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野葛貼」中包含「葛根」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 消腫止痛: 葛根性涼,味甘,具有解肌發表、升陽解表、透疹消腫的功效。野葛貼常用於治療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等症狀,而葛根的消腫止痛作用能有效緩解疼痛,促進組織修復。
- 活血化瘀: 葛根還能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代謝。野葛貼常添加其他活血化瘀藥材,與葛根共同作用,加強治療效果,達到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目的。
綜上,葛根在野葛貼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發揮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野葛貼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緩解疼痛: 白芍具有鎮痛、解痙的作用,可以緩解野葛貼所針對的疼痛症狀,例如肌肉痠痛、關節疼痛等。
- 改善氣血循環: 白芍還能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從而加速疼痛消退。
白芍與野葛等藥材配合使用,協同作用,可以更有效地發揮止痛消腫、活血化瘀的功效。
野葛貼中加入薤白,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行氣止痛:薤白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行氣止痛、溫通經絡的功效。野葛貼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病症,薤白能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有助於消腫止痛。
- 配合野葛:野葛性涼,味甘,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薤白的溫性可以中和野葛的寒性,避免過於寒涼,更能促進藥效的發揮。同時,薤白與野葛的配伍,還能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共同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野葛貼中加入通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 通草性味甘淡微寒,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野葛貼多用於治療筋骨疼痛、風濕痹痛等疾病,而通草的利水消腫作用能幫助祛除體內濕氣,緩解局部水腫,有助於藥物更好地滲透至患處,提高藥效。
- 通絡止痛: 通草還具有通絡止痛的作用,能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野葛貼中加入通草,可以加強藥物的通絡止痛功效,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野葛貼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舒筋活絡: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補血養血之功效。野葛貼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等症狀,當歸的活血化瘀功效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疼痛和炎症,而舒筋活絡則能改善筋骨僵硬,促進傷口癒合。
- 補益氣血,改善循環:當歸有補血養血的功效,能改善因氣血不足導致的循環不暢,有利於藥效的吸收和發揮。野葛貼通常用於外敷,當歸的補益作用可以幫助傷口部位的組織修復,促進傷口癒合。
「野葛貼」方劑中加入附子,看似矛盾,實則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 寒濕痺痛: 野葛貼主治風寒濕痺,而附子性溫,能溫經散寒,祛除寒濕,緩解疼痛。附子與野葛相輔相成,一寒一熱,寒則散之,熱則引之,共同驅散寒濕,消除病根。
- 活血通絡: 附子入心、腎經,具有溫陽補火,通脈止痛的功效。配合野葛,可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改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因此,附子的加入並非簡單地追求溫熱,而是針對病症,靈活運用藥物特性,以達到最佳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野葛貼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主治「癰疽、痔瘻、惡瘡、婦人妬乳瘡」,均屬中醫外科範疇。其特點如下:
- 癰疽:氣血壅滯化熱之腫毒,分陰證(疽,深部潰爛)、陽證(癰,紅腫熱痛)。
- 痔瘻:肛門瘺管或痔瘡潰爛,屬濕熱瘀毒久滯。
- 惡瘡:泛指久不癒合或毒性較強的潰瘍。
- 妬乳瘡:產後乳汁瘀積化熱成瘡(類似乳腺炎),為氣滯血瘀兼熱毒。
此方外用,透過「醋浸、豬脂熬膏」製法,具活血解毒、消腫生肌之效,適用於熱毒夾瘀、膿腫未潰或已潰不斂之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配伍分析
- 野葛(鉤吻)
- 有毒,古方外用治「疥癬、惡瘡、癰腫」,有強效攻毒殺蟲、散結消腫作用,但需嚴控用量(半兩)。
- 芍藥
- 赤芍為佳(清熱涼血、活血散瘀),助野葛清解血分熱毒,抑制紅腫熱痛。
- 薤白
- 辛溫通行,能活血宣痹、散結消瘡,改善局部氣滯血瘀。
- 通草
- 利水通絡,引邪外透,助瘡毒濕濁從表面消散。
- 當歸
- 補血活血、生肌止痛,促進瘡口癒合,配伍赤芍調和血分。
- 附子(春去之)
- 辛熱回陽,冬季用之可溫通深伏之寒毒;春夏季熱毒偏盛,故去之防助火。
(二)製劑特色
- 醋浸:醋性酸收,增強藥物滲透、散瘀之效。
- 豬脂、亂髮、松脂、蠟:
- 豬脂潤膚,亂髮(血餘炭)止血消瘀;松脂、蠟黏合賦形,共成膏藥基質,保護瘡面並緩釋藥力。
- 三上三下煎法:確保藥物有效成分析出,同時避免高溫破壞藥性。
(三)治療原理
- 攻毒散結:野葛為君,直折熱毒;芍、薤、歸活血化瘀,助毒邪外散。
- 透膿生肌:通草利濕導滯,當歸養血生新,亂髮合瘡,適用於瘡瘍潰後久不收口。
- 隨證加減:春去附子,反映因時制宜思路,避免溫藥助熱。
三、總結論證
此方以峻毒藥(野葛)合活血養血藥為核心,佐以脂膏賦形,體現中醫外科「消、托、補」原則:
- 消:野葛、芍藥清熱解毒,赤芍、當歸活血。
- 托:薤白、通草透邪外出,防毒內陷。
- 補:當歸、豬脂潤養瘡面,促進癒合。
適用於熱毒瘀滯型瘡瘍,尤其偏重局部腫痛、膿未成或已成之階段,然野葛毒性需慎用,後世多以他藥替代。
傳統服藥法
野葛半兩,芍藥半兩,薤白半兩,通草半兩,當歸3分,附子1分。春,去附子。
上切。
醋浸半日,先煎豬脂8合,令煙出,納亂發半兩,令消盡,下,令熱定,乃納松脂2兩,蠟半兩,更著火上令和,乃納諸藥令沸,三上三下,去滓,冷之。浣故帛去垢,塗貼腫上,乾即易之。其亂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如果有出血傾向者,應慎用。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野葛貼, 出處:《千金翼》卷二十三。 組成:野葛半兩,芍藥半兩,薤白半兩,通草半兩,當歸3分,附子1分。 主治:癰疽,痔瘻,惡瘡,婦人妬乳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