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甘遂丸中包含甘遂,其原因主要有二:
- 利水消腫:甘遂性寒,味苦辛,入肺、腎經,具有峻下逐水、消腫散結的功效。對於水腫、腹水、臌脹等病症,甘遂能強力利水消腫,配合其他藥物,可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 通腑排毒:甘遂能瀉下通便,清除腸道積聚的毒素,對於便祕、腸胃積滯等病症,甘遂能起到通腑排毒的作用。
甘遂性峻,使用需謹慎,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甘遂丸中加入通草,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通利水道,引藥下行: 甘遂丸主治水腫,通草性味甘淡,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加入通草,可助甘遂利水消腫,並引導藥力下達膀胱,更好地發揮其利水作用。
- 配合甘遂,緩解毒性: 甘遂性峻猛,易傷正氣。通草性甘淡,可以緩解甘遂的毒性,保護患者的脾胃。同時,通草也能促進利尿,幫助排出甘遂的毒素,提高治療安全性。
因此,甘遂丸中加入通草,不僅增強了利水消腫功效,同時也兼顧了安全性,使藥效更為顯著。
甘遂丸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增強利水消腫效用: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散寒止痛、溫肺化飲、通竅止痛的功效。與甘遂等藥物配伍,能協同利水消腫,增強藥效。
- 溫腎散寒,避免寒邪留滯: 甘遂性寒,利水洩下力量較強,容易傷腎陽。細辛溫腎散寒,可緩解甘遂的寒性,防止寒邪留滯,避免藥物對腎陽的損傷。
因此,細辛的加入,既可增強甘遂丸的利水消腫功效,又可溫腎散寒,使藥物更加安全有效。
甘遂丸中含有附子,其原因主要為以下兩點:
- 寒邪內伏,陽氣虛衰: 甘遂丸主治水腫、腹水等症,多因寒邪內伏,陽氣虛衰,導致脾腎陽氣不足,水濕停滯所致。附子性熱,能溫陽散寒,助脾腎陽氣,驅除寒邪,利水消腫。
- 溫陽助藥力: 甘遂為峻下逐水之藥,性寒,易傷陽氣。附子溫陽,可緩解甘遂的寒性,並增強其利水消腫之效,避免損傷脾腎陽氣,使藥效更為平和有效。
因此,甘遂丸中加入附子,旨在溫陽散寒,助藥力,更好地驅除寒邪,利水消腫,達到治療目的。
主治功效
甘遂丸是中藥方劑的一種,主要成分包括甘遂、通草、細辛、附子。此方劑主治鼻齆,即鼻子流膿鼻涕,並伴有鼻塞,聞不到香味或臭味,也用於治療息肉。
甘遂性寒烈,具有峻下逐水之功,可攻逐水停,通利二便。然而,甘遂有毒,應慎用,不可久服,以免傷正氣。孕婦、哺乳婦女及兒童應避免服用甘遂。
通草味甘、性寒,歸肺、膀胱經,具有清熱利尿、利水滲濕、清肺潤燥的功效。其中,清熱利尿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其能促進腎臟血液循環,增加尿液排泄量,減少水分滯留,有助於治療水腫、浮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細辛具有辛溫散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的功效。具有散風寒、溫肺化痰,可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鼻炎、鼻竇炎、頭痛、身體痠痛等症狀;另外細辛散風除濕,主治風濕痹痛、肢體麻木、寒濕腹痛、嘔吐泄瀉;具有溫化寒痰停飲、下氣消痰、溫肺化飲之功,可治療外感風寒、水飲內停、喘咳、痰多清稀等症狀;細辛也可用於治療寒邪入絡之肌肉關節痛,如頭痛、鼻淵、牙痛、痹痛等。
附子辛、甘,大熱,有毒,入肺、腎經,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附子能溫暖身體,促進血循,增強心臟功能,加速新陳代謝,排毒。此外,附子能補腎陽、益火消陰,治療腎陽虛寒性陽萎宮冷、腰膝冷痛、夜尿頻多等症。另外,附子還能活絡止痛,治療寒邪內侵之胃腹疼痛、洩瀉,以及寒濕阻絡之痹痛。
總之,甘遂丸具有清熱利尿、通利二便、散風寒、止咳化痰、溫裡溫中、散寒止痛等功效,可治療鼻齆、息肉等症狀。但由於甘遂有毒,應慎用,不可久服,以免傷正氣。孕婦、哺乳婦女及兒童應避免服用甘遂。
傳統服藥法
甘遂1分(煨令微黃),赤芍藥半兩,黃芩半兩,真珠末1分,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巴豆霜半兩。
上為末,入杏仁、巴豆霜,同研令勻,煉蜜為丸,如麻子大。
2-3歲兒,每服2丸,空腹以溫水送下。以利為效,未利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甘遂有瀉下通便的作用,如果有大便溏泄的患者,不宜服用甘遂丸。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甘遂丸, 出處:《普濟方》卷五十六引《海上方》。 組成:甘遂、通草、細辛、附子各等分。 主治:鼻齆,及鼻塞不聞香臭,亦治息肉。
甘遂丸, 出處:《聖惠》卷五十四。 組成:甘遂半兩(煨令微黃),蒜瓣半兩(煨熟,研),黑豆半兩(炒熟)。 主治:卒身面浮腫,上氣喘息。
甘遂丸, 出處:《聖惠》卷九十二。 組成:甘遂1兩(煨令微黃),麝香1分(細研),川大黃1兩(銼,微炒),前胡2兩(去蘆頭),黃芩半兩,木香1兩。 主治:小兒陰腫壯熱。
甘遂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八。 組成:甘遂1分(煨令微黃),赤芍藥半兩,黃芩半兩,真珠末1分,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巴豆霜半兩。 主治:小兒腹內痞結,乳食不消,心腹刺痛。
甘遂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八。 組成:甘遂1分(煨令微黃),雄黃半兩(細研),石膏半兩(細研,水飛過),牡蠣半兩(燒爲粉),巴豆半兩(去皮心,絹囊盛,于淳酒中煮半日,取出焙乾),丹砂半兩(細研,水飛過),蕤仁2分(湯浸,去皮研入),麝香1分(細研)。 主治:小兒癥瘕,脅下堅硬如石,四肢黃瘦,不欲乳食。
甘遂丸, 出處:《聖惠》卷五十一。 組成:甘遂1分(煨微黃),芫花半兩(醋拌炒令乾),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大戟半兩(銼碎,微炒),川芒消1兩,貝母1兩(煨微黃)桂心1兩,烏喙1分(炮裂,去皮臍)。 主治:痰冷癖飲久不癒,腹脅脹滿,不下飲食、四肢浮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