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苦化堅湯
JIU KU HUA JIA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蘭室秘藏》(人衛本)卷下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救苦化堅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固表: 黃耆味甘性溫,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效。救苦化堅湯用於治療虛勞咳嗽、久咳不愈,常伴隨氣虛、表虛等症狀,而黃耆正好可以補益肺氣,固護表衛,提升機體抗病能力,從而改善咳嗽症狀。
- 助藥力: 黃耆性溫,可引導其他藥物入肺,增強藥效。救苦化堅湯中其他藥物如麥冬、貝母、地骨皮等,多屬寒涼之性,黃耆可以起到調和藥性,使其藥效更好地發揮的作用。
救苦化堅湯中加入人參,主要有兩大原因:
- 補氣益血: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補脾益肺、生津止渴等功效。救苦化堅湯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氣血不足之症,人參能補益氣血,增強脾胃運化功能,爲其他藥材發揮作用提供基礎。
- 扶正祛邪:人參有扶正固本的作用,能增強人體抵抗力,抵禦外邪入侵。救苦化堅湯中常配伍一些寒涼藥物,人參可中和寒涼之性,避免傷陽氣,使藥物更安全有效地發揮作用,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救苦化堅湯中包含漏蘆,其原因主要在於:
1.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漏蘆味苦寒,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效,可針對因熱毒蘊結所致的腫瘤、瘰癧、瘡瘍等病症,配合其他藥物,有助於化解堅硬腫塊,減輕疼痛。
2. 通利水道,消腫排膿:漏蘆亦具利水消腫之效,能通利水道,促進體內濕熱毒邪排出,對於因濕熱阻滯所致的腫脹,亦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救苦化堅湯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升陽舉陷: 升麻性味辛溫,具有升陽舉陷、散寒止痛的功效。方中以升麻配伍其他藥材,可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緩解跌打損傷所致的疼痛、腫脹、瘀血等症狀。
- 疏散風邪: 升麻亦有疏散風邪之效。跌打損傷常伴有外邪入侵,升麻能散風止痛,驅散外邪,防止邪氣深入經絡,加重病情。
總而言之,升麻的加入,既能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又能驅散風邪,防止病情加重,是救苦化堅湯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救苦化堅湯中包含葛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肌透疹:葛根性涼味甘,具解肌透疹之效,可疏散表邪,使肌膚腠理疏通,利於體內毒素的排出。救苦化堅湯主治麻疹,葛根的解肌作用有助於疹子順利發出,減輕患者不適。
2. 緩解肌肉痠痛:葛根具舒筋活絡之效,可緩解因麻疹引起的肌肉痠痛。麻疹發病初期,患者常伴有發熱、肌肉痠痛等症狀,葛根的舒筋活絡作用能有效緩解此類症狀,促進患者康復。
「救苦化堅湯」中包含「連翹」,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連翹性寒,味苦,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方中以其清泄肺熱,散結化堅,以達化堅消癥之效。
- 疏散風熱:連翹亦能疏散風熱,尤其適用於外感風熱所致的咽喉腫痛、瘡瘍腫毒等症狀。方中加入連翹,可配合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效。
總之,連翹在「救苦化堅湯」中,發揮著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救苦化堅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方中因症狀多為熱毒蘊結,血瘀阻滯,故以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以解熱毒、化瘀滯。
- 緩解疼痛,消腫止痛: 牡丹皮能散瘀止痛,消腫止痛。方中常用於治療因熱毒瘀結引起的疼痛,如胸脅疼痛、腹痛、腫痛等,牡丹皮可起到緩解疼痛,消腫止痛的作用。
