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附子當歸丸中包含當歸,主要原因如下:
- 溫陽補血:附子溫陽散寒,當歸補血活血,兩者相合,可溫陽補血,適用於寒凝血瘀導致的月經不調、痛經、宮寒不孕等症狀。
- 調和氣血:附子可溫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當歸則能補血養血,兩者協同,可調和氣血,改善面色蒼白、手腳冰冷、頭暈目眩等症狀。
因此,附子當歸丸中包含當歸,是根據中醫辨證論治原則,以溫陽補血、調和氣血為目的,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附子當歸丸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附子燥熱之性: 附子性溫熱,可溫陽散寒,但過於燥烈,容易耗傷陰血。白芍性涼,味甘酸,可滋陰養血,緩解附子燥熱之性,使藥力更加平和,避免傷陰。
- 調和營衛,改善氣血運行: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和營止痛的功效,可與當歸、附子等藥材相配合,調和營衛,改善氣血運行,達到溫陽散寒、補血活血的效果。
附子當歸丸中使用附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效。對於寒邪入侵,導致氣血虛寒、陽氣不足、四肢厥冷、面色蒼白等症狀,附子可以溫煦陽氣,改善血液循環,恢復體溫,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二、 補腎助陽,溫通經脈:附子可補腎陽,溫通經絡,改善因腎陽不足引起的腰膝酸軟、肢體麻木、小便頻數等症狀。當歸則補血活血,養血潤燥,與附子相輔相成,共同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寒凝血瘀所致的經脈不通,達到溫補兼顧的效果。
附子當歸丸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助藥力行: 白朮性溫燥,味甘苦,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附子性熱,當歸性溫,兩者均偏燥,易耗氣傷津。加入白朮可補脾益氣,增強氣血運行,使藥力更易於發揮。
- 調和藥性,防止燥烈: 附子溫熱,當歸活血,若單用容易燥烈傷陰。白朮能起到緩和藥性、滋養脾胃的作用,避免藥物過燥而傷及正氣,使藥效更加平和。
綜上,白朮的加入既能增強藥效,又能調和藥性,使其更加安全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附子當歸丸:傳統功效與組方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風冷在腸胃,下血,手足冷而脈微小」,即因風寒邪氣侵襲腸胃,導致陽氣虛衰、血行不暢的病症。主要表現為:
- 下血:寒凝血瘀,腸絡受損,血不歸經而出血。
- 手足冷、脈微小:陽氣虛弱,不能溫煦四肢,脈象微弱顯示氣血運行無力。
此證屬「虛寒性出血」,關鍵病機為「陽虛血弱,寒凝血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由 當歸、芍藥、附子、白朮 四味藥組成,結構簡潔而層次分明:
附子(1兩)
- 性大熱,為「回陽救逆」要藥,直入少陰(腎經),溫補命門之火。
- 作用:驅散腸胃風冷,助陽氣上升以溫通血脈,改善手足冰冷、脈微欲絕。
當歸(3兩,君藥)
- 性溫味甘,主入肝、心、脾經,為「血中聖藥」。
- 作用:
- 補血活血:針對血虛失養。
- 溫經止血:配伍附子,辛溫助血行,兼能固攝止血。
- 用量最重,突顯「補血為主,兼顧溫通」的核心思路。
芍藥(2兩)
- 此處應為「白芍」,取其酸斂微寒之性以制衡附子燥烈。
- 作用:
- 養陰和營:防附子耗陰,調和血脈。
- 緩急止痛:緩解腸胃痙攣性疼痛(如下血伴腹中隱痛)。
白朮(1兩)
- 甘苦溫,主入脾胃經,為「健脾燥濕」要藥。
- 作用:
- 健脾統血:助脾氣攝血,防出血加重。
- 溫中祛濕:配合附子化解腸胃寒濕,標本兼治。
全方配伍特點
- 溫陽與補血並行:附子配當歸,陽生陰長,血得溫則行。
- 動靜結合:附子行而芍藥斂,防溫燥太過;白朮固護中焦,防藥性走竄。
- 從「肝脾腎」三臟調治:
- **腎陽(附子)**為根,溫化寒邪;
- **肝血(當歸、芍藥)**為本,養血柔筋;
- **脾氣(白朮)**為軸,統血運化。
適用病證延伸推論
本方雖主治「風冷下血」,但組方原理可延伸至:
- 婦人虛寒性崩漏(陽虛不攝)。
- 久痢腹痛(寒濕內盛,下焦不固)。
- 陰疽瘡瘍(陽虛血滯)。
製劑與服法用意
- 醋煮麵糊為丸:醋性酸收,助藥性內斂入血分;麵糊護胃,緩附子毒性。
- 米飲送服:米湯甘平,補益中氣,助藥力溫養而不峻烈。
此方體現張仲景「溫經止血」法(如黃土湯、膠艾湯)的變通運用,是虛寒性血證的經典配伍範式。
傳統服藥法
當歸3兩,芍藥2兩,附子1兩,白朮1兩。
上為細末,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空心米飲送下。未效,加至50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 本方有溫熱燥烈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附子當歸丸, 出處:《雞峰》卷十六。 組成:當歸3兩,芍藥2兩,附子1兩,白朮1兩。 主治:風冷在腸胃,下血,手足冷而脈微小。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