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經丸

溫經丸

WEN JI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4.8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心經 22%
肺經 12%
腎經 11%
肝經 11%
三焦經 6%
大腸經 6%
脾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肝經
三焦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溫經丸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陽散寒:附子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補火、散寒止痛之效。溫經丸旨在溫經散寒,活血化瘀,而附子可溫暖陽氣,驅散寒邪,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寒凝血瘀之症。
  2. 扶陽固脫:附子能補益元陽,固護陽氣,防止陽氣虛脫。溫經丸常用於治療寒凝血瘀導致的痛經、月經不調等症,而附子可增強人體抵抗力,防止寒邪入侵,穩定病情。

總之,附子在溫經丸中的加入,可起到溫陽散寒、扶陽固脫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寒凝血瘀的症狀,增強藥效。

溫經丸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氣扶正,增強抗病能力: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之功效。溫經丸多用於治療寒凝血瘀導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等症,黃耆可以補益氣血,增強機體抵抗力,使患者能夠更好地抵抗疾病。

2. 協調藥性,增強溫經活血作用: 溫經丸中包含多種溫經活血藥物,如當歸、川芎等,黃耆可以起到協調藥性,增強溫經活血作用的作用。同時,黃耆還能減緩其他溫經藥可能帶來的燥熱之弊,使藥效更溫和。

溫經丸方劑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扶正固本,增強體質: 人參性溫,味甘,具有大補元氣、益氣養血之功效。溫經丸常用於治療血寒凝滯、經脈不通的病症,而人參可以補益氣血,增強人體抵抗力,從而更好地配合其他藥材,溫經散寒,促進血液循環。

二、協調藥性,減少副作用: 方劑中其他藥材如當歸、川芎等性偏寒,人參的溫性可以中和藥性,減少寒涼之氣對脾胃的損傷,避免藥物副作用。

溫經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通脈: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溫經活血、補血養血、調經止痛的功效。溫經丸主治寒凝血瘀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經期延遲等症狀,而當歸溫經通脈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環,緩解寒凝血瘀,達到溫經止痛的效果。
  2. 補血養血:當歸性溫,善於補血,能改善氣血不足所致的虛寒症狀。溫經丸中加入當歸,不僅可以溫經通脈,更能補血養血,達到溫經止痛、調經養血的雙重功效。

溫經丸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緩解寒凝血瘀: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止痛解痙之功效。溫經丸主要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白芍可緩解寒凝血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經血運行。
  2. 協調藥性:溫經丸中其他藥材多屬溫熱性質,如當歸、川芎等,白芍的加入可以起到協調藥性,防止溫熱之性過於亢進,避免燥熱傷陰。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溫經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遍身麻木」,乃因寒邪內侵、氣血凝滯所致。中醫認為,麻木多由氣血運行不暢、經脈失養而起,寒性收引,易使經絡閉阻,陽氣不達四末。溫經丸以「溫經散寒、養血止痛」為核心,針對寒凝血瘀、氣血虧虛之證,透過溫補陽氣、活血通絡以改善肢體麻木。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溫陽散寒」為主軸,兼顧「補氣活血」,其配伍可析為三層次:

  1. 溫補脾腎陽氣

    • 黨參、白朮、茯苓、炙黃耆:四藥合用,健脾益氣,助氣血生化之源。氣足則能推動血行,改善氣虛血滯。
    • 乾薑、川附子、肉桂:大辛大熱之品,溫腎助陽、散寒通脈。附子走而不守,溫通十二經;肉桂引火歸元,助陽氣布達;乾薑溫中散寒,三藥協力驅逐內外之寒。
  2. 行氣活血止痛

    • 黑鬱金、沈香:鬱金活血化瘀,兼解氣鬱;沈香降氣溫中,通絡止痛。兩藥調暢氣機,破滯除痺,助陽藥通行經絡。
    • 厚朴(薑炙):苦溫燥濕,下氣除滿,輔助化解寒濕阻滯。
  3. 散寒降逆暖肝

