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瀝化痰丸

竹瀝化痰丸

ZHU LI HUA TA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偏寒 (0.5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9%
脾經 16%
胃經 14%
大腸經 11%
肝經 11%
心經 10%
腎經 5%
膽經 2%
小腸經 2%
三焦經 2%
心包經 1%
肺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肝經
心經
腎經
膽經
小腸經
三焦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竹瀝化痰丸中加入海浮石,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化痰:海浮石性寒,味甘鹹,具有清熱化痰、軟堅散結的功效。對於痰熱阻肺、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症狀,海浮石能有效清熱化痰,改善呼吸道症狀。
  2. 利水消腫:海浮石亦能利水消腫,對於痰液壅盛、水濕停滯所致的咳嗽痰多、肢體浮腫等症狀,海浮石能促進水液代謝,利水消腫,輔助化痰止咳。

總之,海浮石在竹瀝化痰丸中起到清熱化痰、利水消腫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痰熱阻肺、咳嗽痰多等症狀,提高藥效。

竹瀝化痰丸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燥濕,助痰液排出: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燥濕之效。痰液的形成,往往與脾胃虛弱、濕氣內停有關。白朮能健脾益氣,燥濕化痰,有助於改善痰液黏稠,促進其排出。
  2. 增強藥效,緩解副作用:竹瀝性寒,清熱化痰力強,但過於寒涼易損傷脾胃。白朮性溫,可溫和脾胃,防止竹瀝寒涼之性損傷脾胃,並能增強竹瀝化痰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協調。

竹瀝化痰丸中加入橘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化痰: 橘皮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理氣解鬱、化痰止咳的功效。其揮發油成分可促進氣血運行,疏通肺氣,使痰液易於排出。
  2. 和中開胃: 橘皮能理氣健脾,增進食慾,有助於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疾病恢復。

橘皮與竹瀝、其他藥材相伍,可起到協同作用,更有效地達到化痰止咳、理氣解鬱之效,從而改善患者咳嗽、痰多等症狀。

「竹瀝化痰丸」方劑中包含「瓜簍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化痰:瓜簍子,即栝樓,性寒,味甘微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化痰、潤肺止咳、利咽開音的功效。與方劑中其他清熱化痰藥物,如竹瀝、半夏等,共同作用,可有效化解痰熱,緩解咳嗽、痰多等症狀。
  2. 降氣止咳:栝樓具有一定的降氣止咳作用,能緩解氣逆上衝引起的咳嗽、喘息等症狀。在方劑中,與其他降氣藥物配合,可更有效地止咳平喘。

竹瀝化痰丸中加入天南星,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化痰止咳: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燥濕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可針對痰多咳嗽、呼吸不暢等症狀,配合竹瀝、川貝等清熱化痰藥物,能更好地達到化痰止咳的效果。
  2. 溫肺散寒:天南星還具有溫肺散寒的功效,可針對寒邪客肺、咳嗽痰白等症狀,配合其他溫肺藥物,可起到溫肺散寒、化痰止咳的雙重作用。

竹瀝化痰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能利水滲濕,消除痰液形成的濕濁之氣;且其健脾益氣,可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進一步促進痰液的排出。此外,茯苓還具有寧心安神的作用,可緩解因痰濕阻滯心神而引起的胸悶、心悸等症狀,從而達到化痰止咳的功效。

因此,茯苓的加入既能化痰,又能健脾安神,與竹瀝等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化痰止咳、改善痰濕症狀的效果。

竹瀝化痰丸中加入黃連,主要是利用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痰液形成多與肺熱、濕熱相關,而黃連苦寒,能清肺熱、燥濕熱,同時還能解毒,對於痰熱壅肺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此外,黃連還能抑制細菌生長,有助於預防感染,進一步促進痰液的排出。

竹瀝化痰丸中加入半夏,主要是利用其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

半夏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竹瀝化痰丸主要用於治療痰濕阻肺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症狀。半夏可以燥濕化痰,將肺部的痰液化解,使之易於咳出,同時也能降逆止嘔,防止痰液向上逆流,加重咳嗽症狀。

