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參耆歸附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氣扶正:人參味甘性溫,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的功效。參耆歸附湯多用於治療氣虛血虧、脾胃不健等症狀,人參的補氣作用可改善患者體虛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為其他藥材發揮作用打下基礎。
- 調和藥性:參耆歸附湯中其他藥材如黃芪、當歸、桂枝等,多偏於溫補,人參的加入可以起到一定的滋陰作用,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藥物過於燥烈,更適合患者體質。
參耆歸附湯中包含黃耆,主要原因有二:
一、 補氣固表:黃耆味甘性溫,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效。參耆歸附湯常用於氣虛外感、表虛自汗、氣短乏力等症,黃耆可補益正氣,提升機體抵抗力,抵禦外邪侵襲。
二、 協同作用:黃耆與其他藥材如人參、當歸、附子等,相輔相成,發揮更佳的療效。黃耆補氣,人參益氣,當歸養血,附子溫陽,共同作用,達到溫補氣血、固表止汗的效果。
參耆歸附湯中加入附子,主要原因如下:
- 溫陽補氣: 附子性熱,具有溫陽補氣的功效,能溫補脾腎陽氣,提升人體正氣,對於體虛畏寒、陽氣不足者,有助於改善寒症。
- 回陽救逆: 附子具有回陽救逆的功效,能刺激心臟,改善心臟功能,對於心陽不足、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肢冷、脈微等寒證,有明顯療效。
參耆歸附湯中其他藥材如人參、黃耆補氣益氣,當歸活血補血,桂枝溫經通脈,與附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溫陽補氣、回陽救逆的功效,對於治療陽虛體寒、氣血不足的疾病有顯著療效。
參耆歸附湯中包含當歸,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當歸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參耆歸附湯以補氣為主,而當歸可兼顧補血,使氣血雙補,更好地改善氣虛血虛引起的諸多症狀。
- 引藥入血,協調各藥: 當歸能引藥入血,使其他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參耆歸附湯中,人參補氣,黃芪益氣固表,桂枝溫經通脈,附子溫陽助陽,當歸則能引導藥性入血,使藥效更加協調,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參耆歸附湯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出自古代醫籍,主治「氣虛陽亡」之急症,症見突然暈仆(類似中風但非風邪所致)、自汗淋漓(汗液失控外泄)、言語無力、神氣渙散。其病機核心在於元氣大虛,陽氣隨之脫亡,屬「氣脫陽衰」之危候。方中以大補元氣、回陽固脫為急務,使氣復陽回,則汗止神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人參(一兩)為君:
大補五臟元氣,尤擅固脫救急。《神農本草經》謂其「補五臟,安精神」,針對氣虛欲脫之神倦無語,能振奮元氣以攝汗固表。黃耆(二兩)為臣:
甘溫益氣,專走肌表,與人參協力補氣固表。李杲言其「益元氣而實皮毛」,故能速止自汗,挽回外泄之陽。附子(三錢)為佐:
辛熱回陽,迅挽垂絕之陽氣。《本草備要》稱其「通行十二經,無所不至」,佐參、耆使陽氣內守,氣陽相濟,則肢暖神甦。當歸(一兩)為使:
養血和營,配伍溫補藥中,助氣血互化。張元素云「當歸其用有三:一心經本藥,二和血,三治諸病夜甚」,此處取其「血為氣母」之義,使氣有所附。
全方配伍精義
四藥相合,呈「氣血雙補、陰陽並救」之勢:
- 氣陽同補:人參、黃耆補氣於內,附子溫陽於外,破除「氣虛導致陽脫」之惡性循環。
- 固脫攝汗:黃耆得附子助,外固表陽;人參得當歸助,內守營陰,標本兼治汗泄不止。
- 從本論治:雖見「類中風」之標象,然不治風而治氣,深合「治病求本」之旨。
推論延伸
此方或可廣用於「氣虛漸至陽脫」之慢性病變(如久病衰竭、大汗後虛脫),然古代明確指其擅治急症。現代若見休克前期、重度脫水屬氣陽兩脫者,或可參此思路化裁,然須依具體脈證辨識。
傳統服藥法
人參1兩,黃耆2兩,附子3錢,當歸1兩。
水煎服。一劑而自汗止,再劑而言語出,四劑而神氣復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溫補作用,陰虛火旺、實熱內盛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滋膩生痰。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參耆歸附湯, 出處:《辨證錄》卷二。 組成:人參1兩,黃耆2兩,附子3錢,當歸1兩。 主治:氣虛而陽亡,一時猝倒,狀似中風,自汗不止,懶於語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