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百合飲子中包含桑白皮,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肺潤燥:桑白皮性寒,味甘,具有清肺熱、止咳、潤燥的功效,可緩解百合飲子中百合滋陰潤肺的燥性,使藥性更為平和,更利於滋潤肺燥,緩解咳嗽。
二、 宣肺利氣:桑白皮入肺經,具有宣肺利氣的作用,可促進肺氣宣發,利於痰液排出,進一步增強百合飲子的止咳化痰功效。
因此,桑白皮的加入不僅能協調藥性,更能提升百合飲子的療效,使其更適合治療燥咳、肺熱咳嗽等症狀。
百合飲子中加入通草,主要是基於其利水通淋、清熱解毒的功效。
百合飲子主要用於治療熱病傷津、心煩口渴、痰熱咳嗽等症狀。通草性味甘淡,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清熱解毒的作用。其利水通淋的功效能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緩解熱病傷津導致的口渴;而清熱解毒的功效則可以清熱解毒,緩解痰熱咳嗽的症狀。
因此,百合飲子中加入通草,可以起到清熱利水、解毒止咳的功效,有助於改善患者的臨牀症狀。
百合飲子中包含百合,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潤肺:百合性微寒,味甘,入肺經,具清熱潤肺、止咳化痰之效。其藥性平和,可有效緩解因肺熱燥咳、咽喉乾燥等症狀。
- 寧心安神:百合還具有養心安神之功效。其能滋養心氣,改善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因此,百合飲子常被用於治療心煩不寐、心悸不安等病症。
百合飲子中加入白茅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濕: 白茅根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百合飲子以滋陰潤肺為目的,加入白茅根可有助於清熱解暑,消除體內濕熱,避免燥熱之氣傷肺,更能促進百合滋陰潤肺的效果。
- 止渴生津: 白茅根能利尿消腫,並有助於促進體液循環,達到止渴生津的效果。百合飲子常用於治療熱病傷津、口渴咽乾等症狀,加入白茅根可增強其生津止渴之效,更能緩解患者的燥渴不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百合飲子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諸淋」,即泛指多種淋證(如熱淋、血淋、石淋等),症見小便頻數澀痛、淋漓不暢,或尿中帶血、砂石,甚或小腹脹滿。其功效以「瀉肺火,清肺金,滋水之化源」為核心,透過清肺熱、利水道,以達通淋之效。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1)主方(百合飲子)組成與邏輯
桑白皮(6分):
- 性甘寒,歸肺經,瀉肺平喘、利水消腫。
- 肺為水之上源,肺氣清肅則水道通調,故以桑白皮瀉肺火,間接助膀胱氣化。
通草(8分):
- 甘淡微寒,清熱利尿、通淋下乳。
- 專通水道,引熱從小便而出,為淋證常用藥。
百合(8分):
- 甘微寒,養陰潤肺,清心安神。
- 本方取其「清肺金」之功,肺陰得養則火不亢,且百合能防利水藥過傷陰液。
白茅根(1分):
- 甘寒,涼血止血、清熱利尿。
- 針對淋證兼見血尿者,既清熱又止血,用量輕而意在佐助。
配伍邏輯:
- 此方以「肺與膀胱相表裏」為理論基礎。肺熱壅盛,則水道不利,故以桑白皮瀉肺為君;通草、白茅根通利下焦為臣;百合潤肺防燥為佐。全方上下分消,清熱不傷陰,利水不耗氣。
(2)輔方(散藥)組成與協同作用
散藥用於內服,加強主方通淋之效,組成以清熱利濕、活血通淋為主:
- 滑石、冬葵子、瞿麥、石韋:
- 均為利尿通淋要藥,針對濕熱結聚尿道。
- 蒲黃、芒消:
- 蒲黃活血止血,芒消軟堅散結,合治石淋、血淋。
- 陳橘皮、茯苓、芍藥:
- 理氣健脾、緩急止痛,防寒涼藥傷胃。
- 子芩:
- 清下焦濕熱,與主方之桑白皮上下呼應。
整體協同:
主方「百合飲子」煎湯送服散藥,形成「上清肺熱,下通膀胱」之勢,標本兼治。肺熱得瀉則水源清潔,下焦濕熱得利則淋痛自除。
三、推理可能功效
- 清熱通淋:針對濕熱型淋證,緩解尿痛、尿頻。
- 涼血止血:對血淋(尿血)有止血之效。
- 滋陰防燥:百合配伍防利水過度傷陰,適合久淋陰傷者。
此方體現中醫「提壺揭蓋」法(治淋先調肺),通過調節肺氣宣降以助膀胱氣化,為古代治療淋證的典型思路。
傳統服藥法
桑白皮6分,通草8分,百合8分,白茅根1分。
瀉肺火,清肺金,而滋水之化源。
上銼細。
以水4升,煮取2升,去滓,溫下前散藥。口乾渴,含之亦得也。
本方用法中前散藥:滑石、冬葵子各八分,瞿麥、石韋各五分(去毛),蒲黃六分,陳橘皮四分,芍藥、茯苓、芒消各六分,子芩六分。搗為散。每服方寸匕,一日二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久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百合飲子, 出處:《外台》卷二十七引《廣濟方》。 組成:桑白皮6分,通草8分,百合8分,白茅根1分。 主治:瀉肺火,清肺金,而滋水之化源。主治:諸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