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瀉肝防風散」方中包含「防風」,主要原因有二:
- 疏散風邪: 防風為解表藥,善於疏散風邪。肝主風,肝火上炎,可致頭風眩暈,或目赤腫痛。防風可解表散風,清熱止痛,有助於平息肝火,緩解肝風上擾所致的症狀。
- 引藥入肝: 防風性辛溫,入肝經,可引藥直達肝經,加強其他藥物的療效。同時,防風亦能調和營衛,使藥力更趨平和,減少副作用。
瀉肝防風散方劑中包含「犀角」,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犀角性寒,味苦鹹,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其能有效治療肝經熱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疾病,如目赤腫痛、口舌生瘡、鼻衄、吐血等。
- 鎮驚安神: 犀角還具有鎮驚安神的功效,可治療神志不清、驚癇、狂躁等症。
然而,現今犀牛面臨瀕危,其角已成為受保護的珍稀資源,使用犀角已被嚴格禁止。因此,在現代中醫臨牀中,應尋找其他安全有效的替代品,如水牛角、羚羊角等,以達到治療效果。
瀉肝防風散中加入赤茯苓,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項作用:
- 健脾燥濕: 赤茯苓性平味甘,入脾經,能健脾利濕,燥濕化痰。瀉肝防風散中常因肝風內動而伴隨脾濕,赤茯苓可健脾燥濕,幫助脾胃運化,減少痰濕阻滯,進一步利於肝風的平息。
- 利水滲濕: 赤茯苓亦能利水滲濕,有助於清除體內過多的水分,減輕水腫,配合其他藥物,更能有效地治療肝風內動引起的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症狀。
瀉肝防風散中加入玉竹,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滋陰潤燥: 玉竹性甘寒,入肺胃經,具有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的功效。本方以疏風散熱爲主,但因肝火旺盛往往伴隨口乾咽燥,玉竹可緩解因風熱所致的津液虧損,起到滋潤內燥的作用,使治療更加全面。
- 清熱涼肝: 玉竹亦具清熱涼肝之效,可輔助防風、柴胡等藥物清泄肝火,避免單純疏風散熱而導致肝火更盛,加重病情。
整體而言,玉竹的加入,既能滋陰潤燥,又能清熱涼肝,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起到協調作用,增強療效。
瀉肝防風散中加入射干,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的功效。
射干味苦性寒,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肝經濕熱上炎所致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射干能清熱解毒、利咽消腫,起到緩解症狀的效果。
此外,射干還能抑制細菌和病毒的繁殖,對於一些由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咽喉炎,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因此,瀉肝防風散中加入射干,可有效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利咽消腫之效,更好地治療肝經溼熱上炎所致的咽喉腫痛等症。
瀉肝防風散中包含人參,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此方以疏風解表、清熱瀉肝為治則,針對風熱犯表、肝氣鬱結之症。
人參於此方中,並非單純補氣,而是以其益氣生津之性,緩解風熱耗傷津液所致的口乾咽燥、神疲乏力等症狀。同時,人參亦能扶正氣,增強抵抗力,避免邪氣深入,使治療更有效。
此外,人參可緩解因肝氣鬱結而引發的胸悶、心悸等症狀,起到調和氣血的作用,使治療更全面。
瀉肝防風散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瀉火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火通便、清熱解毒之效。方劑中以防風、柴胡等疏散風熱,但若風熱鬱積於肝經,則易導致肝火上炎,出現目赤腫痛、口苦咽乾等症狀。大黃加入可清泄肝火,使風熱得以宣泄,解除鬱熱,達到清熱解毒、通便瀉火之效。
- 活血化瘀: 大黃亦具活血化瘀之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瘀滯,有助於疏通經絡,減輕局部疼痛。方劑中若存在肝經瘀血,大黃的活血化瘀作用可協助疏通血脈,促進氣血運行,進一步達到疏風散熱、消腫止痛的效果。
瀉肝防風散中加入細辛,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發汗解表、溫經止痛、散寒止癢之效。方中因風寒之邪客於肝經,導致肝氣鬱結,故用細辛以散寒解表,疏通經絡,止痛止癢。
- 助防風散寒,解表通竅: 細辛與防風相伍,一散風寒,一解表通竅,相輔相成,增強了散寒解表、止痛止癢的效果,更有利於驅散風寒邪氣,恢復肝經正常功能。
瀉肝防風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調和藥性:方中藥材多偏寒涼,如防風、柴胡等,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平,味甘入脾,能緩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過甚,保護脾胃不受損傷。
