栝樓子散

栝樓子散

GUA LOU Z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8

熱/寒比例

(0.21)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7%
肺經 14%
心經 13%
大腸經 12%
肝經 12%
脾經 6%
三焦經 6%
小腸經 5%
腎經 3%
心包經 3%
膽經 1%
膀胱經 1%
胃經
肺經
心經
大腸經
肝經
脾經
三焦經
小腸經
腎經
心包經
膽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栝樓子散中加入瓜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瀉下作用:瓜蔞性寒,味甘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潤腸通便的功效。與栝樓子同用,可增強瀉下通便之效,更有效地緩解便祕、腹脹等症狀。
  2. 緩解燥熱:栝樓子性寒,味苦,入肺、胃、大腸經,善於清熱化痰,但其性偏燥。瓜蔞則性寒,味甘苦,入肺、胃經,可潤肺止咳,與栝樓子搭配,可緩解其燥熱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峻烈,使藥效更為平和。

栝樓子散方中,加入皁莢,主要基於其潤腸通便的功效。皁莢味甘、苦,性寒,入脾、大腸經,能瀉熱通便,並能潤滑腸道,促進排泄。

方中以栝樓子潤肺止咳、清熱化痰,但若痰濕壅肺、腸胃積滯,單用栝樓子恐難以通利水道,皁莢的加入則可增強其瀉熱通便之效,幫助痰濁排出,使藥力更趨完善。

栝樓子散中加入連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連翹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效,可與栝樓子、半夏等藥材協同作用,以達到清熱化痰、散結止痛的功效。
  2. 疏散風熱,宣肺止咳: 連翹還具有疏散風熱、宣肺止咳的作用,對於因風熱襲肺引起的咳嗽、咽痛等症狀,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因此,栝樓子散中加入連翹,有助於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宣肺止咳等功效,提高治療效果。

栝樓子散中包含牽牛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瀉下通便,消腫止痛: 牽牛子性寒,味苦,入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消腫止痛之效。栝樓子散主治胸膈滿悶,嘔吐腹痛,便祕腹脹等症,牽牛子能有效地促進腸道蠕動,排除積滯,緩解便祕,並有助於消腫止痛。
  2. 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牽牛子與栝樓仁、厚朴等藥物共同作用,能起到協同增效的作用。牽牛子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藥效,進而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在「栝樓子散」中加入何首烏,主要是利用何首烏補肝腎、強筋骨的作用。何首烏味甘苦性溫,能入肝、腎經,與其他藥材配伍,可增強方劑補益肝腎、滋陰養血的效果,適用於治療肝腎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軟、脫髮等症狀。

栝樓子散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如下:

  1. 瀉熱通便: 栝樓子散以清熱瀉火、潤燥化痰為功效,而大黃性寒,味苦,可瀉熱通便,清瀉腸胃積熱,配合栝樓清熱化痰,能有效緩解熱病所致的便祕、口渴、煩躁等症狀。
  2. 促進藥物吸收: 大黃性苦寒,可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其他藥物的吸收和代謝,增強藥效。

因此,大黃在栝樓子散中起到瀉熱通便,促進藥物吸收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共同達到清熱瀉火、潤燥化痰的功效。

栝樓子散中加入梔子,主要考量其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

梔子味苦寒,入心、肺、三焦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可治療熱病神昏、口渴、咽喉腫痛、吐血、衄血、血痢、熱淋等症。

栝樓子散主治肺熱咳嗽、痰黃黏稠、胸悶氣喘等症,梔子加入方中,可以清肺熱、止咳化痰,並輔助栝樓子瀉火止渴、利咽開音,使藥效更加全面。

栝樓子散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栝樓子性寒,甘草性甘溫,二者配伍,可緩解栝樓子寒涼之性,避免傷及脾胃,同時又可增強其清熱化痰之功效,使藥力更平和,更易於服用。
  2. 緩解毒性:栝樓子中含有一定的毒性,甘草性甘,可解毒,並能保護脾胃,避免栝樓子對胃腸道產生刺激,使其藥效更安全。

