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仁湯

SAN RE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溫病條辨

其他名稱:三仁,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4%
胃經 21%
脾經 16%
心經 8%
膀胱經 8%
大腸經 8%
腎經 5%
小腸經 2%
心包經 2%
肺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腎經
小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3-05-07

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脈象弦脈,濡脈,細脈

舌象舌苔白膩

疼痛頭痛,小便疼痛,全身酸痛

症狀食慾不振,胸悶脹,胃腸脹氣,大便溏(稀薄),食後疲倦想睡,經常疲勞想睡,頭重,手腳容易出汗,口乾口渴,小便顏色偏黃,面色發黃,噁心反胃,嘔吐,皮膚顏色發黃,怕冷

現代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腸炎,胃及十二指腸炎,腎盂腎炎,汗皰疹,腎炎,慢性肝炎,單純性疱疹,手汗症,黃熱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原發性高血壓

方劑介紹


三仁湯

三仁湯的主要功效是「宣暢氣機,清利濕熱」。主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證」,夏季濕溫初起,邪在氣分,濕熱互結,留戀三焦。

主要症狀是:頭痛如裹、惡寒、身重疼痛、肢体疲倦、午後身熱、口乾不渴、或渴不欲飲,胸悶不暢、痞悶脹滿或脹或痛、食慾不佳、噁心嘔吐、大便溏瀉、小便短赤、面色淡黃,舌苔白膩,脈弦細而濡等,濕重於熱者。

三仁湯是治療濕溫初起,邪在氣分,濕重於熱、衛氣同病的常用方劑。主要原因是暑熱季節外感「濕熱」之邪,或是體內濕熱,再度感到外邪,內外合為一體形成濕溫。

肺主氣屬「衛氣」,衛氣受到濕邪阻礙,所以出現「怕冷」,濕熱導致體內清陽之氣無法上升,所以頭痛如裹。《外感溫熱論》提到「濕與溫合,蒸鬱而蒙蔽於上,清竅為之壅塞,濁邪害清也。」

熱與濕氣相結合,濕熱交蒸,濕為陰邪,其性粘滯,阻滯三焦。濕為陰邪,旺於申酉時,邪正交爭,所以下午以後更容易發熱。

濕性重著,客於肌表,所以「身重四肢倦怠」。濕濁中焦,體內津液無法往上,所以出現口乾,有些人反而不欲飲水。

《溫熱經緯》提到:「太陰內傷,濕飲停聚,客邪再至,內外相引,故病濕熱」。濕氣阻礙體內氣機,濕熱蘊於脾胃,中焦運化失常,所以出現胸悶、胃悶腹脹、食慾不佳、噁心嘔吐、大便溏瀉。濕熱內蘊所以小便短赤。舌苔白膩,脈弦細而濡,都是體內濕熱之象。

本方以「三仁」(杏仁、白蔻仁、薏苡仁)為主藥,所以才會被命名為「三仁湯」。

其中杏仁苦溫宣暢上焦肺氣,氣化則濕亦化。「杏仁疏利開通,破壅降逆,善於開痹而止喘,消腫而潤燥,調理氣分之鬱」

白蔻仁辛溫,芳香化濕,行氣寬中,通暢脾胃,運化水濕之機,此即暢中。薏苡仁甘淡寒,利濕清熱而健脾,疏導下焦,使濕熱從小便而去,此即滲下。運用三仁去除上中下的困滯之濕氣,疏通理氣化濕。

濕氣會導致「下焦水道不利」,所以治療濕熱還要「利小便」,配上「滑石」、「通草」、「竹葉」甘寒淡滲,利濕清熱,疏導下焦,使濕有出路。

其中滑石兼能解暑,竹葉輕靈透發,既可利濕,又能清透濕邪所化之熱,使熱透於外,濕滲於下。

半夏燥濕和胃,止嘔除痞,對噁心嘔吐更為適宜。厚朴行氣化濕,可以改善因為濕困中焦所導致的食慾不佳、噁心嘔吐。

原方用「甘瀾水」煎,取其甘淡質輕靈動,有利於滲濕。徐大椿提到:「治濕不用燥熱之品,皆以芳香淡滲之藥,疏肺氣而和膀胱,此為良法」。

加減法:濕溫初起,衛分症未罷,有惡寒現象者,可加藿香、香薷、佩蘭以解表化濕。若濕重於熱,症見嘔惡,脘痞較重,舌苔厚膩,可加蒼朮、石菖蒲、草果以芳化燥濕。若熱重於濕,症見身熱口渴,滿悶,心煩嘔噁,或汗出不解,繼而復熱,邪熱尚不深重者,可加連翹、黃芩、黃連以清熱祛濕。