2. 增強藥效:甘草味甘,能調和諸藥,使其藥效更為協調,並能增強藥效。例如,甘草能與柴胡配伍,增強其疏肝解鬱的效果。
瀉肝防風散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之效。方中以防風解表,疏風散寒,而肝經風熱往往與寒邪相搏,導致肝氣鬱結,出現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等症狀。黃芩的清熱瀉火作用,可清泄肝經風熱,解除肝氣鬱結,達到治療目的。
- 涼血止血: 黃芩兼具涼血止血之功,可治療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口鼻出血等症狀。方中以防風解表,疏風散寒,黃芩的涼血止血作用,可以配合防風,有效止血,緩解肝火上炎引起的症狀。
瀉肝防風散中加入白癬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風止癢: 白癬皮性寒,味苦,具有疏風止癢的功效,可有效治療因肝風內動引起的皮膚瘙癢、疹塊等症狀。
- 清熱解毒: 白癬皮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清除因肝火上炎引起的熱毒,從而緩解皮膚炎症,促進癒合。
白癬皮與方中其他藥材,如防風、柴胡等,共同發揮疏風散熱、清肝解毒的功效,達到治療肝風內動、皮膚瘙癢等症狀的效果。
瀉肝防風散中加入沙參,主要有兩個原因:
- 滋陰清熱:沙參味甘性涼,具滋陰清熱、養陰生津之效。方中因防風、柴胡等藥性偏燥,易傷津液,沙參可緩解藥性燥烈,避免傷陰。
- 佐柴胡疏肝:沙參入肺、胃經,能清肺熱,亦可入肝經,與柴胡合用,更能疏肝解鬱、清熱降火,使肝氣疏泄,達到治療肝鬱氣滯、肝火上炎的效果。
總之,沙參在瀉肝防風散中,既能滋陰清熱,又能佐柴胡疏肝,達到清熱解鬱、潤燥生津的效果,使方劑療效更佳。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瀉肝防風散」,主要成分和功效
中藥方劑「瀉肝防風散」,主要成分包括防風、犀角、赤茯苓、玉竹、射干、人參、大黃、細辛、甘草、黃芩、白癬皮和沙參,具有清熱瀉火、清肝解毒、止痛消腫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肝熱實證引發的症狀,如夢怒驚恐、肝火旺盛、肝功能異常等。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 防風: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 犀角:具有清熱瀉火、涼血定驚、解毒清肝之功效。
- 赤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寧心安神等功效。
- 玉竹:具有滋陰、補氣、生津止渴、潤燥和除煩等功效。
- 射干:具有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肺熱利咽、散血、散結等功效。
- 人參:具有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等功效。
-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
- 細辛:具有辛溫散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的功效。
-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 白癬皮:具有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和止癢等功效。
- 沙參:具有滋陰養陰清熱、潤肺化痰、益胃生津、止渴止咳的作用。
總結
中藥方劑「瀉肝防風散」,具有清熱瀉火、清肝解毒、止痛消腫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肝熱實證引發的症狀,如夢怒驚恐、肝火旺盛、肝功能異常等。需要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服用。
傳統服藥法
防風3分(去蘆頭),犀角屑半兩,赤茯苓半分,葳蕤半兩,射乾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細辛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黃芩半兩,白鮮皮半兩,沙參半兩(去蘆頭)。
上為散。
每服3錢,以水1中盞 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忌炙煿、熱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瀉肝防風散具有清熱瀉肝、平肝潛陽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肝實熱、夢怒驚恐等症狀。
但是,瀉肝防風散性寒,脾胃虛寒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瀉肝防風散, 出處:《聖惠》卷三。 組成:防風3分(去蘆頭),犀角屑半兩,赤茯苓半分,葳蕤半兩,射乾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細辛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黃芩半兩,白鮮皮半兩,沙參半兩(去蘆頭)。 主治:肝實熱,夢怒驚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