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甘遂丸中包含甘遂,其原因主要有二:
- 利水消腫:甘遂性寒,味苦辛,入肺、腎經,具有峻下逐水、消腫散結的功效。對於水腫、腹水、臌脹等病症,甘遂能強力利水消腫,配合其他藥物,可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 通腑排毒:甘遂能瀉下通便,清除腸道積聚的毒素,對於便祕、腸胃積滯等病症,甘遂能起到通腑排毒的作用。
甘遂性峻,使用需謹慎,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甘遂丸中加入通草,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通利水道,引藥下行: 甘遂丸主治水腫,通草性味甘淡,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加入通草,可助甘遂利水消腫,並引導藥力下達膀胱,更好地發揮其利水作用。
- 配合甘遂,緩解毒性: 甘遂性峻猛,易傷正氣。通草性甘淡,可以緩解甘遂的毒性,保護患者的脾胃。同時,通草也能促進利尿,幫助排出甘遂的毒素,提高治療安全性。
因此,甘遂丸中加入通草,不僅增強了利水消腫功效,同時也兼顧了安全性,使藥效更為顯著。
甘遂丸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增強利水消腫效用: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散寒止痛、溫肺化飲、通竅止痛的功效。與甘遂等藥物配伍,能協同利水消腫,增強藥效。
- 溫腎散寒,避免寒邪留滯: 甘遂性寒,利水洩下力量較強,容易傷腎陽。細辛溫腎散寒,可緩解甘遂的寒性,防止寒邪留滯,避免藥物對腎陽的損傷。
因此,細辛的加入,既可增強甘遂丸的利水消腫功效,又可溫腎散寒,使藥物更加安全有效。
甘遂丸中含有附子,其原因主要為以下兩點:
- 寒邪內伏,陽氣虛衰: 甘遂丸主治水腫、腹水等症,多因寒邪內伏,陽氣虛衰,導致脾腎陽氣不足,水濕停滯所致。附子性熱,能溫陽散寒,助脾腎陽氣,驅除寒邪,利水消腫。
- 溫陽助藥力: 甘遂為峻下逐水之藥,性寒,易傷陽氣。附子溫陽,可緩解甘遂的寒性,並增強其利水消腫之效,避免損傷脾腎陽氣,使藥效更為平和有效。
因此,甘遂丸中加入附子,旨在溫陽散寒,助藥力,更好地驅除寒邪,利水消腫,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甘遂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甘遂丸主治**「鼻齆」(鼻塞不通)、「鼻塞不聞香臭」,以及**「鼻息肉」。此三類病證皆與鼻竅壅塞、氣血瘀滯、痰濕阻絡**相關:
- 鼻齆與鼻塞:古代認為鼻塞多因風寒、風熱襲肺,或痰濕上壅鼻竅,導致肺氣不宣、氣血瘀阻,竅絡閉塞。
- 鼻息肉:屬「鼻痔」範疇,多因肺胃痰濕積熱,上蒸鼻竅,氣血凝結而成息肉。
此方以瀉下逐水、破瘀通竅為主,透過「通利瀉下」之法,引導壅塞之痰濕熱邪從下而解,間接疏通鼻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甘遂(煨):
- 主攻逐水瀉濕,其性峻烈,能通利痰濕水飲之壅滯。煨製後毒性稍減,專攻「有形之實邪」。
- 針對鼻塞、息肉之痰濕病理基礎,從下焦瀉除病源。
赤芍藥:
- 活血散瘀,配合甘遂疏通鼻竅氣血瘀阻,改善局部血行。
- 與甘遂協同,一逐水、一化瘀,針對「水瘀互結」之病機。
黃芩:
- 清瀉肺胃之熱,鼻息肉多與肺胃積熱上攻相關,黃芩可清解上焦鬱火,防痰濕鬱久化熱。
真珠末:
- 鎮驚安神,古代亦用於斂瘡生肌,可能輔助緩解鼻黏膜腫脹或息肉表面潰損。
杏仁(炒):
- 宣肺降氣,既助肺氣宣發以通鼻竅,又能潤腸通便,輔助甘遂、巴豆從腸道瀉邪。
巴豆霜:
- 峻下冷積,與甘遂共為「攻逐」主力,破滯散結,針對鼻息肉之頑痰瘀血。
- 巴豆性熱,可制約甘遂、黃芩之寒,避免過傷脾胃。
方劑整體配伍思想
- 瀉下通竅:以甘遂、巴豆霜為核心,峻瀉痰濕瘀熱,從二便排出體外,間接減輕鼻竅壅塞。
- 活血清熱:赤芍化瘀、黃芩清熱,處理鼻塞局部之瘀熱互結。
- 肺腸同治:杏仁宣肺通腸,體現「肺與大腸相表裡」理論,通過通腑以宣肺氣、開鼻竅。
此方反映「上病下治」的思路,適用於體實證急之鼻塞、息肉,以攻逐邪實為主,非虛證所宜。
傳統服藥法
甘遂1分(煨令微黃),赤芍藥半兩,黃芩半兩,真珠末1分,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巴豆霜半兩。
上為末,入杏仁、巴豆霜,同研令勻,煉蜜為丸,如麻子大。
2-3歲兒,每服2丸,空腹以溫水送下。以利為效,未利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甘遂有瀉下通便的作用,如果有大便溏泄的患者,不宜服用甘遂丸。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甘遂丸, 出處:《普濟方》卷五十六引《海上方》。 組成:甘遂、通草、細辛、附子各等分。 主治:鼻齆,及鼻塞不聞香臭,亦治息肉。
甘遂丸, 出處:《聖惠》卷五十四。 組成:甘遂半兩(煨令微黃),蒜瓣半兩(煨熟,研),黑豆半兩(炒熟)。 主治:卒身面浮腫,上氣喘息。
甘遂丸, 出處:《聖惠》卷九十二。 組成:甘遂1兩(煨令微黃),麝香1分(細研),川大黃1兩(銼,微炒),前胡2兩(去蘆頭),黃芩半兩,木香1兩。 主治:小兒陰腫壯熱。
甘遂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八。 組成:甘遂1分(煨令微黃),赤芍藥半兩,黃芩半兩,真珠末1分,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巴豆霜半兩。 主治:小兒腹內痞結,乳食不消,心腹刺痛。
甘遂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八。 組成:甘遂1分(煨令微黃),雄黃半兩(細研),石膏半兩(細研,水飛過),牡蠣半兩(燒爲粉),巴豆半兩(去皮心,絹囊盛,于淳酒中煮半日,取出焙乾),丹砂半兩(細研,水飛過),蕤仁2分(湯浸,去皮研入),麝香1分(細研)。 主治:小兒癥瘕,脅下堅硬如石,四肢黃瘦,不欲乳食。
甘遂丸, 出處:《聖惠》卷五十一。 組成:甘遂1分(煨微黃),芫花半兩(醋拌炒令乾),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大戟半兩(銼碎,微炒),川芒消1兩,貝母1兩(煨微黃)桂心1兩,烏喙1分(炮裂,去皮臍)。 主治:痰冷癖飲久不癒,腹脅脹滿,不下飲食、四肢浮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