    • 吳茱萸(甘草水炙):溫肝散寒,降逆止嘔。肝經循行周身,寒邪侵肝易致氣機不暢,吳茱萸能調和肝氣,協同他藥祛散陰寒。

三、方劑作用機理
此方以「溫陽」為本、「通絡」為標,藉由補益脾肺之氣(党參、黃耆)、振奮腎陽(附子、肉桂)、溫通中焦(乾薑、厚朴)等多重路徑,使陽氣充盛而寒邪自散。輔以活血行氣之品(鬱金、沈香),化解氣血凝滯,促進經脈通暢。全方標本兼顧,共奏溫煦肢體、消除麻木之效。

四、適用證候推論
除遍身麻木外,此方對以下症狀可能具調理作用:

  • 手足冰冷,遇寒加重
  • 脘腹冷痛,喜溫喜按
  • 婦人經行腹痛,色暗夾血塊
  • 舌淡胖有齒痕,脈沉遲或緊

總結
溫經丸的設計體現「寒者熱之」「虛者補之」的治則,通過溫補與疏通並行,解決陽虛寒凝的病理基礎,適用於陰寒內盛、氣血不暢之麻木痺證。

傳統服藥法


黨參10兩,白朮(麩炒)10兩,茯苓6兩,黃耆(炙)4兩,乾薑4兩,川附子(炙)2兩,黑鬱金4兩,厚朴(薑炙)2兩,肉桂6兩,吳茱萸(甘草水炙)4兩,沈香2兩。
溫經散寒,養血止痛。
上藥共軋為細粉,和勻,煉蜜為丸。
每服1丸,溫開水送服。1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 本方有溫熱助陽的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月經不調陰道炎胰臟炎麻痺白帶嗜眠症(嗜睡症)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子宮頸炎月經稀少閉經腹瀉身體發低熱

相同名稱方劑


溫經丸, 出處:《簡明醫彀》卷三。 組成:附子1個(制,去皮臍),黃耆1兩,人參5錢,當歸5錢,白芍(酒炒)5錢。 主治:遍身麻木。

溫經丸, 出處:《外科精義》卷下引《養生必用方》。 組成:厚朴(薑制)1兩,官桂(去皮)1兩,白朮1兩,甘草(炙)1兩,乾薑(炮)1兩,木香1兩,附子2兩(炮與井水淬7次,去皮臍)。 主治:陷脈瘻。

溫經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一。 組成:牛膝(酒浸,切,焙)1兩半,大黃(銼,炒)、桃仁(去皮尖雙仁,炒,别研)1兩1分,川芎1兩,桂(去粗皮)1兩,當歸(切,焙)1兩,水蛭(熬)3分,細辛(去苗葉)3分。 主治:婦人月水不通,臍下撮痛。

溫經丸, 出處:《天津市固有成方統一配本》。 組成:黨參10兩,白朮(麸炒)10兩,茯苓6兩,黃耆(炙)4兩,乾薑4兩,川附子(炙)2兩,黑鬱金4兩,厚朴(薑炙)2兩,肉桂6兩,吳茱萸(甘草水炙)4兩,沉香2兩。 主治:溫經散寒,養血止痛。主治:婦女氣虛血寒,子宮虛冷,月經不調,血色暗淡,經期腹痛;及寒濕帶下。

溫經丸, 出處:《千金翼》卷八。 組成:乾薑3兩,吳茱萸3兩,附子(炮,去皮臍)3兩,大黃3兩,芍藥3兩,黃芩2兩,乾地黃2兩,當歸2兩,桂心2兩,白朮2兩,人參1兩,石葦1兩(去毛),蜀椒1合(去目及閉口者,汗),桃仁70枚(去皮尖雙仁,熬),薏苡仁1升。 主治:婦人胸脅滿,月水不利,時繞臍苦痛,手足煩熱,兩足痠。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