若熱盛濕阻,症見高熱,汗多,身董,而赤,口渴,心煩,可去半夏、厚朴,加牛石膏,知母、蒼朮以瀉火兼除濕。若熱盛傷津,症見口渴,唇焦,苔黃而乾,舌邊尖紅,可去厚朴,半夏,加天花粉、麥冬以生津止渴。

現代常用於治療淺表性胃炎,胃竇炎、腸傷寒、急、慢性結腸炎、黃疸型肝炎、腸傷寒、急性腎炎、腎盂腎炎、布氏桿菌病、關節炎等見有濕熱證候者。

傳統服藥法


甘瀾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日3次)

方劑組成解釋


方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氣,氣行則濕化;白蔻仁芳香化濕,行氣寬中,暢中焦之脾氣;薏苡仁甘淡性寒,滲濕利水而健脾,使濕熱從下焦而去。 三仁合用,三焦分消,是為君藥。滑石、通草、竹葉甘寒淡滲,加強君藥利濕清熱之功,是為臣藥。 半夏、厚朴行氣化濕,散結除滿,是為佐藥。綜觀全方,體現了宣上、暢中、滲下,三焦分消的配伍特點,氣暢濕行,暑解熱清,三焦通暢,諸症自除。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舌苔黃膩,熱重於濕者則不宜使用。 凡治濕病,禁發其汗,而陽鬱者不微汗之,轉致傷人,醫之過也。濕家不可發汗,以身本多汗,易致亡陽,故濕濕之證,誤發其汗,名曰重喝。 吳瑭於《溫病條辨》中明示「三戒」:一者,不可見其頭痛惡寒,以為傷寒而汗之,汗傷心陽,則神昏耳聾,甚則目瞑不欲言;二者,不可見其中滿不飢,以為停滯而下之,下傷脾胃,濕邪乘勢下注,則為洞泄三者,不可見其午後身熱,以為陰虛而用柔藥潤之,濕為膠滯陰邪,再加柔潤陰藥,兩陰相合,則有錮結不解之勢。故治療之法,惟宜宣暢氣機、清熱利濕。

三仁湯的經絡型態


從大量現代人經絡數據中發現,北半球多數人在進入夏季5月之後,脾經的能量迅速下降,與之連動的膀胱經能量也迅速下降。這很有可能就是外在濕氣影響體內的最明顯數據,導致上中下焦氣機阻礙。

進入夏季之後體內脾經與膀胱經虛證
進入夏季之後體內脾經與膀胱經虛證

 

 

相關證候


相同名稱方劑


三仁湯, 出處:《醫學摘粹》。 組成:杏仁3錢,白蔻仁2錢,生薏仁3錢,滑石3錢,竹葉1錢,桑葉3錢,白通草2錢,半夏2錢。 主治:濕溫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或渴,午後身熱,脈浮虛者。

三仁湯, 出處:《溫病條辨》卷一。 組成:杏仁5錢,飛滑石6錢,白通草2錢,白蔻仁2錢,竹葉2錢,厚朴2錢,生薏仁6錢,半夏5錢。 主治:宣化暢中,清熱利濕。芳香化濁,通陽利濕。主治:濕溫初起,邪在氣分,濕熱互結,留戀三焦,及暑濕初起,頭痛惡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後身熱,口不渴或渴不欲飲之濕重於熱者。現用於急性黃疸型肝炎,急性腎炎、腎盂腎炎,及傷寒、副傷寒之屬於濕熱爲患者。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後身熱,狀若陰虛,病難速已,名曰濕溫。濕溫邪在中焦,亦照顧上下兩焦。濕溫初起,濕熱互結,而濕重於熱者。濕溫初起,邪留氣分,未曾化燥,濕勝熱微,及暑溫挾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