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湯

消化湯

XIAO HUA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4%
肺經 24%
心經 21%
脾經 13%
肝經 8%
大腸經 8%
胃經
肺經
心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消化湯中加入金銀花,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散風熱的功效。

金銀花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之效。在消化方面,金銀花能有效抑制腸道炎症,緩解因熱毒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此外,金銀花還可抗菌消炎,對於因細菌感染引起的消化不良、胃腸炎等疾病也有一定的療效。因此,在消化湯中加入金銀花,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促進消化功能的恢復。

消化湯中加入天花粉,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清熱瀉火,消炎止痛: 天花粉性寒,味甘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利咽消腫的功效。對於因熱毒蘊結而導致的消化不良、腹痛、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天花粉能起到清熱瀉火、消炎止痛的作用,幫助緩解消化道炎症。
  2. 利濕通淋,消腫排膿: 天花粉亦能利濕通淋,消腫排膿。對於因濕熱內蘊導致的消化不良、腹脹、小便不利等症狀,天花粉能起到利濕通淋的作用,幫助排出體內濕熱,促進消化功能恢復。

消化湯中加入當歸,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補血養血:消化不良常伴隨氣血不足,導致脾胃虛弱。當歸具有補血活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脾胃功能,有助於消化吸收。
  2. 調和氣血:當歸性溫和,能調和氣血,緩解因氣血不暢而引起的腹痛、腹脹等消化道症狀。同時,當歸能促進腸胃蠕動,改善消化不良。

因此,在消化湯中加入當歸,可有效改善氣血不足、脾胃虛弱等問題,促進消化功能,達到調理消化系統的目的。

消化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和藥性,調和脾胃: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調和藥性的功效。它可以緩和方中其他藥物的峻猛之性,防止對脾胃造成刺激,有助於促進消化功能的恢復。
  2. 增強藥效,協同作用: 甘草與其他藥材配合,可以發揮協同作用,增強整體療效。例如,甘草與黃芪配合,可以增強補氣效果;與麥芽配合,可以增強消食化積作用。因此,甘草的加入可以提升消化湯的整體療效。

消化湯中加入通草,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

通草性寒、味甘淡,入肺、膀胱經。其利水滲濕的作用,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有助於改善水濕停滯所致的消化不良、脘腹脹滿等症狀。

此外,通草還具清熱解毒的功效,能緩解因濕熱蘊結所致的食慾不振、口苦口乾等症狀,並有助於消炎止痛,改善腸胃不適。

總而言之,通草在消化湯中起到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消化功能,緩解消化不良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消化湯」主治「乳房作痛生癰」,即現代所稱的乳癰(類似急性乳腺炎),其病機多屬熱毒壅滯、氣血瘀阻所致。乳房為肝胃二經所主,熱毒內蘊或乳汁瘀積,可致局部紅腫熱痛,甚則化膿成癰。此方以清熱解毒、活血散結為主,針對初期癰腫未潰者,旨在消散腫痛,防止化膿。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金銀花(2兩)

    • 為君藥,性甘寒,清熱解毒力強,為治癰瘍要藥,《本草綱目》載其「主治一切風濕氣,及諸腫毒、癰疽」。大劑量使用可迅速清解熱毒,抑制癰腫發展。
  2. 當歸(1兩)

    • 為臣藥,養血活血,既能助金銀花散瘀消腫,又可防清熱藥傷血。《本草正》言其「血滯能通,血虛能補」,針對乳癰氣血壅滯之病機,疏通經絡以止痛。
  3. 紫貝天癸(5錢)

    • 此藥名較為罕見,可能為地方用藥或別名。若考據為「紫背天葵」(或稱天葵子),則具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效;若為「紫花地丁」,亦同屬癰腫常用藥,助金銀花增強清熱力度。
  4. 天花粉(3錢)

    • 清熱生津、排膿散結,《神農本草經》謂其「主消渴,身熱煩滿,排膿消腫」。此處用於清熱的同時預防癰腫化膿,兼顧津液耗傷。
  5. 生甘草(3錢)

    • 既解毒(協同金銀花),又調和諸藥,《醫學入門》稱其「解一切毒,和諸藥,緩急止痛」,其甘緩特性可緩解乳房劇痛。
  6. 通草(1錢)

    • 通利經絡、下乳通滯,《本草備要》載其「利小便,通乳」。此處用量輕,主要引藥下行,疏通乳絡,促使熱毒從小便而解,兼防乳汁瘀積加重癰腫。

全方配伍邏輯

  • 清熱解毒為主(金銀花、紫貝天癸、天花粉)直接針對熱毒病根;
  • 活血散結為輔(當歸、紫貝天癸)改善局部氣血瘀滯;
  • 通利為佐使(通草導邪外出,甘草調和緩急)。
  • 整體藥性偏寒涼,符合「熱者寒之」治法,適合乳癰初起紅腫熱痛階段,通過解毒、活血、通絡三途徑達到「消」的效果。

現代應用推論
此方組成與乳腺炎初期(鬱乳期)相符,其清熱活血思路類似「仙方活命飲」簡化版,但更注重解毒而非潰膿。若熱毒極盛,可加連翹、蒲公英;若瘀阻明顯,可增赤芍、皂角刺以增強散結之力。通草之輕用,亦體現古代「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的用藥思維。

傳統服藥法


金銀花2兩,紫貝天癸5錢,天花粉3錢,當歸1兩,生甘草3錢,通草1錢。
水煎服。1劑即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血。

相關疾病


胰臟炎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

相同名稱方劑


消化湯, 出處:《洞天奧旨》卷七。 組成:金銀花2兩,紫貝天癸5錢,天花粉3錢,當歸1兩,生甘草3錢,通草1錢。 主治:乳房作痛生癰。

消化湯, 出處:《會約》卷十五。 組成:白朮1錢,藿香1錢,厚朴(薑汁炒)1錢,神曲(炒)1錢,白芍1錢,陳皮1錢,砂仁(炒)1錢,枳實(炒)1錢,木香3分。 主治:産後宿食痢疾,腹痛腹脹,惡聞食氣,或食後更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