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Tetrapanax papyriferus Hook.f. ex K.Koch Tetrapanax papyriferus (Hook.) K. Koch [= Aralia papyrifera Hook. f.] Medullatetrapanacis, Ricepaperplant Pith
- 別名:離南,大葉五加皮,通花,通花根,花草,大通草,蔥草,五角加皮,通脫木,寬腸,方通,大通塔,大木通,通花五加,寇脫,五加風,活莌,泡通,白通草,通大海,活菟,倚商
- 來源:五加科植物通脫木的乾燥莖髓。秋季割取莖,截成段,趁鮮取出髓部,理直,曬乾。
- 道地藥材:陝西, 雲南, 四川, 廣東, 廣西, 安徽, 江蘇, 浙江, 江西, 湖南, 湖北, 貴州, 福建, 台灣, 西南地區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通草的傳統功效
1. 通乳
通草,其通乳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機理值得探討。
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指出通草「瀉肺利小便,甘平以緩陰血也,與燈草同功,宜生用之」。此處強調通草的利水作用,並認為其性味平和,能緩解陰血虧虛。其與燈草功效相似,皆宜生用。這暗示通草通乳的作用,可能與其利水消腫,改善體內水液代謝有關,通暢的體液循環有利於乳汁的生成與分泌。
《本草綱目》則從藥性角度闡述通草通乳的機理:「通草,色白而氣寒,味淡而體輕,故入太陰肺經,引熱下降而利小便;入陽明胃經,通氣上達而下乳汁」。此處認為通草性寒味淡,入肺經利水,入胃經則能通氣上達,促進乳汁分泌。其“氣寒”的特性,有助於清熱降火,而“味淡”則具有通利的作用,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促進乳汁的生成與排出。
《本草正義》則更進一步地說明:「通草……以淡用事,故能通行經絡,清熱利水……雖能通利,不甚傷陰」。它強調通草的性味平和,作用緩和,能通行經絡,清熱利水,且不會過度損傷陰液。這說明通草通乳的作用並非峻猛,而是溫和地促進氣血運行,調整體內水液平衡,從而達到通乳的目的,適用於輕症,而非熱甚閉結之症。
綜上所述,古籍中對通草通乳功效的描述,從不同角度闡明其作用機理,主要集中在利水、清熱、通氣等方面,共同指向改善體內環境,促進乳汁分泌的功效。 其作用溫和,更適用於輕微乳汁不通的產婦。
2. 利水滲濕
通草,其利水滲濕功效歷來受到重視。古代醫家對其藥性藥理的闡述,為我們理解其作用機制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指出:「通草瀉肺利小便,甘平以緩陰血也,與燈草同功,宜生用之。」此處強調通草能利尿,並因其性甘平,能緩和地作用於陰血,不會過度損傷身體。其與燈草功效相似,皆以生用為佳。
《本草綱目》則從通草的色、氣、味入手分析其功效:「通草,色白而氣寒,味淡而體輕,故入太陰肺經,引熱下降而利小便;入陽明胃經,通氣上達而下乳汁;其氣寒,降也,其味淡,開也。」說明通草因其色白氣寒、味淡體輕的特點,能清熱利尿,並能通暢氣機,促進乳汁分泌。其寒性使其能引熱下降,淡味則具有開通的作用。
《本草正義》則更深入地闡述了通草的藥性:「通草,其氣味則李東垣《用藥法象》謂甘淡無毒……此物無氣無味,以淡用事,故能通行經絡,清熱利水,性與木通相似,但無其苫,則洩降之力緩而無峻厲之弊……」 此書認為通草性味平和,雖能利水,但作用緩和,不像木通那樣峻猛,因此較為溫和,適用於濕熱較輕的症狀。對於濕熱壅盛、閉結嚴重的病症,則效力不及木通。 其利尿作用主要通過通行經絡,清熱利水來實現,對於輕症的水腫、小便不利等,效果較好。 「瀉肺利小便」的機制,則解釋為其輕清的藥性可以宣通肺氣,使上焦之熱得以宣洩,從而達到利尿的目的。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對通草利水滲濕功效的認識,主要體現在其性味平和、作用緩和、清熱利尿等方面,並針對其不同經絡歸屬及藥性特點,闡述了其藥理作用機制。 其功效的發揮,與其輕清的藥性以及對體內水液代謝的調節作用密不可分。
3. 清熱利尿
通草,其清熱利尿的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藥性特點也值得探討。
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指出,通草能「瀉肺利小便,甘平以緩陰血也」,並認為其與燈草功效相似,宜生用。此處強調了通草的利尿作用,並指出其藥性平和,不會過度傷陰。
《本草綱目》則從通草的色、氣、味入手分析其功效:「色白而氣寒,味淡而體輕,故入太陰肺經,引熱下降而利小便;入陽明胃經,通氣上達而下乳汁。」這段描述指出通草色白氣寒,性質輕清,能引導肺經之熱下降,利小便,同時還能通暢氣機,促進乳汁分泌。其「氣寒」代表其具有清熱的作用,「味淡」則說明其作用平和,不會過於峻猛。
《本草正義》則更進一步闡述了通草的清熱利尿機制。其認為通草「無氣無味,以淡用事,故能通行經絡,清熱利水」,其藥性與木通相似,但較為平和,無傷陰之虞。「洩降之力緩而無峻厲之弊」,說明通草的利尿作用溫和,適合輕症濕熱。對於熱盛閉結的重症,則效力不及木通。 總而言之,《本草正義》認為通草清熱利尿的功效主要體現在其輕清平和的藥性上,適合濕熱較輕的患者。其「瀉肺利小便」的機制,可能與其能疏通經絡,引導肺熱下降,從而促進尿液排出有關。 三部典籍的觀點相互印證,說明通草清熱利尿的功效確有其理,且其藥性平和,適用範圍較為廣泛。
通草的古代典籍
通草的現代功效
