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膚大黃湯

DI FU DA 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0.32)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8%
脾經 15%
肺經 15%
心經 13%
肝經 10%
大腸經 10%
腎經 5%
膽經 2%
心包經 2%
小腸經 2%
三焦經 2%
胃經
脾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膽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地膚大黃湯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地膚大黃湯用於治療濕熱蘊結腸道所致的便祕,大黃可瀉熱通便,清除腸道濕熱,促進排便。
  2. 清熱解毒: 地膚大黃湯中還包含地膚子,具有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的功效。大黃與地膚子相配伍,可加強清熱解毒之效,對於濕熱蘊結腸道引發的便祕,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

地膚大黃湯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知母性寒,味苦,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之效。方中地膚子、大黃皆性寒,擅長清熱瀉火,知母的加入,可增強其清熱瀉火之力,並防止藥性過於猛烈,避免傷陰。
  2. 滋陰潤燥:知母亦能滋陰潤燥,可緩解大黃、地膚子等藥物可能造成的燥熱之弊,保護腸胃,防止出現腹瀉等副作用。此外,知母還能緩解因熱毒所致的口渴、便祕等症狀,使治療更全面。

地膚大黃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涼血止血:黃芩味苦寒,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地膚大黃湯主治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尿血等症,而黃芩可以清熱涼血,止血止痛,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止血作用。
  2. 瀉火解毒,利濕通便:黃芩亦具有一定的瀉火解毒、利濕通便的作用。地膚大黃湯中,大黃瀉熱通便,地膚子清熱利濕,黃芩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利濕通便效果,從而更好地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便祕、小便不利等症。

地膚大黃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能健脾滲濕,利水消腫。地膚大黃湯以清熱利濕為主要功效,但部分患者脾虛濕盛,單純利濕易傷脾氣。茯苓的加入,可健脾益氣,協同大黃、地膚子等藥物,既能有效利濕,又能保護脾胃功能。
  2. 滲濕利水:茯苓具有滲濕利水之效,與地膚子、大黃等藥物共同作用,能促進體內水濕的代謝,有利於消除水腫,改善水濕停滯所致的症狀。

地膚大黃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大黃燥性,保護脾胃: 大黃性寒涼,瀉下力強,易傷脾胃。白芍性微寒,味酸,入肝脾經,能緩解大黃的燥性,保護脾胃免受傷害,避免因瀉下過度而導致脾胃虛弱。
  2. 養血柔肝,調節氣血: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之功效,能調節氣血,使瀉下通便之功更趨平和,不致傷陰耗血,避免因過度瀉下而導致氣血不足。

白芍的加入,不僅能減輕大黃的副作用,更能使其藥效更趨平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地膚大黃湯中加入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消積:枳實味苦性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寬胸散結之效。方中加入枳實,可助大黃瀉熱通便,並疏肝理氣,消除積滯,增強通便效果。
  2. 促進藥物吸收:枳實能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大黃等藥物更好地吸收和發揮藥效。同時,枳實還有助於緩解大黃的寒性,減輕其副作用。

地膚大黃湯中加入升麻,是基於其 疏散風熱,升陽解表 的功效。

方中地膚子、大黃清熱瀉火,但恐傷脾胃,升麻則可引藥上行,使藥力直達上焦,疏散風熱,防止藥性下陷,避免傷及脾胃。同時,升麻又能升陽解表,助於解表散熱,提升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更快恢復健康。

因此,升麻在方中既能協調藥性,防止藥性過於偏寒,又能增強解表功效,起到輔佐作用,使得方劑療效更佳。

地膚大黃湯中加入通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利水通淋:通草性味甘淡,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清熱解毒之功效。方劑中地膚子、大黃瀉火通便,通草則協同利水,有助於將體內熱毒及濕邪排出,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二、疏通經絡:通草兼具疏通經絡的作用,有助於氣血運行順暢。方劑中地膚子、大黃清熱瀉火,而通草則疏通經絡,使藥效更易於到達病竈,提高治療效果。

地膚大黃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調和藥性:地膚子苦寒,大黃苦寒瀉下,藥性峻猛。甘草性甘溫,能緩和地膚子和 大黃的寒性,防止其過於傷胃,並能調和藥性,使藥力協調,發揮最佳療效。

二、保護脾胃:甘草具有健脾益氣、和胃止痛的功效,可保護脾胃不受寒涼之藥的損傷,減輕藥物的副作用。同時,甘草還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使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主治功效


地膚大黃湯主治功效分析

古文資料整理

地膚大黃湯在多本古籍中被記載,主要用於治療「妊娠子淋」,即孕婦小便淋澀、臍腹妨悶等症狀,多數醫家認為此方適用於實熱證,需要通下以利小便。

以下是古籍中關於地膚大黃湯的記載,並依據其主治功效分類:

1. 治療子淋(小便淋澀):