因此,甘草在栝樓子散中起到調和藥性、緩解毒性的重要作用,使其藥效更全面、更安全。

栝樓子散中加入漏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解毒,清肺利咽: 漏蘆性寒,味苦,歸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而栝樓子散主治燥熱傷肺,咳嗽痰稠,咽喉腫痛等病症,漏蘆的加入可增強方劑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的效果,緩解患者的症狀。
  2. 配合栝樓,增效瀉火: 栝樓子性寒,味甘、微苦,歸肺、脾經,具有潤肺止咳、化痰降氣、清熱瀉火之效。漏蘆與栝樓子配合,可增強瀉火之力,更好地緩解燥熱傷肺所引起的咳嗽痰稠、咽喉腫痛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栝樓子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瘰疬初結腫痛,寒熱,四肢不安」,屬中醫瘰疬(類似淋巴結結核或慢性淋巴結炎)初期證候。瘰疬成因多與痰熱搏結、氣滯血瘀或氣虛毒蘊相關,初期常見局部腫痛、伴隨寒熱交替(外感或內傷熱毒)、四肢不適(氣機阻滯或營衛失和)。方劑以清熱化痰、益氣托毒為主,兼調氣機,緩解表裡不和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栝樓子(2升)
    性寒味甘,主清熱化痰、潤腸散結。《本草綱目》載其「潤肺燥,降火,治咳嗽,滌痰結」,於此方中為君藥,針對痰熱互結之瘰疬,既能化痰散結,又能潤燥助排毒。

  2. 黃耆(1兩)、人參(半兩)
    黃耆補氣固表,託毒外出;人參大補元氣,助正氣抗邪。二者共為臣藥,針對「寒熱、四肢不安」之氣虛衛外不固,提升機體抗病力,防病邪深入。

  3. 枳殼(1兩,麩炒)
    理氣寬中,麩炒減其峻性,專於行氣消脹。瘰疬多伴氣滯,枳殼能疏解氣機壅滯,助痰熱消散,並緩解四肢氣血不暢。

  4. 石膏(1兩)
    清熱瀉火,直折內熱。針對「寒熱」中的裡熱證,尤其若有煩渴、脈洪大之陽明熱象時,石膏能協同栝樓子清熱解毒。

  5. 甘草(半兩,炙)
    調和諸藥,緩和石膏、栝樓子之寒涼,兼能益氣和中,保護脾胃。

  6. 煎服加竹葉
    竹葉輕清透熱,引藥上行並清心除煩,助解熱毒鬱結之效。

配伍邏輯
全方以「化痰散結」為核心,結合「益氣托毒」與「清熱理氣」。栝樓子、石膏清熱化痰;黃耆、人參扶正祛邪;枳殼調暢氣機,甘草調和。適用於瘰疬初起屬痰熱夾氣虛者,通過化痰、補氣、清熱三法並行,達消腫止痛、調和寒熱之效。
此方體現中醫「攻補兼施」思想,針對虛實夾雜之證,避免純攻伐傷正,亦非純補益留邪。

傳統服藥法


栝樓子2升(乾者),黃耆1兩,(銼),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人參半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石膏1兩。上為散。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竹葉二7片,同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具有較強的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的功效,因此不宜長期服用。
  2. 本方含有大黃,有瀉下作用,因此脾胃虛弱、大便溏泄者慎用。
  3. 本方含有瓜蔞,有滑腸作用,因此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腹瀉口乾口渴心情煩燥心胸煩熱妊娠心煩

相同名稱方劑


栝樓子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四。 組成:栝樓子2升(乾者),黃耆1兩(銼),枳殼1兩(麸炒微黃,去瓤),人參半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石膏1兩。 主治:妊娠心煩躁熱,口乾,頭目不利。

栝樓子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六。 組成:栝樓子3分(微炒),皂莢子仁3分(微炒),連翹3分,牛蒂子3分(微炒),牽牛子3分(微炒),何首烏3分,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梔子仁1兩,甘草1兩(生,銼),白螺殼1兩,漏蘆1兩。 主治:瘰癧初結腫痛,寒熱,四肢不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