蒴藋膏

SHUO DI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1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4%
肺經 14%
脾經 12%
胃經 12%
腎經 11%
大腸經 9%
心經 8%
膀胱經 8%
膽經 3%
小腸經 1%
心包經 1%
三焦經 1%
肝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腎經
大腸經
心經
膀胱經
膽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蒴藋膏 是一款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白蒺藜、附子、獨活、犀角、白芷、防風、苦參、升麻、漏蘆、防己、花椒、木香、枳殼、莽草等。

  • 白芷:白芷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排膿、止咳化痰等功效。

  • 花椒: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止瀉、殺蟲解毒、祛寒止痛、溫中散寒、健脾止瀉、溫腎壯陽、補陽、壯命門火、止嘔、壯陽、通經絡、清熱利尿、祛風除濕、破血消癥、溫裡溫中、健脾胃、止咳平喘、止瀉、活絡止痛、通乳等功效。

  • 苦參:苦參味苦、性寒,歸肝、心、肺、腎經,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生津止渴、利水消腫、清熱瀉火等功效。

  • 獨活:獨活是一種中藥,具有發汗解表、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

  • 防風:防風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 附子:附子,辛、甘,大熱,有毒,入肺、腎經,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

  • 木香:木香性溫、味辛,歸脾、胃、大腸經,具有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

  • 升麻:升麻性味辛、苦、甘,微寒,可入肝、膽、脾、胃經,具有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等功效。

  • 犀角:犀角性寒涼,清熱解毒之力甚強,能清心肝之熱,涼血止血,又能解瘡瘍疔毒,故為治療熱毒瘡瘍之要藥。

  • 枳殼: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 漏蘆:漏蘆味苦性涼,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通乳、止血等多種功效。

  • 防己:防己味苦、辛,性微溫,歸脾、肺、腎經。具有祛風除濕、利水消腫、散風寒、健脾胃、止咳化痰、利水滲濕、活絡止痛、破血消癥等功效。

蒴藋膏 主治功效為:皮膚瘙癢症,皮膚劇烈搔癢,搔抓後會出血。

傳統服藥法


蒴藋根2兩,白蒺藜1兩,附子1兩(去皮臍),獨活1兩,犀角屑1兩,薔薇根2兩,白芷1兩,防風1兩,苦參1兩,川升麻1兩,漏蘆1兩,漢防己1兩,川椒1兩,木香1兩,蛇銜草1兩,茺蔚1兩,枳殼1兩,莽草1兩。
上並生用,細銼,以頭醋浸,令淹一宿,明旦用銅石銀鍋器中盛,於慢火上用臘月煉成豬脂2斤半與藥同煎,令白芷赤色膏成,濾去滓,盛於瓷盒中。
每取塗摩所患處。累用即愈。

方劑組成解釋


蒴藋膏由白蒺藜、附子、獨活、犀角、白芷、防風、苦參、升麻、漏蘆、防己、花椒、木香、枳殼、莽草等中藥組成。白蒺藜、附子、獨活、犀角、白芷、防風、苦參、升麻、漏蘆、防己、花椒、木香、枳殼、莽草等中藥均具有疏風清熱、止癢止痛的功效,因此蒴藋膏可以用於治療風瘙癮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蒴藋膏性味辛溫,有一定的刺激性,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蒴藋膏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相關疾病


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蒴藋膏, 出處:《聖惠》卷二十四。 組成:蒴藋根2兩,白蒺藜1兩,附子1兩(去皮臍),獨活1兩,犀角屑1兩,薔薇根2兩,白芷1兩,防風1兩,苦參1兩,川升麻1兩,漏蘆1兩,漢防己1兩,川椒1兩,木香1兩,蛇銜草1兩,茺蔚1兩,枳殼1兩,莽草1兩。 主治:風瘙癮疹,皮膚中苦癢,搔之血出。

蒴藋膏, 出處:《外台》卷十五引《延年秘錄》。 組成:蒴藋根(切)1升,蒺藜子1升,附子3兩,獨活3兩,犀角屑3兩,薔薇根3兩,白芷3兩,防風3兩,苦參3兩,白及3兩,升麻3兩,白斂3兩,防己3兩,川椒2兩,莽草2兩,青木香2兩,蛇床子2兩,蛇銜草2兩,茺蔚子(切)1升,枳實5枚(炙),茵芋2兩半(切)。 主治:身癢,風瘙癮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