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透膿湯中含有穿山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穿山甲的藥性: 穿山甲性微寒、味甘鹹,入肝、胃經。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散結、 透膿 等功效。其通透性能促進膿液排出,有助於瘡瘍的化膿排膿,達到治癒效果。
- 透膿湯的組成及功效: 透膿湯主治癰疽、疔瘡、乳癰等疾病,這些疾病多因熱毒壅結所致,常伴有腫脹疼痛、膿液積聚等症狀。穿山甲能解毒透膿,與其他藥物配合,可有效消腫止痛、引導膿液排出,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目的。
透膿湯中加入皁刺,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腫排膿: 皁刺性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的功效。其能促進膿液排出,加速創傷癒合,對於膿腫、瘡瘍等疾病的治療效果顯著。
- 活血化瘀: 皁刺同時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能夠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炎症反應,利於傷口癒合。
因此,透膿湯中加入皁刺,可有效促進膿液排出,消腫止痛,加速傷口癒合,達到治療目的。
透膿湯中加入當歸,看似矛盾,實則暗藏玄機。
其一,當歸活血化瘀,能促進血液循環,將膿液帶至體表,加速排膿。透膿湯主治癰疽腫毒,膿液蓄積,當歸有助於將膿液排出,促進傷口癒合。
其二,當歸補血養血,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抵抗感染。癰疽腫毒多因外邪入侵,正氣不足而致,當歸補血,能提升人體抗病能力,加速康復。
因此,透膿湯中加入當歸,不僅能促進排膿,更能提升機體抵抗力,相輔相成,達到治療效果。
透膿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扶正祛邪:透膿湯以透膿排毒為主,但同時也要考慮患者正氣虛弱的問題。黃耆味甘性溫,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功效,可補益正氣,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抵抗毒邪,促進傷口癒合。
- 補氣託毒:黃耆能補氣升陽,託毒外出,有利於膿液順利排出,防止毒邪內陷。同時,黃耆還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傷口組織修復,加速病竈癒合。
因此,透膿湯中加入黃耆,不僅能有效排毒,更能扶正祛邪,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透膿湯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引導膿液外排: 川芎性溫,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膿腫形成,因氣血瘀滯、經絡不通,導致膿液難以排出。川芎能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幫助膿液順利排出。
- 緩解疼痛,改善局部循環: 川芎能溫通經絡,緩解膿腫周圍的疼痛。同時,其活血化瘀的功效,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膿腫消退。
因此,透膿湯中加入川芎,有利於活血化瘀、引導膿液外排,同時緩解疼痛,促進局部循環,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透膿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行氣解鬱,消腫止痛: 陳皮味辛、苦,性溫,具有行氣解鬱、消腫止痛的功效。透膿湯用於治療癰疽疔毒,常伴有局部腫脹、疼痛、鬱結不通等症狀。陳皮能夠疏通經絡,使氣血流通,從而減輕疼痛,促進腫脹消退。
2. 燥濕化痰,助排膿: 陳皮還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可以幫助排除膿液。癰疽疔毒多因溼熱蘊結所致,陳皮加入方劑中,可以起到燥溼化痰的作用,使膿液更容易排出,從而促進瘡瘍的癒合。
透膿湯方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消腫止痛,促進排膿:乳香性溫,入血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促進膿液排出,加速傷口癒合。
- 引導藥力,通達病所:乳香氣味芳香,能引導藥力深入病竈,與其他藥物配合,發揮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治療癰疽瘡瘍等症。
因此,乳香在透膿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有助於排膿消腫,還能促進藥力通達病所,達到更好的療效。
透膿湯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化痰: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化痰、潤肺止咳之效。透膿湯旨在清熱解毒,化解膿腫,川貝母可輔助清熱解毒,並化解膿液中可能存在的痰濁,促進膿液排出。
