明確指出漏蘆能「消熱毒、排膿、止血、生肌、殺蟲」。 其止血功效並非直接收斂血管,而是通過消除引發出血的熱毒,降低炎症反應來實現。例如,《山西中藥志》記載漏蘆可治「熱毒血痢,血衄,血痔」,這都指向了漏蘆在熱毒所致出血症狀中的應用。

《本經逢原》指出漏蘆「鹹能軟堅,寒能解毒」,其止血作用與其利水通便的特性相關。通過排除體內毒邪與熱邪,使邪氣從下排出,間接達到止血效果。 這與《本草求真》的觀點相符,認為漏蘆止遺精、尿血,是因「毒解熱除自止之意」,並非其本身具有收澀止血之功。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正義》提到漏蘆「滑利洩熱」,使用需謹慎,不宜濫用。其寒涼之性,若非實熱證,反而會耗損正氣。因此,漏蘆的止血作用並非適用於所有出血情況,僅限於因熱毒導致的出血症狀。 總而言之,漏蘆止血是其清熱解毒、涼血消腫功效的間接結果,而非直接作用於血管的收斂止血。其應用需根據病症辨證施治,切勿盲目使用。

6. 通乳

漏蘆,其通乳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得到歷代醫家不同角度的闡釋。

《神農本草經》及《神農本草經疏》明確指出漏蘆「下乳汁」,並將其功效與其苦寒的藥性聯繫起來。《神農本草經疏》認為漏蘆「苦能下洩,鹹能軟堅,寒能除熱」,其通乳作用正是基於其寒涼通利之性。 《本經逢原》更進一步說明漏蘆通乳的機理是「能利竅」,並強調其「消毒排膿殺蟲」的功效,認為其能使邪氣從下排出,從而促進乳汁分泌。

然而,古代醫籍對漏蘆的記載也存在一些看似矛盾之處。《神農本草經續疏》提到《本經》載其下乳汁,《別錄》則謂其止遺溺,認為乳汁不下與遺溺均因熱毒,故漏蘆利水除熱,能使不通者通,通者止通。這反映了古人對疾病辨證施治的重視,也說明漏蘆的應用需要根據病症的寒熱虛實進行判斷。

《本草綱目》總結了漏蘆「下乳汁、消熱毒、排膿、止血、生肌、殺蟲」的多種功效,並指出其為治療癰疽發背的要藥,與其寒涼解毒的藥性相符。《本草正義》則提醒,漏蘆性寒苦直洩,若非實熱,不可輕用,以免耗損陰氣和正氣,這也體現了古代醫家對藥物使用謹慎的態度。 總而言之,漏蘆通乳的功效與其寒涼洩熱的藥性密切相關,但其應用需謹慎,需根據實際病情辨證施治。

7. 活血化瘀

漏蘆,其活血化瘀功效,並非單純地從現代藥理學角度直接闡明,而是古代醫家根據其臨牀應用和藥性歸納而來。從歷代本草著作中,我們可窺見其活血化瘀機理的端倪。

《神農本草經》記載漏蘆「主皮膚熱,惡瘡疽痔,濕痹,下乳汁」,《本經逢原》則進一步指出其「能利竅」,「使邪從下而出」。這暗示漏蘆的活血化瘀作用,是基於其疏通經絡、排除瘀滯的機制。 因瘀血常與熱毒相關,而漏蘆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神農本草經疏》、《本草經集註》、《藥性論》、《山西中藥志》等),清除熱毒,也就間接地幫助活血化瘀。 《本草綱目》更明確指出其「消熱毒、排膿、止血、生肌」,其中「排膿」和「止血」都與瘀血的去除密切相關。

一些本草書中雖未直接提及「活血化瘀」,但其記載的功效也能佐證此作用。例如《名醫別錄》記載其可治「熱氣瘡癢」,《日華子諸家本草》記載其可治「乳癰、發背、瘰癧」,這些都是與血瘀相關的疾病。《本草正義》則指出漏蘆「滑利洩熱」,其強烈的清熱瀉下作用,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瘀血阻滯,可以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需注意的是,《本草正義》也提醒,漏蘆寒涼之性較強,非實熱證慎用。

