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肝防風散

瀉肝防風散

XIE GAN FANG FE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三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0.2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8%
胃經 15%
心經 14%
脾經 13%
肝經 12%
大腸經 6%
膽經 4%
腎經 4%
膀胱經 3%
心包經 2%
小腸經 2%
三焦經 2%
肺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膽經
腎經
膀胱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瀉肝防風散」方中包含「防風」,主要原因有二:

  1. 疏散風邪: 防風為解表藥,善於疏散風邪。肝主風,肝火上炎,可致頭風眩暈,或目赤腫痛。防風可解表散風,清熱止痛,有助於平息肝火,緩解肝風上擾所致的症狀。
  2. 引藥入肝: 防風性辛溫,入肝經,可引藥直達肝經,加強其他藥物的療效。同時,防風亦能調和營衛,使藥力更趨平和,減少副作用。

瀉肝防風散方劑中包含「犀角」,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犀角性寒,味苦鹹,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其能有效治療肝經熱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疾病,如目赤腫痛、口舌生瘡、鼻衄、吐血等。
  2. 鎮驚安神: 犀角還具有鎮驚安神的功效,可治療神志不清、驚癇、狂躁等症。

然而,現今犀牛面臨瀕危,其角已成為受保護的珍稀資源,使用犀角已被嚴格禁止。因此,在現代中醫臨牀中,應尋找其他安全有效的替代品,如水牛角、羚羊角等,以達到治療效果。

瀉肝防風散中加入赤茯苓,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項作用:

  1. 健脾燥濕: 赤茯苓性平味甘,入脾經,能健脾利濕,燥濕化痰。瀉肝防風散中常因肝風內動而伴隨脾濕,赤茯苓可健脾燥濕,幫助脾胃運化,減少痰濕阻滯,進一步利於肝風的平息。
  2. 利水滲濕: 赤茯苓亦能利水滲濕,有助於清除體內過多的水分,減輕水腫,配合其他藥物,更能有效地治療肝風內動引起的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症狀。

瀉肝防風散中加入玉竹,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滋陰潤燥: 玉竹性甘寒,入肺胃經,具有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的功效。本方以疏風散熱爲主,但因肝火旺盛往往伴隨口乾咽燥,玉竹可緩解因風熱所致的津液虧損,起到滋潤內燥的作用,使治療更加全面。
  2. 清熱涼肝: 玉竹亦具清熱涼肝之效,可輔助防風、柴胡等藥物清泄肝火,避免單純疏風散熱而導致肝火更盛,加重病情。

整體而言,玉竹的加入,既能滋陰潤燥,又能清熱涼肝,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起到協調作用,增強療效。

瀉肝防風散中加入射干,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的功效。

射干味苦性寒,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肝經濕熱上炎所致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射干能清熱解毒、利咽消腫,起到緩解症狀的效果。

此外,射干還能抑制細菌和病毒的繁殖,對於一些由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咽喉炎,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因此,瀉肝防風散中加入射干,可有效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利咽消腫之效,更好地治療肝經溼熱上炎所致的咽喉腫痛等症。

瀉肝防風散中包含人參,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此方以疏風解表、清熱瀉肝為治則,針對風熱犯表、肝氣鬱結之症。

人參於此方中,並非單純補氣,而是以其益氣生津之性,緩解風熱耗傷津液所致的口乾咽燥、神疲乏力等症狀。同時,人參亦能扶正氣,增強抵抗力,避免邪氣深入,使治療更有效。

此外,人參可緩解因肝氣鬱結而引發的胸悶、心悸等症狀,起到調和氣血的作用,使治療更全面。

瀉肝防風散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瀉火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火通便、清熱解毒之效。方劑中以防風、柴胡等疏散風熱,但若風熱鬱積於肝經,則易導致肝火上炎,出現目赤腫痛、口苦咽乾等症狀。大黃加入可清泄肝火,使風熱得以宣泄,解除鬱熱,達到清熱解毒、通便瀉火之效。
  2. 活血化瘀: 大黃亦具活血化瘀之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瘀滯,有助於疏通經絡,減輕局部疼痛。方劑中若存在肝經瘀血,大黃的活血化瘀作用可協助疏通血脈,促進氣血運行,進一步達到疏風散熱、消腫止痛的效果。

瀉肝防風散中加入細辛,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發汗解表、溫經止痛、散寒止癢之效。方中因風寒之邪客於肝經,導致肝氣鬱結,故用細辛以散寒解表,疏通經絡,止痛止癢。
  2. 助防風散寒,解表通竅: 細辛與防風相伍,一散風寒,一解表通竅,相輔相成,增強了散寒解表、止痛止癢的效果,更有利於驅散風寒邪氣,恢復肝經正常功能。

瀉肝防風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調和藥性:方中藥材多偏寒涼,如防風、柴胡等,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平,味甘入脾,能緩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過甚,保護脾胃不受損傷。

