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乳湯
XIA R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揣摩有得集》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5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下乳湯中包含黃耆,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生乳: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效。乳汁的生成與氣血運行密切相關,氣虛則血虛,血虛則乳汁不足。黃耆補氣生血,可以促進乳汁的生成。
- 調理脾胃:黃耆同時具有健脾益氣之效。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則氣血不足,乳汁分泌也會受影響。黃耆能補益脾胃,促進脾胃運化,為乳汁的生成提供充足的營養。
下乳湯是一個常用於促進乳汁分泌的中藥方劑,其中當歸是一味重要的藥材。當歸在中醫理論中被譽為“補血之聖藥”,能夠有效地促進血液循環,調理氣血。對於產後女性而言,體內的氣血往往較為虛弱,這時如果能夠補充足夠的血液,則可以增強乳腺的功能,促進乳汁的生成。
此外,當歸具有調經的功效,對於因為產後徵兆而引起的乳汁不足現象,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通過調理女性內分泌系統,促進體內的激素平衡,當歸進一步支持下乳湯的整體效果,使其成為助產及哺乳期婦女的理想選擇。因此,當歸的加入不僅提升了方劑的療效,也是針對女性特定需求的一種精心考量。
下乳湯中加入白朮,主要是為了補氣健脾,促進乳汁分泌。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的功效。在哺乳期,女性由於氣血消耗較大,脾胃虛弱,導致乳汁不足。白朮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使營養物質更容易吸收,進而促進乳汁分泌。此外,白朮還有燥濕利水的作用,能改善因濕氣阻滯導致的乳汁不足。
下乳湯是一種常用於中醫的方劑,主要用於促進乳汁分泌。其組成中包含川芎,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川芎具有活血行氣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通暢乳腺,進而增進乳汁的分泌。奶水的產生不僅依賴於母體的內分泌,血液的暢通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川芎的加入能有效改善乳腺內的血液供應,輔助泌乳。
其次,川芎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有調和的作用,能夠疏通經絡,解除乳腺的淤血現象,這對於某些因氣滯血瘀而導致的泌乳困難具有良好的效果。
最後,川芎所含的化學成分,能影響激素的代謝,進一步促進催乳素的分泌。因此,將川芎納入下乳湯的配方中,是根據其活血、行氣與促進乳汁分泌的多重功效,這使得下乳湯在臨牀上更具療效。
下乳湯中添加通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通乳利水: 通草性味甘淡,入肺、膀胱經,具有通利水道、下乳消腫之功效。其利水作用有助於改善乳汁鬱積,促進乳汁分泌。
- 疏通乳腺: 通草能疏通乳腺管,使乳汁流通順暢,避免因乳汁淤積而導致乳房脹痛、乳汁分泌不足等問題。
綜上所述,通草在下乳湯中發揮著通乳利水、疏通乳腺的功效,有助於解決哺乳期女性因乳汁鬱積而導致的各種問題。
下乳湯的主要功能是促進乳汁分泌,對於產後哺乳的婦女特別重要。在這個方劑中,王不留行作為重要的組成成分之一,其具體功效在於其獨特的藥理特性。
首先,王不留行具有活血通絡的作用,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幫助乳腺的血液供應,從而提高乳汁的產生。其次,王不留行的性味為寒,對於因為產後體熱而乳汁分泌不足的情況具有調理作用。再者,王不留行被認為有助於消腫止痛,能緩解產後的不適,進一步促進母體的恢復,從而間接增強乳汁的分泌。
綜合來說,王不留行在下乳湯中的使用,通過促進血液循環、緩解不適等多重作用,加強了整體方劑的功效,使其成為產後女性的理想選擇。
下乳湯中加入川貝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乳絡,通暢乳汁: 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心經,具有清熱化痰、潤肺止咳的功效。對於產婦因乳汁鬱積而導致乳房脹痛、乳汁不通的情況,川貝母可以疏散乳絡,使乳汁通暢,達到下乳的目的。
2. 清熱解毒,消炎止痛: 川貝母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幫助消除乳房的炎症,減輕產婦的疼痛感。此外,川貝母還可以預防產婦因乳汁鬱積而導致的乳腺炎。
下乳湯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女性產後乳汁不通、乳腺鬱結等問題。其中,漏蘆作為其主要成分之一,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漏蘆具有很好的通乳效果。其性味苦寒,能夠清熱解毒,促進乳腺的排泄,從而促進乳汁的分泌。其次,漏蘆能夠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這對於產後的女性非常重要,因為產後身體處於虛弱狀態,經常伴隨著體內瘀血現象,容易影響乳汁的正常分泌。其次,漏蘆還具有消腫和利尿的功能,有助於減輕乳腺的腫脹與不適。
