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活血丹方劑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涼血、滋陰生津的功效。活血丹方劑常用於治療血熱妄行、瘀血阻滯等症,生地黃可以清熱涼血,降火解毒,配合其他藥材,更好地達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效果。
- 滋陰潤燥: 生地黃能滋陰潤燥,緩解因血熱引起的燥熱症狀。活血丹方劑中加入生地黃,可以平衡藥性,避免過於燥烈,使藥效更溫和,減少副作用。
活血丹方劑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三經,具有活血化瘀、補血調經、潤腸通便等功效。其活血化瘀之功,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有助於瘀血消散,而活血丹方劑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故以當歸活血化瘀,配合其他藥物共奏其效。
二、當歸亦有補血之效,能改善氣血不足,提高機體免疫力,對於一些因氣血不足而導致的病症,如面色蒼白、頭暈目眩、月經不調等,當歸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活血丹方劑中,當歸的補血作用,可與其他活血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活血丹方劑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血瘀,活血化瘀: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緩解血瘀的功效。其酸味入肝,能疏肝解鬱,使氣血流通,配合其他活血藥物,可更有效地改善血瘀情況,促進血液循環。
- 調和藥性,保護脾胃:活血丹方劑中多含有辛溫活血的藥物,容易刺激腸胃,引起燥熱或損傷脾胃。白芍味酸斂陰,能緩和藥性,保護脾胃,防止藥物對胃腸的過度刺激,使藥物更安全有效地發揮作用。
活血丹方劑中加入續斷,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補肝腎,強筋骨:續斷性味甘溫,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續筋接骨的功效。活血丹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而續斷則可補益肝腎,增強筋骨的抵抗力,輔助活血化瘀,促進傷口癒合。
- 祛風濕,止痛:續斷亦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活血丹中常加入一些祛風濕藥物,續斷的加入,可以加強祛風濕止痛效果,改善疼痛症狀,提升整體療效。
活血丹方劑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益氣,助藥力行血: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活血丹方劑常用於治療血瘀、經閉等症,而脾胃虛弱則會影響藥效的吸收和運行。白朮能補益脾氣,使氣血充盈,有助於活血化瘀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 調和藥性,避免寒涼傷脾:活血丹方劑中常含有寒涼的藥材,如丹參、赤芍等,長期服用可能造成脾胃虛寒。白朮性溫,能中和寒涼之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損害,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活血丹方劑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具有活血行氣、止痛消腫的功效。它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障礙,有助於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 疏散風寒:川芎還具有疏散風寒的功效。對於因風寒引起的頭痛、頭昏、肢體麻木等症狀,川芎可以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活血丹方劑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風寒感冒等症,川芎的加入有助於增強方劑的活血化瘀、疏散風寒功效,提高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活血丹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活血丹》主治「血脈不和,筋急,行步不利」,其核心病機為氣血瘀滯、經絡不通,致筋脈拘攣、肢體活動障礙。古代醫家認為此證多因跌撲損傷、風寒濕邪侵襲,或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血瘀阻絡、筋脈失養。方名「活血」即強調其通行血脈、散瘀止痛之效,適用於肢體疼痛、關節僵硬、步履艱難等症狀。
二、方劑組成與治療邏輯