2. 增強藥效:甘草味甘,能調和諸藥,使其藥效更為協調,並能增強藥效。例如,甘草能與柴胡配伍,增強其疏肝解鬱的效果。

瀉肝防風散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之效。方中以防風解表,疏風散寒,而肝經風熱往往與寒邪相搏,導致肝氣鬱結,出現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等症狀。黃芩的清熱瀉火作用,可清泄肝經風熱,解除肝氣鬱結,達到治療目的。
  2. 涼血止血: 黃芩兼具涼血止血之功,可治療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口鼻出血等症狀。方中以防風解表,疏風散寒,黃芩的涼血止血作用,可以配合防風,有效止血,緩解肝火上炎引起的症狀。

瀉肝防風散中加入白癬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風止癢: 白癬皮性寒,味苦,具有疏風止癢的功效,可有效治療因肝風內動引起的皮膚瘙癢、疹塊等症狀。
  2. 清熱解毒: 白癬皮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清除因肝火上炎引起的熱毒,從而緩解皮膚炎症,促進癒合。

白癬皮與方中其他藥材,如防風、柴胡等,共同發揮疏風散熱、清肝解毒的功效,達到治療肝風內動、皮膚瘙癢等症狀的效果。

瀉肝防風散中加入沙參,主要有兩個原因:

  1. 滋陰清熱:沙參味甘性涼,具滋陰清熱、養陰生津之效。方中因防風、柴胡等藥性偏燥,易傷津液,沙參可緩解藥性燥烈,避免傷陰。
  2. 佐柴胡疏肝:沙參入肺、胃經,能清肺熱,亦可入肝經,與柴胡合用,更能疏肝解鬱、清熱降火,使肝氣疏泄,達到治療肝鬱氣滯、肝火上炎的效果。

總之,沙參在瀉肝防風散中,既能滋陰清熱,又能佐柴胡疏肝,達到清熱解鬱、潤燥生津的效果,使方劑療效更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瀉肝防風散之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出自古代醫籍,主療「肝實熱,夢怒驚恐」。肝屬木,主疏泄藏魂,若肝氣鬱而化火,形成「肝實熱」證,可表現為:

  1. 情志失調:肝火擾魂,致多夢易怒、心悸驚恐。
  2. 火炎上擾:熱邪熾盛,可能兼見頭痛目赤、口苦咽乾。
  3. 疏泄失常:氣機壅滯,或見脅痛、小便黃赤、大便乾結。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君藥(主攻病機)

  • 防風(去蘆頭):辛甘微溫,雖屬風藥,但善走肝經,能散肝鬱、瀉肝火,古人云「瀉肝實」;兼可防肝火生風,故名「防風」。
  • 川大黃(銼碎微炒):苦寒沉降,瀉下通腑,導肝熱從大腸而出,為「釜底抽薪」之法。

臣藥(協同強化)

  • 犀角屑:清心涼血,解肝熱傳心之驚恐(現多以水牛角代)。
  • 黃芩:苦寒清肝膽之火,與大黃共瀉實熱。
  • 射乾:清熱解毒,利咽喉,防肝火上炎致咽痛。
  • 白鮮皮:清熱燥濕,善治肝經濕熱鬱火。

佐藥(兼顧兼證)

  • 赤茯苓:滲濕健脾,防肝火剋伐脾土。
  • 葳蕤(玉竹):養陰潤燥,防瀉火藥傷陰。
  • 沙參:滋肺陰,佐金平木(肺金制肝木)。
  • 人參:益氣扶正,防苦寒傷氣,寓「攻中寓補」之意。
  • 細辛:少量辛散,開鬱通竅,助防風疏肝,並防寒涼冰伏氣機。

使藥(調和引經)

  • 甘草(炙):調和諸藥,緩和大黃、黃芩之峻,兼補中氣。

組方邏輯與治療特點

  1. 瀉肝清熱為主:以防風、大黃、黃芩直折肝火,犀角鎮驚,符合「熱者寒之」「實者瀉之」原則。
  2. 標本兼顧
    • 治標:清熱瀉火以解夢怒驚恐(肝火上擾神明)。
    • 治本:玉竹、沙參養陰防傷正,人參扶正,細辛疏達防鬱滯。
  3. 臟腑相關考量
    • 佐金平木:沙參潤肺以制肝。
    • 實脾防傳變:赤茯苓健脾,防肝病傳脾(見肝之病,知肝傳脾)。

總結

本方以瀉肝實火為核心,配伍上兼顧疏泄、養陰、扶正,針對肝熱擾神之證,體現中醫「清瀉與調護並重」的思維。

傳統服藥法


防風3分(去蘆頭),犀角屑半兩,赤茯苓半分,葳蕤半兩,射乾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細辛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黃芩半兩,白鮮皮半兩,沙參半兩(去蘆頭)。
上為散。
每服3錢,以水1中盞 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忌炙煿、熱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瀉肝防風散具有清熱瀉肝、平肝潛陽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肝實熱、夢怒驚恐等症狀。

但是,瀉肝防風散性寒,脾胃虛寒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容易生氣易感到驚嚇

相同名稱方劑


瀉肝防風散, 出處:《聖惠》卷三。 組成:防風3分(去蘆頭),犀角屑半兩,赤茯苓半分,葳蕤半兩,射乾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細辛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黃芩半兩,白鮮皮半兩,沙參半兩(去蘆頭)。 主治:肝實熱,夢怒驚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