「救苦化堅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血活血,調和氣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功效。方中因病症多為血虛氣滯、瘀阻經絡,故用當歸補血活血,以改善氣血運行,促進血瘀消散。
- 滋陰潤燥,緩解疼痛:當歸兼具滋陰潤燥作用,能緩解因血虛引起的疼痛。方中多用於治療一些兼有血虛、氣滯、疼痛等症狀的病症,當歸的滋陰潤燥作用可以緩解疼痛,並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療目的。
救苦化堅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是因為其清熱涼血的功效。生地黃味甘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的功效。方中用生地黃,主要針對患者因熱毒熾盛,血熱妄行而導致的症狀,如:
- 熱毒攻心:表現為心煩失眠、心悸不安等。生地黃清心火,能安神定志,改善心神不寧的症狀。
- 血熱妄行:表現為吐血、衄血、尿血等。生地黃涼血止血,可有效控制出血症狀。
因此,生地黃在救苦化堅湯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幫助清熱涼血,改善患者的症狀。
救苦化堅湯中包含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補血: 熟地黃性溫,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生津潤燥的功效。救苦化堅湯主要用於治療腎虛精虧,陽痿早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症,熟地黃能滋補腎陰,促進精血生化,從根本上改善這些症狀。
- 合藥相佐: 救苦化堅湯中其他藥材,例如山藥、茯苓等,偏於健脾益氣,而熟地黃的滋陰補血作用,能夠與這些藥材相輔相成,使藥效更加全面,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救苦化堅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緩解疼痛: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鎮痛止痙、養血柔肝之效。方中因肝氣鬱結,導致疼痛難忍,白芍可緩解疼痛,使肝氣舒暢。
二、 養血柔肝: 白芍可滋陰養血,緩解肝腎陰虛所致的疼痛。同時,白芍也可柔肝,促進肝氣的正常運行,改善肝氣鬱結的狀態。
總而言之,白芍在救苦化堅湯中起到緩解疼痛、養血柔肝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救苦化堅湯中加入肉桂,主要原因如下:
- 溫陽散寒: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脾、腎經,具有溫陽散寒之效。該方多用於治療脾腎陽虛,寒凝血瘀所致的症狀,如腰膝冷痛、小腹冷痛、月經不調、不孕等。肉桂溫陽散寒,可改善患者的體質,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 活血化瘀:肉桂還具有活血化瘀之效,可改善寒凝血瘀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經血不暢等症狀。此外,肉桂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供血,有助於緩解疼痛。
因此,救苦化堅湯中加入肉桂,旨在溫陽散寒、活血化瘀,以達到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疾病的效果。
救苦化堅湯中加入柴胡,主要是因為柴胡具有以下兩大作用:
- 疏肝解鬱,升舉陽氣: 救苦化堅湯主要用於治療肝鬱脾虛所致的消化不良、腹脹、便祕等症狀。柴胡性升散,能疏肝解鬱,調暢氣機,使肝氣疏泄,脾胃得以健運,改善消化功能。
- 配合其他藥物: 救胡與其他藥物如枳殼、香附、陳皮等相配伍,可加強疏肝理氣的效果,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同時,柴胡還可升舉陽氣,配合補脾益氣藥物,共同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抵抗力。
救苦化堅湯中加入羌活,主要考量其解表散寒及祛風濕的功效。
羌活性溫,味辛,歸膀胱、肝經,具有發散風寒、止痛、祛風濕的作用。此方旨在治療寒濕凝滯所致的痺痛,而羌活能驅散寒邪,疏通經絡,配合其他藥物,緩解痺痛,促進患者康復。同時,羌活亦有助於溫通經絡,活血化瘀,進一步提高藥效。