  • 《証治準繩‧女科》、《証治準繩‧類方》、《校註婦人良方》、《赤水玄珠》、《胤產全書》:「地膚大黃湯,治子淋。」
  • 《濟陰綱目》:「地膚大黃湯,治妊娠子淋,宜下。(此治實熱而淋者,大便通則小便自利矣)」
  • 《資生集》:「地膚大黃湯,治子淋宜下。」「地膚子湯,治孕婦小便澀數,名曰子淋。」
  • 《胤產全書》:「妊娠小便淋者,乃腎與膀胱虛熱,不能制水,然妊婦胞系於腎,腎間虛熱,而成斯證。甚者心煩悶亂,名曰子淋也。」
  • 《產科發蒙》:「孕而患淋疾者。其婦本有濕熱而受孕。故下焦之運化失常度。而隨胎漸長。更釀成鬱熱也。龍膽瀉肝湯。地膚大黃湯。葵子蜀黍湯。芣苡湯之類。令小便通利。則濕熱自去而愈。」

2. 標明「宜下」之法:

  • 《婦人大全良方》、《外臺秘要》、《方劑辭典》、《胤產全書》:「《小品》療妊娠患子淋,宜下。地膚大黃湯」

3. 組成與用量:

  • 《婦人大全良方》:「川大黃,地膚草(各三兩),知母,黃芩,豬苓,赤芍藥,通草,川升麻,枳實,甘草(各二兩)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 《証治準繩‧類方》:「大黃(炒),地膚草(各三兩),知母,黃芩(炒),豬苓,赤芍藥,通草,升麻,枳實(炒),甘草(各二兩)上每服四錢或五錢,水煎服。」
  • 《方劑辭典》:「地膚草,大黃(各三兩),知母,黃芩,茯苓(一作豬苓),芍藥,枳實(炙),升麻,通草,甘草(炙各二兩)上十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得下後。淋不好瘥。還飲地膚葵根汁。忌海藻。菘菜。酢物。」
  • 《赤水玄珠》:「大黃(炒),地膚草(各三兩),知母,黃芩(炒),豬苓,通草,赤芍藥,枳實(炒),升麻,甘草(各二兩),每服五錢,水煎服。」
  • 《胤產全書》:「川大黃,地膚子(各三兩),知母,黃芩,豬苓,赤芍藥,通草,升麻,枳實,甘草(各二兩,末,調服)」
  • 《女科證治準繩》:「川大黃,地膚草(各三兩),知母,黃芩,豬苓,赤芍藥,通草,川升麻,枳實,甘草(各二兩),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

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古籍記載和藥物組成,地膚大黃湯的治療原理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 **清熱瀉火,通利小便:**方中大黃苦寒,具有清熱瀉火、攻下通便的作用,為君藥。正如《濟陰綱目》所說「大便通則小便自利」,通過大黃的瀉下作用,可以清除體內實熱,從而改善小便淋澀的症狀。地膚子清熱利濕,利小便;知母滋陰降火;黃芩清熱燥濕;這些藥物共用,加強了清熱利尿的作用。
  2. **利水消腫,化濕通淋:**方中豬苓、通草利水滲濕,可以促進體內多餘水分的排出,減輕水腫和淋漓不暢的症狀。
  3. **行氣活血,疏通經絡:**方中赤芍、枳實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作用,可以改善因氣血瘀滯引起的小腹脹悶、疼痛等症狀。
  4. **升清降濁,調和氣機:**方中升麻升舉清陽,與大黃的降濁相配,使清升濁降,有助於恢復正常的氣機升降,從而改善小便不利的症狀。
  5. **甘草調和諸藥:**甘草在方中起到調和諸藥、緩急止痛的作用。

總結

地膚大黃湯是一個以清熱瀉火、通利小便為主要功效的方劑,適用於治療妊娠期因實熱導致的子淋(小便淋澀、臍腹妨悶)。其通過大黃的瀉下作用,配合其他清熱利濕、行氣活血的藥物,達到「大便通則小便自利」的目的。該方劑組成和用量在不同醫書中略有差異,但基本原理相同,後世醫家也多根據此方加減化裁,用於治療相關病症。

傳統服藥法


地膚草3兩,大黃3兩,知母2兩,黃芩2兩,茯苓(一作豬苓)2兩,芍藥2兩,枳實(炙)2兩,升麻2兩,通草2兩,甘草(炙)2兩。上切。
以水8升,煮取3升,分3次服。得下後,淋不愈,還飲地膚葵根汁。
忌海藻、菘菜、酢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大黃用量較大,有瀉下作用,脾胃虛弱者慎用。
  •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妊娠尿痛膀胱炎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腎盂腎炎尿道膿傷小便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地膚大黃湯, 出處:《外台》卷三十三引《小品方》別名:大黃散。 組成:地膚草3兩,大黃3兩,知母2兩,黃芩2兩,茯苓(一作豬苓)2兩,芍藥2兩,枳實(炙)2兩,升麻2兩,通草2兩,甘草(炙)2兩。 主治:實熱子淋;妊娠小便淋澀,臍腹妨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