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金粟散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燥濕止瀉: 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止瀉之效。金粟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濕盛引起的泄瀉,白朮能健脾燥濕,使脾胃運化正常,達到止瀉之效。
- 助其他藥物發揮功效: 白朮能增強其他藥物的作用,如配合茯苓、澤瀉等藥物,更能有效祛除脾濕,達到治療目的。
總之,白朮在金粟散中發揮著健脾燥濕、增強藥效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物之一。
金粟散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肝鬱脾虛: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歸肝脾經。其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緩急止痙之效。金粟散主治肝鬱脾虛、氣滯血瘀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白芍能緩解肝鬱氣滯,並滋養脾胃,協同其他藥物達到調經止痛的功效。
- 緩解疼痛: 白芍具有鎮痛作用,能緩解因氣滯血瘀、肝鬱脾虛所致的腹痛、腰痛等症狀。金粟散中加入白芍,可以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感,提高療效。
金粟散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活血行氣: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膽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之效。金粟散主治頭風頭痛,多因氣血瘀滯,經絡不通所致。川芎可疏通經絡,改善頭部血液循環,緩解頭痛症狀。
二、升陽舉陷: 川芎能升舉陽氣,對於因氣血虧虛、陽氣不足導致的頭痛,也有輔助治療作用。金粟散中加入川芎,可以幫助提升頭部血液循環,改善陽氣不足,達到緩解頭痛的目的。
金粟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其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能有效改善氣血不足、經血不調等症狀,與金粟散整體補氣養血、止咳平喘的功效相輔相成。
- 滋陰潤燥: 金粟散中以燥熱之品爲主,如杏仁、川貝母等,容易造成津液虧損。而當歸能滋陰潤燥,平衡藥性,防止燥邪傷肺,並有助於緩解咳喘症狀,提升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金粟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古代主治「肺熱」之探討
- 此方以「粟米」為引,命名「金粟」,暗示其清肺胃之熱的導向。粟米(小米)性涼,和胃安神,古典醫籍如《本草綱目》載其「除煩熱、利小便」,間接助肺熱從下焦而解。
- 「肺熱」在古籍中常指虛熱或燥熱,證見乾咳、痰少黏滯、口乾等。方中芍藥(赤者)、當歸養血潤燥,白朮健脾生津,符合「培土生金」思路,通過調理脾胃以緩解肺系虛熱。
組成與配伍邏輯
- 核心藥對:
- 赤芍+川芎:赤芍清血分瘀熱,川芎行氣活血,二者合用可解肺絡鬱熱(古有「肺主氣,氣滯則熱鬱」之說)。
- 當歸+白朮:當歸補血潤燥,白朮健脾益氣,固護中焦以杜絕痰濕化熱之源,符合「見肺之病,知肺傳脾」的預防性用藥思維。
- 煎服法特色:
- 加入「大棗」調和營衛,粟米助藥力温和上達,全方強調「輕清疏瀉」,避免苦寒直折傷正,適於慢性肺熱或熱勢不劇者。
- 核心藥對:
治療原理推論
- 此方體現「血行則熱自散」的治法,透過養血活血(當歸、川芎)、柔肝斂陰(赤芍)來間接清肺熱,可能針對「木火刑金」(肝鬱化火犯肺)型肺熱,如情緒鬱結誘發之乾咳。
- 方中未用典型清肺藥(如黄芩、桑白皮),反以健脾養血為主,推測其適應證為「肺熱兼脾虛血弱」者,症見低熱、倦怠、咳嗽痰少而反覆難癒。
【結論】
金粟散為「寓清於補」之方,以調和肝脾、養血行血為本,輔以粟米引熱下行,適合虛實夾雜之肺熱證,體現宋代以後方劑「輕靈調和」的風格。
傳統服藥法
白朮 芍藥(赤者) 川芎 當歸各一兩
上為粗末。
每服2錢,水1盞,入粟米100粒,大棗1枚,同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金粟散不宜長期服用。
- 金粟散有活血作用,孕婦不宜服用。
- 金粟散有緩解疼痛的作用,如果服用後疼痛加重,應立即停藥。
相同名稱方劑
金粟散, 出處:《雞峰》卷二十五。 組成:白朮1兩,芍藥(赤者)1兩,川芎1兩,當歸1兩。 主治:肺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