- 利咽止痛:川貝母亦有利咽止痛之效。透膿湯常用於治療癰疽、瘡瘍等疾病,這些疾病常伴有咽喉腫痛,川貝母可緩解咽喉腫痛,促進病情恢復。
透膿湯中包含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引藥上行,宣通鼻竅: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通竅止痛、解毒消腫之效。其辛散之性可引藥上行,宣通鼻竅,幫助藥物到達病竈部位,促進膿液排出。
- 祛風解表,清熱解毒: 白芷亦具祛風解表之功效,可治療外感風寒所致的鼻塞、流涕等症狀。同時,其清熱解毒之性,可輔助其他藥物,消散熱毒,改善膿腫的炎症反應。
總之,白芷在透膿湯中起著引藥上行、宣通鼻竅、祛風解表、清熱解毒的作用,有助於促進膿液排出,改善鼻腔炎症。
透膿湯是中醫治療膿腫、癰疽的一種經典方劑,其中甘草的使用有其深遠的意涵。甘草味甘性平,能和中益氣,調和諸藥,在方中扮演著協調的角色。它能緩急止痛,對於病患因膿腫而產生的疼痛有舒緩效果。此外,甘草具有清熱解毒之功,能輔助方中其他藥物,如黃耆、當歸等,共同促進膿瘍的成熟與排膿,加速病灶的康復過程。在透膿湯中,甘草還能調和藥性,防止方中某些藥物過於峻烈,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負擔。總體而言,甘草在透膿湯中的應用,不僅體現了中醫「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也凸顯了甘草作為「國老」,在方劑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既增強療效,又保障了用藥安全。
主治功效
透膿湯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
- 穿山甲:活血散結,通絡止痛,消腫排膿
- 皁刺:清熱解毒,消腫排膿,托毒外出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黃耆:益氣固表,扶正祛邪,托毒生肌
- 川芎:活血行氣,止痛調經
- 陳皮:理氣健脾,化痰止咳
- 乳香:活血止痛,消腫生肌
- 川貝母:清熱潤肺,化痰止咳
- 白芷:散風除溼,通竅止痛,消腫排膿
- 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
主治:
瘡成膿而未破。
治療原理:
透膿湯主要針對癰疽瘡瘍已成膿但尚未潰破,或膿成難潰的情況。其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托毒外出,透膿排膿:
- 皁刺 為君藥,具有強大的透膿排膿之力,能引導膿毒外出。
- 穿山甲 善於走竄,活血通絡,消腫排膿,與皁刺相須為用,加強透膿之力。
- 黃耆 益氣固表,扶助正氣,托毒外出,使膿毒不至於內陷。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 當歸、川芎 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腫塊消散。
- 乳香 活血止痛,消腫生肌,有助於緩解疼痛,促進膿腫消散。
- 白芷 散風除溼,通竅止痛,消腫排膿,可緩解局部腫痛。
理氣健脾,調和營衛:
- 陳皮 理氣健脾,和胃化痰,有助於運化水濕,防止痰濕阻滯。
- 甘草 調和諸藥,緩急止痛,使方中諸藥協調作用。
正邪兼顧,攻補兼施:
- 方中以皁刺、穿山甲為主,透膿排毒,祛除邪氣;同時配伍黃耆、當歸等補益氣血之品,扶助正氣,防止正氣受損。
- 川貝母清熱化痰,但用量較輕,主要針對兼有肺經鬱熱的情況。
古籍論述分析:
《外科心法要訣》中多次提及“托裡透膿湯”,並將其應用於多種外科瘡瘍疾病的治療,包括:
- 侵腦疽 (頭部):指出“將潰服托裡透膿湯”。
- 魚尾毒 (項部):指出“膿成者服透膿散,虛者服托裡透膿湯”。
- 瘰癧 (頸部):指出“如消之不應者,腫痛日增,勢必潰膿,宜服托裡透膿湯”。
- 乳癰 (乳房):指出“若不應,復時時跳動者,勢將潰膿,宜用托裡透膿湯”。
- 腹癰 (腹部):指出“凡下之後,腹痛不止,膿將成也。急用托裡透膿湯”。
- 米疽 (肐肢窩):指出“遲則膿成,宜服托裡透膿湯”。
- 癰疽通用: 指出“脈見洪數,其膿已成,用托裡透膿湯。”“汗下之後,腫痛不退,膿勢將成,宜用托裡透膿湯”。
《驗方新編》則指出“膿勢將成,必行托裡,服托裡透膿湯”,並根據不同部位加減用藥。
總結:
透膿湯以皁刺、穿山甲為君臣藥,配伍黃耆、當歸、川芎、乳香、白芷、陳皮、甘草等藥物,具有托毒外出、透膿排膿、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理氣健脾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瘡瘍已成膿但尚未潰破,或膿成難潰的情況。古籍中廣泛應用於多種外科瘡瘍疾病,并根據不同病症和體質進行加減,體現了其在外科臨床中的重要價值。
傳統服藥法
山甲3錢(炒),皂刺3錢,當歸3錢,生黃耆4錢,川芎2錢,陳皮1錢,半乳香1錢半(制),浙貝母1錢半,白芷3錢,甘草1錢半。
蔥白3寸為引,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排膿的功效,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透膿湯, 出處:《集成良方三百種》。 組成:山甲3錢(炒),皂刺3錢,當歸3錢,生黃耆4錢,川芎2錢,陳皮1錢,半乳香1錢半(制),浙貝母1錢半,白芷3錢,甘草1錢半。 主治:瘡成膿而未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