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竹葉散

薏苡竹葉散

YI YI ZHU YE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寒 (0.79)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3%
胃經 19%
腎經 12%
脾經 12%
心經 12%
小腸經 7%
膀胱經 4%
心包經 3%
膽經 3%
肺經
胃經
腎經
脾經
心經
小腸經
膀胱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薏苡竹葉散中包含薏苡仁,主要原因有二:

一、利水滲濕: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入脾、肺、腎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竹葉則清熱除煩,並能利尿排濕。二者合用,可加強利水滲濕的作用,對於濕熱蘊結、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二、健脾和胃:薏苡仁還能健脾和胃,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增進食慾。竹葉則清熱解毒,有助於消除脾胃濕熱。二者相輔相成,可起到健脾和胃、改善消化功能的作用。

薏苡竹葉散中加入淡竹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除濕:淡竹葉性寒,味甘,入心、肺、胃經,具有清熱除煩、利尿滲濕的功效。與薏苡仁等藥材配合,能增強清熱利濕的效果,對於濕熱所致的口渴、小便不利、煩躁不安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二、利尿通淋:淡竹葉有利尿通淋的作用,能幫助身體排出多餘的水分,對於濕熱所致的尿路感染、小便澀痛等症狀有緩解作用。與薏苡仁的利水消腫功效相輔相成,能更有效地改善水腫、尿路不暢等問題。

薏苡竹葉散中加入滑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利濕:滑石性寒,能清熱利濕,與方中薏苡仁、竹葉等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解暑、利濕止瀉的作用。
  2. 滑利下行:滑石質地光滑,具有滑利下行之效,能促進濕熱的排出,並緩解因濕熱內蘊而引起的腹脹、小便不利等症狀。

總而言之,滑石的加入,不僅加強了方劑的清熱利濕功效,更促進了濕熱的排出,有助於改善相關的症狀。

薏苡竹葉散中加入白荳蔻,主要是因為其芳香化濕,理氣止痛的功效。

白荳蔻味辛性溫,具有行氣解鬱、溫中止嘔、化濕消痞的功效,能有效緩解濕濁內阻引起的胸悶氣短、脘腹脹痛、嘔吐等症狀。此外,其辛溫之性還能溫暖脾胃,促進消化,有助於改善因脾胃虛弱所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問題。

薏苡竹葉散中加入白荳蔻,不僅能增強化濕利水之效,更能促進氣機運化,達到健脾理氣、消腫止痛的效果。

薏苡竹葉散中加入連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連翹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效。可與薏苡仁、竹葉等清熱利濕藥材協同作用,加強清熱解毒之效,適用於濕熱蘊結、毒熱內盛之症。
  2. 疏散風熱:連翹亦具疏散風熱之效。若患者兼有風熱之邪,如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則連翹可與竹葉、淡竹葉等清熱利濕藥材相配合,起到疏散風熱、清熱利濕的作用。

薏苡竹葉散中加入茯苓,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利水滲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薏苡仁性涼味甘,入脾、胃經,擅長利水滲濕、健脾止瀉。兩者結合,能加強利水滲濕之力,有助於清除體內濕氣,改善水腫等症狀。

二、健脾和胃: 茯苓能健脾和胃,改善脾胃運化功能。薏苡仁則能健脾利濕,促進消化。兩者配合,能增強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

薏苡竹葉散中加入通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 通草性味甘淡微寒,具有利水通淋、清熱解毒的功效。方劑中薏苡仁和竹葉也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通草的加入可加強利水效果,促進體內濕熱的排出,對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2. 疏通經絡: 通草還具有疏通經絡的作用,可以改善水液代謝,促進血液循環,對於因濕熱阻滯經絡導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也有緩解作用。

綜上所述,通草的加入可以加強薏苡竹葉散的利水消腫和疏通經絡的效果,使療效更為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薏苡竹葉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濕郁經脈」所致病症,其臨床表現包括:

  1. 身熱身痛:濕邪鬱滯經絡,阻遏氣機,陽氣不得宣通,鬱而化熱,故見發熱;濕性黏滯,阻滯氣血運行,不通則痛。
  2. 汗多自利:濕邪內蘊,脾陽失運,水濕下趨則自利;濕熱熏蒸,迫津外泄,故汗多。
  3. 胸腹白疹:濕熱鬱於肌表,不得透發,發為白疹(類似濕疹或汗疹)。
  4. 內外合邪:指外感濕邪與內生濕濁相結合,纏繞難解。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本方以「清熱利濕、宣透鬱邪」為核心,分解如下:

  1. 薏苡仁(薏苡)

    • 用量最重(5錢),為君藥。
    • 性涼味甘淡,利濕清熱兼健脾,通利經脈濕痹,《神農本草經》載其「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
  2. 滑石、茯苓、通草

    • 滑石(5錢):清熱滲濕,從小便分消濕熱。
    • 茯苓塊(5錢):健脾利水,助薏苡仁滲濕。
    • 通草(1.5錢):輕清引濕下行,通利三焦水道。
    • 三者協同,增強利尿祛濕之力,使濕邪從下而解。
  3. 竹葉、連翹

    • 竹葉(3錢):清心除煩,透表散鬱熱,導濕熱從上焦外達。
    • 連翹(3錢):清熱解毒,散結透疹,助竹葉宣透肌表鬱熱。
    • 二者合用,透發濕熱外邪,解決「白疹」及身熱。
  4. 白蔻仁(1.5錢):

    • 辛溫芳香,醒脾化濕,行氣寬中。
    • 針對濕阻中焦之胸悶、自利,調暢氣機以助濕化。

整體邏輯與配伍特點

  • 表裡分消:竹葉、連翹從表透邪,滑石、通草從裡利濕,內外合治。
  • 氣化濕除:白蔻仁芳香行氣,助水濕運化,避免涼藥冰伏濕邪。
  • 標本兼顧:薏苡仁、茯苓健脾以杜絕濕邪滋生,符合「治濕先健脾」原則。

適用病機推論
此方針對「濕熱夾表」證,濕重於熱,且濕邪彌散三焦(上見汗疹、中見胸悶、下見自利)。透過輕宣透表、淡滲利濕、健脾行氣三法並用,使濕去熱孤,經脈通暢而諸症自解。其組方體現吳鞠通「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思路,平衡清熱與化濕、宣透與滲下的力道。

傳統服藥法


薏苡5錢,竹葉3錢,飛滑石5錢,白蔻仁1錢5分,連翹3錢,茯苓塊5錢,白通草1錢5分。
上為細末。
每服5錢,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利濕、解表透疹的功效,適合濕鬱經脈,身熱身痛,汗多自利,胸腹白疹,內外合邪的患者使用。孕婦及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汗疹麻疹腹瀉全身酸痛

相同名稱方劑


薏苡竹葉散, 出處:《溫病條辨》卷二。 組成:薏苡5錢,竹葉3錢,飛滑石5錢,白蔻仁1錢5分,連翹3錢,茯苓塊5錢,白通草1錢5分。 主治:濕鬱經脈,身熱身痛,汗多自利,胸腹白疹,內外合邪。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