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解熱飲子中加入麥門冬,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生津、養陰潤肺的功效。
麥門冬味甘、微苦,性寒,入肺、心經。其清熱生津之功,可有效緩解因熱邪內擾所致的口渴、煩躁等症狀;養陰潤肺之功,能滋養肺陰,緩解因熱邪灼傷肺津所致的燥咳、咽乾等症狀。
因此,麥門冬的加入,可有效協同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生津止渴、潤肺止咳之效,對於治療熱證所致的發熱、口渴、咳嗽等症狀,具有良好的輔助作用。
「解熱飲子」方劑中包含蘆根,主要由於蘆根具備以下功效:
清熱生津:蘆根性寒,味甘,入肺、胃經,能清肺熱、除煩渴,並可生津止渴。對於熱病所致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利尿消腫:蘆根具有利尿消腫的功效,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有利於排除體內毒素,降低體溫,緩解發熱症狀。
因此,蘆根作為解熱飲子的組成部分,能有效清熱解毒、利尿消腫,達到解熱的目的。
解熱飲子中包含淡竹葉,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暑,利尿除濕: 淡竹葉性寒,味甘淡,具有清熱解暑、利尿除濕的功效。對於因暑熱引起的發熱、口渴、小便短赤等症狀,淡竹葉能有效緩解。
- 清心除煩,安神寧心: 淡竹葉還具有一定的清心除煩、安神寧心功效。對於暑熱引起的煩躁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淡竹葉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解熱飲子中加入淡竹葉,可以起到清熱解暑、利尿除濕、清心除煩等多重功效,對於暑熱引起的各種不適症狀,具有很好的緩解效果。
解熱飲子中加入葛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表: 葛根味甘性涼,入肺經,具有清熱解表、生津止渴之效。對於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頭痛、咽痛、口渴等症狀,葛根能清熱解表,緩解不適。
2. 疏散風熱: 葛根能疏散風熱,使汗出透表,達到解熱的目的。同時,葛根還能利水消腫,有助於排除體內熱毒,進一步促進機體恢復。
總而言之,葛根在解熱飲子中發揮著清熱解表、疏散風熱的功效,有助於緩解外感風熱引起的發熱症狀。
解熱飲子中包含漏蘆,主要源於其清熱解毒之功效。漏蘆,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尤其對於外感熱病、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有顯著效果。
在解熱飲子中,漏蘆可以幫助清熱瀉火,解毒消炎,輔助其他藥材共同發揮解熱功效,對於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有緩解作用。因此,漏蘆成為解熱飲子中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解熱飲子中包含犀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犀角性寒,味苦鹹,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古人認為犀角能有效治療熱病,尤其是熱毒熾盛、神昏譫語、高熱不退等症狀,故將其列入解熱飲子中。
- 稀缺珍貴: 犀角在古代被視為珍貴藥材,其功效被過度誇大,並被賦予了許多神話色彩。因此,即使其療效存在爭議,但在當時的醫學條件下,人們仍會將其作爲重要的解熱藥材使用。
然而,現今犀牛已瀕臨滅絕,犀角的使用已全面禁止。因此,現代中醫不再使用犀角,而是尋找其他替代藥材來達到相同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解熱飲子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赤遊腫」(皮膚紅腫遊走如丹毒)、「煩渴」、「渾身赤瘤」、「壯熱」,屬中醫「熱毒熾盛」之證。其病機為熱邪壅滯血分,外發肌膚,兼灼傷津液,故見紅腫、高熱、口渴。方劑以清熱解毒為主,兼顧生津止渴,符合小兒「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體質特點。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犀角屑(現多以水牛角濃縮粉替代)
- 核心藥材,清心涼血、解毒化斑,直折血分熱毒,針對「赤遊腫」「壯熱」等血熱妄行之症。
乾葛(葛根)
- 解肌退熱、生津止渴,緩解表邪未盡之發熱及熱傷津液之煩渴,兼助透發肌表熱毒。
麥門冬
- 養陰潤肺、益胃生津,匡助犀角清熱之餘耗傷的陰液,標本兼顧。
小蘆根(蘆根)&竹葉
- 二者協同清熱除煩、生津利尿,導熱從小便出。竹葉尤擅清心火,治煩渴;蘆根兼透表邪,防熱毒內陷。
漏蘆
-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專治癰腫丹毒,針對「赤瘤」「赤遊腫」局部熱毒結聚。
整體配伍邏輯
- 清熱層次分明:犀角清血分,葛根透肌表,漏蘆解局部熱毒,蘆根、竹葉瀉氣分濕熱。
- 攻補兼施:清熱藥中佐麥門冬滋陰,防苦寒傷正,契合小兒嬌嫩之體。
- 給邪出路:竹、蘆利尿,葛根解肌,令熱從二便、肌表分消。
此方體現中醫「清熱涼血、解毒透邪」之法,符合「熱者寒之」「透表護陰」的治療原則,適用於小兒實熱挾毒之證。
傳統服藥法
麥門冬、小蘆根、竹葉、乾葛、漏蘆、犀角屑。
上用水4合,藥半兩,煎1合,無問食前後,徐徐與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過量可能會引起腹瀉、嘔吐等症狀。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老年人以及有其他疾病的患者,在服用本方前,應先諮詢醫生的意見。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解熱飲子, 出處:《顱囟經》卷下。 組成:麥門冬、小蘆根、竹葉、乾葛、漏蘆、犀角屑。 主治:小兒赤遊腫,或如丹,煩渴,渾身赤瘤,壯熱。
解熱飲子, 出處:《準繩·類方》卷八。 組成:赤芍藥半兩,白芍藥半兩,當歸1兩,川芎1兩,炙甘草1兩,大黃(蒸)1兩,木鱉子(去殼)1兩。 主治:氣虛熱壅,耳內聾閉徹痛,膿血流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