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漏蘆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固表: 漏蘆湯主治外感風熱,常伴有發熱、咳嗽、咽痛等症狀。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效。其補氣作用可增強機體抵抗力,抵禦外邪侵襲,固表作用則可防止邪氣外泄,有助於控制病情發展。
- 扶正祛邪: 漏蘆湯中的漏蘆、金銀花等藥物清熱解毒,但較寒涼,容易傷正氣。黃耆可起到扶正的作用,平衡寒涼之性,避免傷及脾胃,同時也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達到祛邪的目的。
漏蘆湯中加入連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連翹味苦性寒,善於清熱解毒,尤其對溫熱病邪、瘡瘍腫毒等症有顯著療效。漏蘆湯主治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等症,連翹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有效消散風熱邪氣,緩解咽喉腫痛等症狀。
- 疏散風熱:連翹兼具疏散風熱的作用,可以促進汗液排出,幫助機體散發熱邪。漏蘆湯中加入連翹,可以協同其他藥物,更有效地疏散風熱,達到解表退熱的效果。
總而言之,連翹在漏蘆湯中的加入,可以發揮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漏蘆湯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漏蘆湯主治熱毒壅盛,導致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大黃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緩解咽喉腫痛。
- 通腑泄熱:漏蘆湯中藥材多具清熱解毒之效,但若熱毒鬱結於腸胃,則藥物難以發揮作用。大黃能通便瀉下,將積滯的熱毒排出體外,促進藥效發揮,達到治療效果。
因此,大黃的加入對於漏蘆湯的療效至關重要,能夠有效地清除熱毒、通暢腑氣,達到治療咽喉腫痛的目的。
漏蘆湯中包含漏蘆,正是因為其藥性與方劑主治症狀相契合。
漏蘆,味苦、甘,性寒,入肺經。其功效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漏蘆湯的組成中,常因應不同疾病而加入其他藥材,但其主旨皆為清熱解毒,消散鬱結。漏蘆作為此方劑的核心藥物,能有效地將熱毒從體內驅散,並促進腫脹消退,達到治療目的。
因此,漏蘆在漏蘆湯中的存在,不僅是其名稱的來源,更代表著其藥性與方劑主治症狀的完美結合,是方劑的核心藥材。
漏蘆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漏蘆性寒,清熱解毒力強,但過於寒涼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平,能緩和漏蘆的寒性,避免其過度損傷脾胃,使其藥力發揮得更平穩。
- 增強療效: 甘草能解藥毒,與漏蘆配伍,能更好地解毒消腫,提高藥效。甘草還具有益氣健脾的作用,能增強機體抵抗力,幫助患者更快恢復健康。
漏蘆湯中加入沉香,主要考量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降逆,止嘔止瀉:漏蘆湯主要用於治療肺熱壅肺,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症。沉香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降逆、止嘔止瀉之效,可溫補脾胃,助消化,並抑制因肺熱導致的氣逆上衝,進而達到止咳化痰之效。