(1)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 自然銅、乳香、沒藥、血竭:此四味為傷科要藥,擅長散瘀血、續筋骨,針對跌打損傷或久瘀之痛。
- 赤芍藥、白膠香:赤芍涼血散瘀,白膠香(楓香脂)活血解毒,合用可清解瘀熱,防止瘀久化熱。
- 青桑灰(醋制):桑柴灰本有散血消腫之效,醋製後增強其入血分、化瘀滯的作用。
(2)溫經散寒、祛風除濕
- 川烏、細辛:川烏大辛大熱,善逐寒濕、通痹止痛;細辛溫經散寒,二者配伍可解散經絡寒凝。
- 南星(薑製):薑汁制後減毒,化痰祛風,尤擅通絡止痛,針對痰瘀阻絡之筋急。
(3)補肝腎、強筋骨
- 牛膝、骨碎補、雄黑豆:牛膝引血下行,骨碎補補腎續傷,黑豆補腎活血,三者合用以壯筋骨、利關節。
- 大栗間(疑為續斷或杜仲):此藥名待考,然從方意推測,可能為補肝腎、強腰膝之品,助筋骨修復。
(4)理氣和血、調節緩急
- 白芍藥:與赤芍同用,一散一收,調和營血,緩解筋脈拘急。
- 木鱉子(麵炒):雖有小毒,但炒制後可散結消腫,助化瘀通絡。
(5)外用輔助
- 糯米粉醋糊丸、漆衣:醋能軟堅散結,增強藥力滲透;漆衣防腐,使藥丸久存不壞,符合古代保存需求。
三、治療原理綜論
本方以「破瘀通絡為主,溫補肝腎為輔」,針對「血瘀-寒濕-筋傷」三大病機:
- 破血行滯:自然銅、血竭等直接攻散瘀血,解決「血脈不和」;
- 溫通經脈:川烏、細辛驅寒開閉,改善「筋急」拘攣;
- 補益根基:牛膝、骨碎補等固本,助氣血濡養筋骨,緩解「行步不利」。
配伍特點:
- 攻補兼施,避免過破傷正。
- 內外兼顧,丸劑緩釋藥力,酒煎服用增強溫通之效。
此方體現古代傷科「血活則筋舒,絡通則痛止」的核心理念,適用於瘀血痹阻兼寒濕的慢性筋骨病症。
傳統服藥法
青桑灰1斤(好醋殺火),大栗間(焙)1兩6錢,骨碎補(制,焙)1兩6錢,南星(生薑汁浸一宿,焙)1兩6錢,赤芍藥(焙)1兩6錢,白芍藥(焙)1兩6錢,牛膝(洗,焙)1兩6錢,川烏(炮)1兩6錢,雄黑豆1兩6錢,自然銅(醋淬)8錢,木鱉子肉(切,和面炒赤)8錢,淨細辛1兩(焙),沒藥4錢(另研),乳香6錢(另研),白膠香3錢,血竭6錢(或番降節代)。
上為末,糯米粉醋煮糊丸,杵千下,眾手丸,緩則發裂;大丸重六錢(濕),中丸三錢(濕),候乾,以漆搽手上,將兩三丸挪漆為衣收用。以紗葛袋收掛淨處,經久不壞。
每服半丸,無灰酒磨化,漸煎3-5沸,溫服,不拘時候。
孕婦勿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如果有出血傾向,應慎用。
- 本方有通經的作用,如果有月經不調,應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活血丹, 出處:《解圍元薮》卷四。 組成:木香1兩,乳香1兩,麝香3錢,皂角3錢,大風子4兩。 主治:筋骨痛甚。
活血丹, 出處:《得效》卷十八。 組成:乾地黃(酒煮)2兩,當歸(煨)1兩,白芍藥1兩,續斷(鹽水炒)1兩,白朮(煨)1兩,川芎(醋炒)1兩。 主治:活血寬筋。主治:血脈不和,筋急,行步不利。
活血丹, 出處:《女科百問》卷上。 組成:川烏1兩,乳香1錢半(另研),草烏1兩,地龍1兩,天南星1兩,沒藥3錢半(另研),牛膝1兩,木瓜1兩。 主治:婦人脾血久冷,諸般風邪濕毒之氣,留滯經絡,流註腳手,筋脈拳攣,或發赤腫,行步艱辛,腰腿沉重,腳心弔痛,及上衝脅腹膨脹,胸膈痞悶,不思飲食,衝心悶亂,及一切痛風走註,渾身疼痛。
活血丹, 出處:《瘍醫大全》卷三十六。 組成:土鱉蟲(酒浸死,曬乾)4兩,五加皮4兩,劉寄奴花頭4兩,桃仁(去皮尖)4兩,山楂4兩,大黃(陳酒煮乾)8兩,延胡索(醋煮)3兩,蓬莪朮(醋炒)3兩,牡丹皮3兩,當歸(酒洗)3兩,牛膝(酒洗)3兩,紅花3兩,香附(童便浸,炒)3兩,三棱(醋炒)2兩,降香節2兩,淩霄花2兩,蘇木2兩,青皮2兩,枳實2兩,赤芍藥2兩,威靈仙2兩,檳榔2兩,川芎2兩,乳香(去油)1兩,沒藥(去油)1兩。 主治:跌打損傷。
活血丹, 出處:《永類鈐方》卷二十二引彭氏家傳方。 組成:青桑灰1斤(好醋殺火),大栗間(焙)1兩6錢,骨碎補(制,焙)1兩6錢,南星(生薑汁浸1宿,焙)1兩6錢,赤芍藥(焙)1兩6錢,白芍藥(焙)1兩6錢,牛膝(洗,焙)1兩6錢,川烏(炮)1兩6錢,雄黑豆1兩6錢,自然銅(醋淬)8錢,木鱉子肉(切,和面炒赤)8錢,淨細辛1兩(焙),沒藥4錢(另研),乳香6錢(另研),白膠香3錢,血竭6錢(或番降節代)。 主治:打撲傷損,折骨碎筋,瘀血腫痛煩悶;風痰癱瘓頑痹;婦人血風,産後敗血,浮腫,血氣痛,風勞發動,四肢痠痛。
活血丹, 出處:《理傷續斷方》。 組成:荊芥2兩半,楓香1兩(别研),檀香1兩(不見火),降真節1兩,草烏2兩(酒煮),山桂(去粗皮)半兩,當歸(酒浸1時)半兩,蒼朮(米汁浸,春 夏 秋 冬10日;炒乾)半兩,川羌活(去蘆)半兩,白及(面裹煨,曬乾)半兩,烏豆(以糯米炒黃爲度)半兩,地龍(去土)半兩,滴青1錢半(别研),射香半兩(别研),川芎半兩(熱湯洗3次),五靈脂1兩半(用燈心别研),乳香1兩(别研),沒藥1兩(别研),川烏(酒炮)半兩,骨碎補(去毛,炒)半兩,川牛膝(酒浸1時)半兩,細辛(去苗)半兩,花桑木(燒灰存性)半兩,白芷(不蛀者)半兩,赤芍藥(酒浸)半兩,川牽牛(石灰炒)半兩,南星(以石灰炒黃色爲度)半兩,自然銅(煅,酒淬,别研)半兩,大栗間半兩,木鱉20個(去油殼)。 主治:跌僕傷損,折骨斷筋,疼痛浮腫,腹有瘀血,灌註四肢,煩悶不安;癰疽發背,肌肉壞爛;諸般風疾,左癱右瘓,手足頑麻,婦人血氣風發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