救苦化堅湯中包含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祛風濕、通經絡:獨活味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止痛之功效。救苦化堅湯主治風寒濕邪阻絡,筋脈拘急,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獨活可有效驅散風寒濕邪,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 補肝腎、強筋骨:獨活兼具補肝腎、強筋骨之效,對於救苦化堅湯所治的肝腎虧虛、筋骨失養,腰膝酸軟無力等症,也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獨活的加入,能協同其他藥材,共同改善肝腎功能,增強筋骨力量。
「救苦化堅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之效。該方主要用於治療寒凝血瘀、筋脈拘攣所致的疼痛、麻木等症狀。防風能疏散體內的寒邪,解除筋脈的拘攣,從而達到止痛止癢的效果。
- 輔助其他藥物發揮療效: 方中其他藥物如川芎、當歸等具有活血化瘀之效,而防風則能輔助這些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防風能疏散風寒,使藥物更容易到達病竈,並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救苦化堅湯中加入昆布,主要原因有二:
一、 軟堅散結:昆布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軟堅散結、消痰利水之效。對於甲狀腺腫瘤、瘰癧、癭瘤等症,昆布可以幫助化解結塊,促進代謝,達到消腫散結的效果。
二、 利水消腫:昆布富含碘元素,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對於水腫、腹水等症狀,昆布可以促進水液代謝,利尿消腫,緩解症狀。
總之,昆布在救苦化堅湯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既可以軟堅散結,又可以利水消腫,有助於治療甲狀腺疾病、瘰癧、癭瘤、水腫等疾病。
救苦化堅湯中包含三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破瘀消積: 三稜性溫,味苦辛,入肝脾經,具有破血行氣、消積化瘀的功效。救苦化堅湯主要針對肝脾氣滯、血瘀積聚所致的癥狀,三稜能有效破除瘀血,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為方中重要藥物。
- 助消導滯: 三稜能促進消化,消食積,對於肝脾濕熱導致的消化不良、脘腹脹滿等症狀,也能起到輔助作用,進一步增強方劑的治療效果。
救苦化堅湯中包含益智仁,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補益脾腎,化濕健脾:益智仁味甘性溫,入脾腎經,具有健脾益腎、化濕止瀉之效。救苦化堅湯主治脾腎虛寒,濕濁內停所致的脘腹脹痛、食少便溏、肢體倦怠等症。益智仁可以補益脾腎,化濕健脾,從根本上改善脾腎虛弱,增強運化水濕的能力。
- 溫陽散寒,止瀉止痛:益智仁性溫,可以溫陽散寒,對於脾腎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腹瀉等症,有很好的緩解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可以更好地溫陽散寒,止瀉止痛,達到治療目的。
救苦化堅湯中加入麥芽,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消食化積:麥芽味甘性涼,入脾經,有消食化積、健脾開胃之效。救苦化堅湯主治脾胃虛弱、食積不化、脘腹脹痛等症,而麥芽可幫助消化積滯,增強脾胃功能,改善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 清熱解毒:麥芽亦具清熱解毒之功效,可輔助其他藥材清熱解毒,緩解熱毒引起的諸般不適,提升整體療效。
「救苦化堅湯」中加入神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食導滯:神麴為麥芽製成,具有消食導滯、健脾開胃之功效。救苦化堅湯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所致的腹脹、便祕等症狀,神麴可以促進消化,緩解積滯,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 化堅軟堅:神麴還具有一定的化堅軟堅作用,可以幫助消化堅硬的食物,促進脾胃運化。救苦化堅湯中的「化堅」之意,正是指其能化解積滯,改善消化不良的症狀,而神麴的加入,有助於增強此功效。
救苦化堅湯中包含黃連,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黃連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可瀉火解毒,針對熱毒蘊結所致的症狀,如口渴咽乾、煩躁不安、舌苔黃膩等,可有效緩解。
- 抑菌止痛:黃連同時具有抑菌止痛作用,能抑制腸道菌羣的異常增殖,緩解腹痛、腹瀉等症狀,並能消炎止痛,治療熱毒引起的疼痛。