總的來說,漏蘆在下乳湯中的運用,不僅能夠有效促進乳汁的分泌,還能改善產後女性的整體健康狀況,針對下乳需求,對於樓房下乳的功效不容忽視。
下乳湯是一種常用於中醫方劑,其主要功效是促進乳汁分泌,特別適用於產後乳汁不足的婦女。在此方劑中,白芷的使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首先,白芷具有活血行氣的特性,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乳腺的血液供應,從而有助於乳汁的生成。其次,白芷還具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因熱毒引起的乳腺腫脹或炎症有一定的緩解作用,這有助於維護乳房的健康。
此外,白芷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能調和脾胃,若脾虛導致乳汁分泌不良,則可藉助白芷來改善脾的功能,進而達到增乳效果。綜合來看,白芷在下乳湯中的加入,不僅有助於促進乳汁的產生,還能調理整體身體狀況,對於產後婦女的恢復有極大的幫助。
下乳湯是一種常用於促進乳汁分泌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桔梗,主要原因在於桔梗的藥理特性和功效。桔梗具有宣肺、利咽、祛痰的功能,能有效調和胸中氣機,幫助改善乳腺的血液循環,進而促進乳汁的生成。此外,桔梗還能增強其他藥材的效果,協調方劑中各種成分的相互作用,提升整體療效。
另外,桔梗還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幫助緩解因乳腺阻塞等問題引起的不適感,對於哺乳期女性在生理上面臨的挑戰有一定的緩解作用。因此,桔梗在下乳湯中的使用,不僅是為了促進乳汁分泌,還能為產後媽媽提供額外的保健支持,有助於她們在哺乳過程中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總的來說,桔梗在下乳湯中的應用兼具調理和保健的雙重效果,符合中醫藥的整體觀念。
下乳湯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促進乳腺分泌,增加泌乳量。其組成中包含甘草,這是由於甘草在中醫藥中具有多重功效。
首先,甘草具有和中調和的作用,能夠調和方中其他藥材,使整個方劑的效用得以增強並減少可能的毒性或副作用。這對於調理乳腺分泌的方劑來說尤為重要,因為保證方劑的安全性和效果是非常關鍵的。
其次,甘草能夠具有潤肺止咳、清熱解毒的效果,這對於因為產後或哺乳期出現的燥熱或上火情況有良好的調理作用,減少因上火而對乳汁分泌的不良影響。此外,甘草還能增強其他藥材的效果,從而提高下乳湯的整體療效,達到更好的促乳效果。
綜上所述,甘草在下乳湯中的作用不僅是調和,還有助於提升方劑的安全性和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下乳湯」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古籍《驗方新編》與《胎產心法》的記載,「下乳湯」主要針對產後婦女因氣血滯澀導致的乳汁不足問題。此方劑旨在調暢氣血,疏通乳絡,促進乳汁生成。
主治功效:
「下乳湯」主要功效為治療產後氣血滯澀導致的乳汁不足。古籍中明確指出,「產婦衝任血旺,脾胃氣壯,則乳足而濃,乃生化之源旺也」,反之,若氣血運行不暢,則會出現乳汁不足的狀況。此方劑針對「無他證,但少乳」的情況,即產婦並無其他疾病,僅表現為乳汁分泌量少,適用於氣血滯澀所致的產後缺乳。
治療原理:
補氣養血,調和陰陽:
- 黃耆、白朮、當歸: 黃耆補氣固表,增強脾胃功能,為生乳之源提供動力;白朮健脾燥濕,亦有助於脾胃功能的恢復;當歸則養血活血,滋養沖任,確保氣血充盈,為乳汁的生成提供物質基礎。
- 甘草: 調和諸藥,並具補中益氣之效,可輔助補氣養血藥物的功效。
- 古籍中提及,若產婦脾胃氣弱,則需「滋養氣血兼通利之劑」,可見氣血的充盛是乳汁生成的關鍵。
活血行氣,疏通乳絡:
- 川芎、王不留行: 川芎活血行氣,促進氣血運行,改善氣血滯澀的狀態;王不留行則有通乳散結,活血止痛之效,可直接疏通乳絡,使乳汁得以順利分泌。
- 漏蘆: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可以協助疏通乳絡,解除可能的阻礙。
- 通草: 利尿通淋,清熱解毒,可輔助疏通經絡,改善乳汁排出。
其他藥物輔助:
- 川貝母、桔梗、白芷: 雖然此方劑主要針對乳汁不足,但川貝母、桔梗、白芷等藥物亦能發揮其效用。川貝母潤肺止咳,化痰散結;桔梗宣肺止咳,利咽排痰;白芷散風止痛,通鼻明目,可輔助改善產後體質,使氣血運行更為順暢。
總結:
「下乳湯」的治療原理在於通過補氣養血,活血行氣,疏通乳絡等多重機制,來改善產後婦女因氣血滯澀所致的乳汁不足。此方劑並非單純的補益,而是在補益氣血的基礎上,更加強調氣血的運行和乳絡的疏通,使乳汁得以正常生成和分泌。此方劑之組方,契合古籍所載:「衝任血旺,脾胃氣壯,則乳足而濃」的理念,通過調節體內氣血平衡,恢復生乳之機能。
傳統服藥法
生耆3錢,當歸3錢,白朮1錢半(炒),川芎1錢半(炒),甲珠3分,通草1錢,王不留行5錢(炒),川貝1錢(去心),漏蘆2錢,白芷5分,桔梗8分,生草6分。
藕節3寸為引,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下乳湯具有一定的活血作用,因此孕婦、月經期間的女性不宜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下乳湯, 出處:《揣摩有得集》。 組成:生耆3錢,當歸3錢,白朮1錢半(炒),川芎1錢半(炒),甲珠3分,通草1錢,王不留行5錢(炒),川貝1錢(去心),漏蘆2錢,白芷5分,桔梗8分,生草6分。 主治:産後無乳,或人弱血兩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