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漏蘆散

REN CAN LOU L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1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5%
肺經 15%
心經 13%
肝經 11%
大腸經 10%
胃經 8%
膀胱經 6%
三焦經 5%
腎經 5%
小腸經 2%
心包經 2%
膽經 2%
脾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膀胱經
三焦經
腎經
小腸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人參漏蘆散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補氣扶正: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功效。人參漏蘆散主治肺熱咳嗽、痰多粘稠、口渴咽乾等症,黃耆的補氣作用可以增強機體抵抗力,扶正祛邪,改善肺熱證,配合漏蘆清熱解毒,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二、助漏蘆清熱: 黃耆雖為補氣藥,但其甘溫之性可助漏蘆清熱解毒,使藥力更顯著。漏蘆清熱解毒,但藥性偏寒,加入黃耆可中和其寒性,避免過寒傷胃,同時也能增強漏蘆清熱解毒的效果。

人參漏蘆散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散風寒,止咳化痰: 防風味辛、性微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止咳化痰的功效。人參漏蘆散用於治療風寒咳嗽、痰多、胸悶等症,而防風則能幫助藥物疏散外邪,止咳化痰,達到治療目的。
  2. 助其他藥物發揮功效: 防風與其他藥物配伍,能起到引藥入肺、增強療效的作用。例如,防風能幫助人參補氣益肺、漏蘆清熱解毒,使藥效更加協調,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人參漏蘆散中加入大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解毒: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解毒之功效,可以清熱解毒,瀉火通便,幫助清除體內熱毒,緩解因熱毒所致的各種不適,如發熱、口渴、便祕等。
  2. 促進藥物吸收: 大黃能促進腸道蠕動,加速藥物吸收,提高人參漏蘆散的藥效。

總而言之,大黃在人參漏蘆散中起著瀉熱解毒、促進藥物吸收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人參漏蘆散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扶正固本,增強體質: 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對於漏蘆散所治療的脾虛氣弱、津液不足等症,人參可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增強機體抵抗力,使治療效果更顯著。
  2. 調和藥性,防止燥烈: 漏蘆散中包含漏蘆、黃芩等寒涼藥材,容易損傷脾胃。人參加入其中,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防止寒涼之性太過,對脾胃造成損傷。

人參漏蘆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人參性溫,漏蘆性寒,甘草性平,能調和人參和漏蘆的寒熱之性,使藥力平和,避免藥物對身體產生過大的刺激或副作用。
  2. 緩解副作用: 甘草具有解毒和緩解藥物毒性的功效,可以減輕人參和漏蘆的副作用,確保方劑的安全性。

甘草在人參漏蘆散中起到重要的調和作用,確保方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人參漏蘆散中加入地骨皮,是因其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之效。

地骨皮味甘寒,入肺、胃經,善於清肺熱、涼血止血,並能解毒消腫。

方中漏蘆性寒,善於清熱解毒,但偏於泄熱,易傷陰。而人參補氣生津,但難以清熱。地骨皮的加入,既能配合漏蘆清熱解毒,又能緩解漏蘆的寒性,避免傷陰,同時又能補益氣血,使藥性更加協調。

人參漏蘆散中包含赤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 赤茯苓性平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利濕的功效。人參漏蘆散的主要功效為利水消腫、清熱解毒,赤茯苓的健脾利濕作用可以幫助脾胃運化水濕,促進水液代謝,增強利水效果。
  2. 化瘀止痛: 赤茯苓還具有化瘀止痛的功效,可緩解漏蘆散中藥物對脾胃的刺激,減輕藥物毒性,提高藥物安全性。

人參漏蘆散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性寒,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方中因漏蘆性寒,容易傷陰,而人參補氣助陽,容易上火,黃芩可清瀉上火之邪,平衡藥性,避免寒熱失調。
  2. 解毒止痢: 黃芩能解熱毒,並能有效抑制腸道菌羣的增殖,減少腸道炎症,配合漏蘆清熱解毒,共同達到止痢的效果。

總之,黃芩在人參漏蘆散中,扮演著清熱瀉火、解毒止痢的角色,平衡藥性,增強療效。

人參漏蘆散中加入漏蘆,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漏蘆味苦寒,性涼,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狀,漏蘆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2. 配合人參,緩解燥熱: 人參性溫,補氣益血,但同時也容易引起燥熱。漏蘆的清熱解毒之性可以配合人參,緩解因補氣而引起的燥熱,避免補氣過度導致上火。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 「人參漏蘆散」

主治功效: 流淚不止,而且眼淚裡帶有膿水。

組成:

  • 黃耆
  • 防風
  • 大黃
  • 人參
  • 甘草
  • 地骨皮
  • 赤茯苓
  • 黃芩
  • 漏蘆

黃耆: 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是中藥補氣之聖藥,具有補氣生血、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之效。

防風: 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可治療外感風寒或風熱表證,如感冒、流行性感冒等;祛風除濕,勝濕止痛,常用於治療風濕、類風濕關節炎、痛風等。

大黃: 性寒、味苦,歸大腸、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瀉下攻積、涼血解毒、活血化瘀等功效,可治療熱結便祕、實熱結而兼氣血虛虧、脾陽不足、冷積便祕、濕熱痢疾初起、食積腹痛等症。

人參: 性微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益氣、固表、生津止渴、補血、健脾胃等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弱、氣虛、血虛、失眠、心悸等症。

甘草: 性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地骨皮: 性寒、味甘,歸心、肺、胃經,具有清虛熱、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它能清散外感風熱,退內傷陰虛之熱,常用於治療外感風熱、內傷陰虛引起的發熱、口乾、咽喉腫痛、煩躁不安等症狀。

赤茯苓: 性平、味甘、淡,歸心、肺、脾經,具有利水滲濕、益氣、健脾、寧心、安神等功效,可治療水腫、小便不利、脾虛、食少、心悸、失眠等症。

黃芩: 性寒、味苦,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消腫止痛、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漏蘆: 性苦、涼,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通乳、止血等多種功效,臨牀上常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口腔潰瘍、咽喉腫痛、跌打損傷、經期不調、瘀血痛經、產後乳汁不足、乳腺炎、血熱出血證、血熱妄行、痘疹瘡毒等症。

傳統服藥法


黃耆3兩,防風1.5兩,大黃(酒浸)2兩,人參2兩,遠志(甘草湯泡,去骨)2兩,當歸尾(一作地骨皮)2兩,赤茯苓2兩,黃芩1兩,漏蘆1兩。
上為散。
每服4-5錢,水煎,食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氣。

相同名稱方劑


人參漏蘆散, 出處:《張氏醫通》卷十五。 組成:黃耆3兩,防風1兩半,大黃(酒浸)2兩,人參2兩,遠志(甘草湯泡,去骨)2兩,當歸尾(一作地骨皮)2兩,赤茯苓2兩,黃芩1兩,漏蘆1兩。 主治:眼漏,膿水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