1. 其他功效
對消化系統的影響:
- 《本草綱目》記載通草入陽明胃經,認為其具有通氣的作用。現代藥理尚未完全闡明其作用機理,但可能與促進胃腸蠕動,改善消化功能有關。
對血脂的影響:
- 通草具有一定的降血脂作用,具體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抑制脂質吸收或促進脂質代謝有關。
- 另一方面,通草也可能導致甘油三酯血症,使血中膽固醇升高。機制可能與促進肝臟中甘油三酯的合成有關。因此,通草對血脂的影響較為複雜,可能呈現雙向調節作用。
其他影響:
- 通草可能引起惡心、嘔吐、上腹部疼痛等不良反應,推測可能與刺激胃腸道有關。
- 大量餵飼通草可能導致幼年大鼠產生白內障,提示通草可能對晶狀體產生毒性作用。
2. 預防心血管疾病
通草所含皁甙成分,於現代藥理研究中展現出多重心血管保護機制。其主要作用為抑制膽固醇合成,此機制或透過干預肝臟膽固醇合成路徑,或影響腸道對膽固醇的吸收,從而有效降低總血脂水平。特別是,皁甙能顯著減少低密度脂蛋白(LDL),即俗稱的「壞膽固醇」,其累積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主要原因;同時,它能提升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此「好膽固醇」有助於將多餘膽固醇從周邊組織運回肝臟代謝,進而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此外,通草中的多糖成分亦發揮關鍵作用。這些多糖能夠調節免疫系統功能,有效抑制血管內壁的慢性炎症反應,此炎症是血管損傷和動脈粥樣硬化進展的基礎。透過減少炎症,多糖有助於保護血管內皮細胞免受損傷,維護血管壁的完整性。同時,其可能透過潛在的抗凝或改善血液流變學特性,減少血液粘滯度,降低血栓形成的風險,進一步綜合降低整體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
3. 降血糖
通草在現代藥理研究中,其降血糖功效主要歸因於其所含的活性成分。多糖類物質是其中的關鍵,它們能有效提升胰島素在周邊組織的敏感性,促進細胞對血液中葡萄糖的利用與攝取,進而降低血糖水平。此外,通草中的皁甙成分亦發揮重要作用,其作用機制在於抑制肝臟的葡萄糖生成與釋放,從源頭減少葡萄糖進入血液。黃酮類化合物作為另一類活性成分,能進一步增強胰島素受體的活性,提高胰島素訊號轉導效率,從而促進細胞對葡萄糖的吸收與代謝。這些多重成分的協同作用,使得通草能夠從提升胰島素敏感性、抑制葡萄糖生成和促進葡萄糖利用等多方面途徑,展現其降血糖功效。
4. 抗發炎
通草的抗發炎機制,主要歸因於其活性成分。多糖能抑制炎症細胞活化,減少腫瘤壞死因子-α、介白素-1β等促炎介質的產生,從而減輕發炎反應。皁甙類化合物則透過多途徑緩解炎症,而黃酮類物質能調節免疫功能,干預NF-κB等信號通路,抑制炎症發展。這些協同作用使其對風濕、關節炎等炎症性疾病具有潛在療效。
通草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2-5g。
通草的炮製
- 揀去雜質,切片。
- 朱通草:
- 取通草片,置盆內噴水少許,微潤。
- 加朱砂細粉,撒布均勻,並隨時翻動,至外面掛勻朱砂為度。
- 取出,晾乾。
- (每通草片10斤,用朱砂10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通草注意事項
- 氣陰兩虛,內無濕熱及孕婦慎服:通草有滑利腸道的作用,氣陰兩虛者使用容易耗傷正氣,導致脫水。孕婦使用則可能影響胎兒發育。
- 陰陽兩虛者禁用:通草性寒滑,陰陽兩虛者使用會加重虛弱的症狀。
- 虛脫入禁用:通草有滑利腸道的作用,虛脫入禁者使用會加重脫水。
- 孕婦人勿服:通草可能影響胎兒發育,孕婦應避免使用。
- 中寒者勿服:通草性寒,中寒者使用會加重寒症。
- 脾胃虛弱者慎用:通草有滑利腸道的作用,脾胃虛弱者使用容易引起腹瀉等不適。
- 腎功能不全者慎用:通草可刺激腎臟,加重腎臟的負擔,腎功能不全者應慎用。
- 糖尿病患者謹慎使用:通草具有降血糖作用,糖尿病患者使用需謹慎,可能需要調整糖尿病藥物的劑量。
通草相關的方劑
通草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通草含有的化學成分
灰分(Ash), 脂肪(Fat), 蛋白質(Protein), 粗纖維(Crude fiber), 戊聚糖(Pentosan), 糖醛酸(uronic acid), α-半乳糖(α-Galactose), 葡萄糖(Glucose), 木糖(Xylose), 半乳糖醛酸(galacturonic acid), 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 蘇氨酸(Threonine), 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 鈣(Calcium), 鋇(Barium), 鎂(Magnesium), 鐵(Iron), 木質素(Lignin), 通脫木皁甙 L-Ⅱa(Papyrioside L-Ⅱa), 通脫木皁甙 L-Ⅱb(Papyrioside L-Ⅱb), 通脫木皁甙 L-Ⅱc(Papyrioside L-Ⅱc), 通脫木皁甙 L-Ⅱd(Papyrioside L-Ⅱd), 通脫木皁甙元 A-J(Paryriogenin A-J), 原通脫木皁甙元 A1(Propapyriogenin A1), 原通脫木皁甙元 A2(Propapyriogenin A2), 槲皮甙(Quercitrin)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