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蘆湯

LOU L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集驗背疽方》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6%
心經 11%
脾經 11%
胃經 11%
肝經 9%
大腸經 9%
腎經 9%
膽經 9%
小腸經 4%
三焦經 4%
心包經 0%
肺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膽經
小腸經
三焦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漏蘆湯」

中藥方劑「漏蘆湯」,其主要成分包括黃耆、連翹、大黃、漏蘆、甘草、沉香。該方劑主治腦疽,即顱內感染,為顱內膿腫,也適用於癰疽毒盛者,即癰瘡毒氣旺盛的人。以下分別介紹各個中藥成分及其功效:

  1.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2. 沉香:性溫味苦,歸脾、胃、腎經,具有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止嘔、止咳平喘、補腎、健脾胃等功效。

  3. 大黃:性寒味苦,歸脾、胃、大腸經,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

  4.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5. 連翹:性微苦,歸肺、肝經,具有清熱瀉火、散風熱、清熱解毒、散結、排膿、利水消腫、止嘔等功效。

  6. 漏蘆:性苦涼,歸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通乳、止血等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漏蘆湯」由黃耆、連翹、大黃、漏蘆、甘草、沉香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補氣固表等多種功效,主治腦疽和癰疽毒盛。該方劑在臨牀上廣泛用於治療各種感染性疾病,如顱內膿腫、肺膿腫、肝膿腫、腸膿腫等。

傳統服藥法


漏蘆2兩,白蘞2兩,黃芩2兩,白薇2兩,枳實(炙)2兩,升麻2兩,甘草(炙)2兩,芍藥2兩,麻黃(去節)2兩,大黃3兩。
以水1鬥,煮取3升。其丹毒須針刺去血。
漏蘆散(《聖惠》卷六十四)、漏蘆煮散(《聖濟總錄》卷一三○)。《聖惠》本方用法:上為散。每服二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黃耆、連翹、大黃、漏蘆、甘草、沉香組成。黃耆具有補氣固表、利尿消腫的功效;連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大黃具有瀉下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漏蘆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的功效;甘草具有緩急和中、調和諸藥的功效;沉香具有行氣止痛、消腫散結的功效。諸藥合用,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的功效,可以用於治療腦疽、癰疽等疾病。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因此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扁桃腺炎疥癬腳氣病大便秘結結膜炎乳腺炎乳房腺體瘤原發性高血壓癤和癰手指足砋之蜂窩組織炎及膿瘡痲風 [漢生氏病]丹毒麻疹骨及軟骨之惡性腫瘤(骨癌)皮膚的惡性黑色素瘤(皮膚癌)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慢性多發性(多病灶性)骨髓炎背部膿瘡大腸激擾綜合症

相同名稱方劑


漏蘆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七。 組成:漏蘆(去蘆頭)1兩,升麻1兩,大黃(銼,炒)1兩,黃芩(去黑心)1兩,玄參3分。 主治:代指。筋骨臟腑中熱,焮赤腫痛。

漏蘆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九。 組成:漏蘆(去蘆頭)1兩,升麻1兩,連翹1兩,麻黃(去根節)1兩,大黃3分,防已3分,木香3分,白蘞3分,沉香3分。 主治:附骨疽。

漏蘆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六。 組成:漏蘆(洗,焙)半兩,海藻(洗,焙)半兩,連翹1兩,沉香(銼)半兩,山梔子仁1分,玄參1兩,丹參1兩。 主治:瘰癧久不癒,將欲破者。

漏蘆湯, 出處:《集驗背疽方》。 組成:黃耆(生用)1兩,連翹1兩,大黃1分(微炒),漏蘆1兩(有白茸者),甘草半兩(生用),沉香1兩。 主治:退毒下膿。主治:腦疽、癰疽毒盛者。

漏蘆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六。 組成:漏蘆(去蘆頭)1兩,連翹1兩,木通(銼)1兩,桂(去粗皮)1兩,犀角屑1兩,黃芩(去黑心)1兩,柴胡(去苗)1兩,玄參1兩,大黃(銼,炒)1兩,知母(焙)1兩。 主治:瘰癧初結,時發寒熱。

漏蘆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五。 組成:漏蘆(去蘆頭)1兩,升麻1兩,大黃(銼,醋炒)1兩,黃芩(去黑心)1兩,藍葉半兩,玄參(黑堅者)半兩。 主治:臟腑久有積熱,發爲毒腫,向夜疼痛。時疫疙瘩,頭面洪腫,咽嗌堵塞,水藥不下,一切危惡疫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