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鬱通絡飲
KAI YU TONG LUO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濕溫時疫治療法》卷下引《醫贅》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56)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開鬱通絡飲」方劑中包含「鬱金」,主要原因如下:
- 疏肝解鬱:鬱金味苦辛,性微寒,入肝經,具有行氣解鬱、活血止痛之效。其能疏解肝氣鬱結,使氣血流通,改善情緒低落、胸悶氣短等症狀。
- 活血化瘀:鬱金亦能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對於因氣血瘀滯導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有顯著效果。其與方中其他活血藥材配合,有助於通暢經絡,促進氣血運行。
「開鬱通絡飲」方中加入延胡索,主要基於其兩大功效:
- 行氣解鬱:延胡索味辛、苦,性溫,入肝、心經,具行氣活血、解鬱止痛之效。對於氣鬱血瘀導致的胸悶、脅痛、心悸、失眠等症狀,能起到疏通氣血、舒肝解鬱的作用。
- 活血化瘀:延胡索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對於瘀血阻滯導致的疼痛、麻木、腫脹等症狀,能起到消腫止痛的作用。
因此,延胡索的加入,可有效改善氣鬱血瘀,達到通絡活血、舒肝解鬱之效,與「開鬱通絡飲」的整體功效相契合。
開鬱通絡飲中加入遠志,主要基於其解鬱和通絡的功效。
遠志味甘苦,性溫,歸心、脾、肺經。其行氣解鬱,可疏解心胸鬱結,調暢氣機,改善情緒低落、心悸失眠等症狀;同時通絡止痛,可改善血瘀阻絡引起的疼痛,有助於解除經絡阻滯,促進氣血運行。
因此,遠志在開鬱通絡飲中,可以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疏肝解鬱、活血通絡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開鬱通絡飲中加入木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木瓜性平味甘,歸肝、脾經,具有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肝氣鬱結、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胸悶、脅痛、乳房脹痛等症狀,木瓜能起到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
- 健脾開胃,消食化積: 木瓜亦能健脾開胃、消食化積。肝鬱脾虛,容易導致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問題,木瓜可以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因此,開鬱通絡飲中加入木瓜,不僅能疏肝理氣,緩解肝鬱症狀,更能健脾開胃,促進脾胃功能,達到整體調理的效果。
「開鬱通絡飲」方劑中使用通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通利水道,利水消腫:通草性味甘淡,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鬱證常伴隨氣機阻滯,水濕停滯,導致水腫、痰濕等症狀。通草能利水道,排出體內積聚的水分,有助於化解痰濕,改善水腫,舒暢氣機。
- 通絡行氣,疏散鬱結:通草除了利水消腫,還具有通絡行氣的作用。鬱證多因情志不暢,氣機鬱結,導致經絡不通,氣血運行不暢。通草能通利經絡,疏散鬱結,使氣血運行通暢,有助於改善鬱證的症狀。
綜上所述,通草在「開鬱通絡飲」中起到利水消腫、通絡行氣的作用,有助於改善鬱證所致的氣機阻滯、水濕停滯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開鬱通絡飲」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濕溫化腫脹」,針對濕邪滯留經絡,導致腹部脹滿堅硬(按之則堅)、腹脹不見緩解,且服用一般消導藥無效者。其病機核心為「濕滯在絡」,屬於久病入絡的證型,特點為病邪深伏、氣血瘀滯,需以疏鬱通絡、化濕行氣為治法。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解鬱行氣
- 香圓皮(理氣寬中)、廣鬱金(行氣解鬱)、延胡索(活血行氣):疏肝解鬱,暢通氣機,改善腹脹。
- 佛手片(疏肝理氣)、遠志肉(開鬱化痰):輔助化解氣滯與痰濕鬱結。
活血通絡
- 真新絳(活血通絡)、蜣螂蟲(破瘀散結):針對久病入絡的瘀血,疏通經絡瘀阻。
- 絲瓜絡(煎湯代水,通絡化痰)、路路通(通行十二經):加強絡脈通利,導濕外出。
化濕利水
- 生苡仁(煎湯代水,健脾滲濕)、陳木瓜(化濕和胃)、通草(利尿通淋):共同分消濕邪,從小便而解。
引藥入絡
- 絲瓜絡、路路通為煎湯基底,引導藥力深入絡脈;新絳、蜣螂蟲直達病所,破除深伏之濕瘀。
三、方劑特點與推論
此方結合「行氣解鬱」與「通絡化瘀」兩大法,針對濕溫病晚期(濕滯絡脈)的特殊病機:
- 氣滯(鬱金、香圓皮)與血瘀(延胡、新絳)並治,符合「久病必瘀」理論。
- 輕宣通絡(絲瓜絡、通草)與蟲類搜剔(蜣螂蟲)並用,體現「絡病當通」的治療原則。
- 重用「煎湯代水」法(苡仁、路路通),既健脾祛濕,又避免燥烈傷陰,適合濕溫病纏綿之性。
此方展現了內科調氣與外科通絡的結合,適用於複雜的濕瘀互結證候。
傳統服藥法
香圓皮錢半,廣鬱金3錢,延胡(炒)錢半,遠志肉8分,真新絳錢半,陳木瓜錢半,蜣螂蟲2錢,絲通草1錢,佛手片5分。
先用絲瓜絡1枚、路路通10個、生苡仁8錢,煎湯代水。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開鬱通絡飲, 出處:《濕溫時疫治療法》卷下引《醫贅》。 組成:香圓皮錢半,廣鬱金3錢,延胡(炒)錢半,遠志肉8分,真新絳錢半,陳木瓜錢半,蜣螂蟲2錢,絲通草1錢,佛手片5分。 主治:濕溫化腫脹,濕滯在絡,按之則堅,腹脹不減,服消導藥不效,久病入絡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