- 行氣止痛,調和氣血:沉香芳香走竄,能行氣止痛,調和氣血,有助於改善因肺熱引發的胸悶氣喘、呼吸不暢等症狀,提升患者的舒適度。同時,沉香也能緩解漏蘆湯中其他藥材可能帶來的寒涼之弊,使藥效更溫和。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漏蘆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漏蘆湯主治**「腦疽、癰疽毒盛者」**,屬中醫外科常用方劑。腦疽即項後癰(如現代醫學的癤、癰或蜂窩組織炎),因熱毒壅盛、氣血瘀滯所致,臨床表現為局部紅腫熱痛,甚則化膿潰爛。此方針對「毒盛」之證,強調清熱解毒、活血消腫,必要時配合針刺放血以泄毒邪。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組成分析
清熱解毒:
- 漏蘆:苦寒,專消癰腫,為方中君藥,《神農本草經》載其「主皮膚熱,惡瘡疽痔」。
- 黃芩、白薇:清瀉肺胃實熱,輔助漏蘆解毒。
- 大黃:瀉熱通腑,使毒邪從下而解(用量最重,突顯瀉火之力)。
活血透邪:
- 麻黃、升麻:辛散透表,助邪外達(麻黃開腠理,升麻升散火毒)。
- 白蘞、芍藥:涼血散瘀,斂陰以防止辛散過度。
行氣消腫:
- 枳實:破氣化痰,助氣血通行。
- 炙甘草:調和諸藥,緩和大黃、麻黃之峻烈。
(二)治療原理
本方以「清解為主,透散為輔」,兼顧氣血調暢:
- 清熱瀉火:大黃、黃芩直折火毒;漏蘆、白薇專攻癰疽。
- 透邪外達:麻黃、升麻辛散,使毒邪從表而解,符合「火鬱發之」之理。
- 氣血並治:枳實行氣,芍藥活血,防止熱毒壅滯成瘀。
- 標本兼顧:針刺放血為急則治標,湯藥內服針對根本熱毒。
三、衍生劑型比較
《聖惠方》改作散劑(漏蘆散),適用於輕症或需長期調理者;《聖濟總錄》之漏蘆煮散則強調煮後服用,取散劑之便捷與湯劑之藥力相結合,反映臨床靈活應用。
結語
漏蘆湯針對熱毒壅盛之癰疽,組方層次分明,既有峻下清熱之力,又兼透散行滯之效,體現中醫「清、消、透」並用的外科治療思路。後世劑型變化,更擴展其臨床適用性。
傳統服藥法
漏蘆2兩,白蘞2兩,黃芩2兩,白薇2兩,枳實(炙)2兩,升麻2兩,甘草(炙)2兩,芍藥2兩,麻黃(去節)2兩,大黃3兩。
以水1鬥,煮取3升。其丹毒須針刺去血。
漏蘆散(《聖惠》卷六十四)、漏蘆煮散(《聖濟總錄》卷一三○)。《聖惠》本方用法:上為散。每服二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因此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漏蘆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七。 組成:漏蘆(去蘆頭)1兩,升麻1兩,大黃(銼,炒)1兩,黃芩(去黑心)1兩,玄參3分。 主治:代指。筋骨臟腑中熱,焮赤腫痛。
漏蘆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九。 組成:漏蘆(去蘆頭)1兩,升麻1兩,連翹1兩,麻黃(去根節)1兩,大黃3分,防已3分,木香3分,白蘞3分,沉香3分。 主治:附骨疽。
漏蘆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六。 組成:漏蘆(洗,焙)半兩,海藻(洗,焙)半兩,連翹1兩,沉香(銼)半兩,山梔子仁1分,玄參1兩,丹參1兩。 主治:瘰癧久不癒,將欲破者。
漏蘆湯, 出處:《集驗背疽方》。 組成:黃耆(生用)1兩,連翹1兩,大黃1分(微炒),漏蘆1兩(有白茸者),甘草半兩(生用),沉香1兩。 主治:退毒下膿。主治:腦疽、癰疽毒盛者。
漏蘆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六。 組成:漏蘆(去蘆頭)1兩,連翹1兩,木通(銼)1兩,桂(去粗皮)1兩,犀角屑1兩,黃芩(去黑心)1兩,柴胡(去苗)1兩,玄參1兩,大黃(銼,炒)1兩,知母(焙)1兩。 主治:瘰癧初結,時發寒熱。
漏蘆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五。 組成:漏蘆(去蘆頭)1兩,升麻1兩,大黃(銼,醋炒)1兩,黃芩(去黑心)1兩,藍葉半兩,玄參(黑堅者)半兩。 主治:臟腑久有積熱,發爲毒腫,向夜疼痛。時疫疙瘩,頭面洪腫,咽嗌堵塞,水藥不下,一切危惡疫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