因此,黃連在救苦化堅湯中起到清熱解毒、抑菌止痛的功效,對於治療熱毒蘊結、腸胃不適等症狀具有重要作用。
救苦化堅湯中使用黃柏,主要是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方中使用黃柏,旨在 清熱燥濕,化解濕熱,用以治療因濕熱內蘊導致的脾胃失健、小便不利、腹脹疼痛等症狀。同時,黃柏亦可 瀉火解毒,用以抑制濕熱之毒,並輔助其他藥物清除體內熱毒。
因此,黃柏在救苦化堅湯中起著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重要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濕熱症狀。
救苦化堅湯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降逆止嘔: 厚朴味辛性溫,入肺、脾經,能降氣消積,止嘔逆。對於脾胃氣滯,上逆犯肺,出現噁心嘔吐者,厚朴可通過降逆止嘔,緩解不適。
- 行氣化痰: 厚朴具有行氣化痰之效,可疏通氣機,使痰液易於排出。對於痰濕阻滯,胸悶氣喘者,厚朴可通過行氣化痰,改善呼吸道症狀。
綜上所述,救苦化堅湯中加入厚朴,旨在通過其降逆止嘔、行氣化痰的功效,達到化痰止咳、理氣止痛、消食健脾的治療目的。
救苦化堅湯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之性,可以緩解其他藥材的燥烈或寒涼之性,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對人體產生過度刺激或副作用。
二、增強療效:甘草本身具有益氣補中、緩解脾胃虛弱、調和氣血等功效,與其他藥材配伍,可以增強藥效,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救苦化堅湯 」介紹
救苦化堅湯是一種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瘰癧,即頸部 Lymph nodes 腫大。
【組成】
- 黃耆
- 人參
- 漏蘆
- 升麻
- 葛根
- 連翹
- 牡丹皮
- 當歸
- 生地黃
- 熟地黃
- 白芍
- 肉桂
- 柴胡
- 羌活
- 獨活
- 防風
- 昆布
- 三稜
- 益智仁
- 麥芽
- 神麴
- 黃連
- 黃柏
- 厚朴
- 甘草
【功效】
- 清熱解毒
- 消腫止痛
- 活血化瘀
- 補氣養血
【主治】
- 瘰癧
- 馬刀挾癭
【用法用量】
- 將上述藥材按照一定比例配伍,水煎服,每日一劑。
【注意事項】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及兒童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 服藥期間應忌食辛辣、油膩、生冷食物。
【臨牀應用】
- 救苦化堅湯在臨牀上主要用於治療瘰癧,即頸部 Lymph nodes 腫大。
-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補氣養血的功效,可有效緩解瘰癧引起的腫痛、發熱等症狀。
- 本方亦可用於治療其他疾病,如瘡瘍腫毒、乳腺炎、甲狀腺腫大等。
傳統服藥法
黃耆1錢,人參3分,炙甘草5分,真漏蘆1錢,升麻1錢,葛根5分,連翹1錢,牡丹皮3分,當歸身3分,生地黃3分,熟地黃3分,白芍藥3分,肉桂2分,柴胡8分,黍粘子3分,羌活1錢,獨活5分,防風5分,昆布2分,京三稜(煨)2分,廣荗(煨)3分,益智仁2分,大麥芽面1錢,神曲末(炒黃色)2分,黃連(去須)3分,黃柏(炒)3分,厚朴3錢2分(薑制)。
如氣短不調及喘者,加人參劑量;如夏月,倍白芍藥,冬寒則不可用;如有煩躁者,去肉桂;如瘡不在少陽經,去柴胡;無腫者,不用黍粘子;如瘡不堅硬,不用京三稜、廣荗;如無唾多,吐沫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捻作餅子,曬乾,搗如米粒大。
每服3錢,白湯送下。
救苦勝靈湯(《準繩·瘍醫》卷三)、消瘰化堅湯(《醫林篡要》卷十)。本方方名,《濟生拔萃》本作「救苦勝靈丹」;改為丸劑,名「救苦化堅丸」(見《杏苑》)。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救苦化堅湯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虛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救苦化堅湯, 出處:《蘭室秘藏》(人衛本)卷下。 組成:黃耆1錢,人參3分,炙甘草5分,真漏蘆1錢,升麻1錢,葛根5分,連翹1錢,牡丹皮3分,當歸身3分,生地黃3分,熟地黃3分,白芍藥3分,肉桂2分,柴胡8分,黍粘子3分,羌活1錢,獨活5分,防風5分,崑布2分,京三棱(煨)2分,廣荗(煨)3分,益智仁2分,大麥芽面1錢,神曲末(炒黃色)2分,黃連(去須)3分,黃柏(炒)3分,厚朴3錢2分(薑制)。 主治:瘰癧,馬刀挾癭。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