總而言之,漏蘆活血化瘀的功效,並非單純的「活血」,而是通過其清熱解毒、疏通經絡、利竅排邪等多方面作用,達到間接改善瘀血的作用,其應用需結合患者具體病情,謹慎使用。

漏蘆的古代典籍


漏蘆的現代功效


1. 抗氧化

漏蘆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其含有豐富多酚類物質,如花青素與類黃酮。此等物質皆為天然抗氧化劑,能有效清除體內過量自由基,減輕氧化壓力對細胞與生物大分子(如DNA及蛋白質)造成的損害。此機制有助於保護細胞膜完整性及功能正常運作,從而增強機體整體抗氧化防禦能力。其抗氧化功效為潛在開發與應用提供了堅實的現代藥理基礎。

漏蘆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研末醋調敷;或鮮品搗敷。

漏蘆的炮製


漏蘆處理步驟

  1. 揀淨雜質
  2. 去毛
  3. 洗淨
  4. 潤透
  5. 切片
  6. 曬乾

雷公炮炙論記載

凡使漏蘆,細銼,拌生甘草相對蒸,從巳至中,去甘草淨揀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氣虛者禁用,因漏蘆性寒涼,會損傷脾胃陽氣。
  2. 瘡瘍陰症,平塌不起者忌服,因漏蘆具有發散作用,此時使用會加重症狀。
  3. 孕婦禁用,因漏蘆可能引起流產或早產。
  4. 脾胃虛寒者慎用,因漏蘆性寒涼,過量使用會損傷脾胃陽氣,導致腹瀉等症狀。
  5. 大便稀溏者慎用,因漏蘆過量使用容易引起腹瀉。
  6. 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慎用,因漏蘆具有通乳的功效,過量使用可能對胎兒或嬰兒造成不良影響。
  7. 低血壓者慎用,因漏蘆具有降血壓的作用,低血壓者使用可能會加重症狀。

漏蘆相關的方劑


漏蘆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乳腺炎五十肩乳房腺體瘤類風濕性關節炎甲狀腺腫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膀胱惡性腫瘤(膀胱癌)胃腸出血腎絲球腎炎血尿背部膿瘡流鼻血腹痛痢疾痔瘡疥癬損傷產後乳汁不足疼痛咽喉痛吐血

漏蘆含有的化學成分


檸檬烯(limonene), 薄荷酮(piperitone), 異薄荷酮(isopiperitone), 胡薄荷酮(Pulegone), ξ-愈創木烯(ξ-Guaiene), α-檀香萜烯(α-Santalene), β-檀香萜烯(β-Santalene), 葎草烯(humulene), 表-β-檀香萜烯(epi-β-Santalene), 反式丁香烯(Caryophyllene), α-香柑油烯(α-bergamotene), 須式-β-金合歡烯(β-Farnesene), 丁香烯氧化物(caryophyllene oxide), 5-(3-丁烯-1-炔基)聯噻吩(5-(3-Buten-1-ynyl)bithiophene), 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 十六烷酸(Hexadecanoic acid), 9-十八碳烯酸甲酯(Methyl 9-octadecenoate), α-三聯噻吩(α-Terthiophene), 異卡多帕亭(Isocardopatine), 卡多帕亭(Cardopatine), 地榆糖甙(Ziyulucoside I), 蒲公英賽醇乙酸酯(Taraxerol acetate), 熊果酸(ursolic acid), 三十烷酸(Triacontanoic acid),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胡蘿蔔甙(daucosterol), 揮發油(Volatile oil), 藍刺頭鹼(Echinopsine), 藍棗砂定鹼(Echinopsidine), 藍刺頭胺(Echinoramine), 藍刺頭醚鹼(Echinorine), α-香樹脂醇(α-Amyrin), α-香樹脂醇乙酸酯(α-Amyrin acetate), 冬青葉豚草酸(Ilicic acid), 木香酸(Costic acid), 藍刺頭寧鹼(Echin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