竹瀝化痰丸中加入百部,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潤肺止咳: 百部性甘溫,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化痰止喘之效。其所含的百部鹼等成分,能抑制呼吸道炎症,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與竹瀝的清熱化痰功效相輔相成,增強藥效。

2. 驅蟲殺蟲: 百部亦有驅蟲殺蟲之效,可有效殺滅寄生於肺部的蟲體,進一步改善咳嗽、咳痰等症狀。在治療肺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時,百部能發揮較佳的療效。

竹瀝化痰丸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香附味辛、苦,性平,入肝、脾經。其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可緩解因肝氣鬱結而引起的胸悶、脅痛、痰多等症狀。竹瀝化痰丸主要針對痰多、咳嗽等症狀,而香附的理氣止痛作用可以幫助化解痰液,促進其排出。

二、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香附能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增強化痰止咳的功效。竹瀝性寒,味甘,具有清熱化痰、止咳的功效。香附的辛、苦之性可以中和竹瀝的寒性,避免寒涼傷胃,同時也使藥性更加溫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竹瀝化痰丸中加入玄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化痰止咳: 玄參性寒,味甘苦,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化痰止咳等功效。竹瀝化痰丸主治痰熱咳嗽,而玄參可清肺熱,化痰液,與竹瀝、川貝等藥材共同發揮清熱化痰作用。
  2. 滋陰降火,潤燥生津: 玄參還具有滋陰降火、潤燥生津的功效,可緩解因肺熱引起的燥咳、口乾舌燥等症狀。此功效與竹瀝的清熱解毒、生津止渴作用相輔相成,共同改善患者的肺熱症狀。

竹瀝化痰丸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其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

  1. 瀉熱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能瀉熱通便,清泄腸胃積熱,有助於緩解痰熱壅肺所致的咳嗽、胸悶等症狀。
  2. 清熱解毒:大黃亦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清除因痰熱鬱結所致的毒素,進一步促進痰液的排出,達到化痰止咳之功。

因此,竹瀝化痰丸中加入大黃,可增強其清熱化痰、通便解毒的療效,更有效地治療痰熱壅肺所致的咳嗽、胸悶等症狀。

竹瀝化痰丸中包含萊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化痰止咳:萊菔子味辛、甘,性涼,入肺、脾經。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消脹、降氣化痰的功效。與竹瀝、浙貝母等藥材搭配,能有效化解痰液,緩解咳嗽。
  2. 消食導滯:萊菔子能促進消化,消食化積,對於痰熱內阻、食積化痰者,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綜上所述,萊菔子在竹瀝化痰丸中,既能化痰止咳,又能消食導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竹瀝化痰丸中加入枳實,主要基於其行氣消積,寬胸散結的功效。枳實味苦、酸,性寒,歸脾、胃經。其具備以下兩方面的作用:

  1. 促進痰液排出:枳實能疏肝理氣,使氣機通暢,並可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化痰消積,進一步利於痰液的排出。
  2. 緩解胸悶氣促:枳實能寬胸散結,對於痰阻氣道、胸悶氣促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在竹瀝化痰丸中加入枳實,可協同其他藥材,達到化痰止咳、寬胸理氣的效果。

竹瀝化痰丸中包含輕粉,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化痰止咳: 輕粉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燥濕化痰之效,可治療熱邪壅肺、痰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配合竹瀝、川貝母等藥物,能有效清熱化痰,止咳平喘。
  2. 散結消腫,通利竅竅: 輕粉亦有散結消腫、通利竅竅之效,能治療痰熱壅塞、氣機阻滯所致的胸悶、氣喘等症。

竹瀝化痰丸中加入黃芩,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黃芩味苦寒,性寒涼,善於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竹瀝化痰丸主要功效為化痰止咳,而痰液多因熱痰、濕痰所致,黃芩能清熱化痰,去除痰液中的熱邪,使痰液更容易咳出。
  2. 配合竹瀝,增強化痰功效:竹瀝性寒,善於清熱化痰,與黃芩的清熱燥濕作用相輔相成,二者共同作用,加強化痰功效,使藥效更為顯著。

竹瀝化痰丸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潤肺止咳:杏仁性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化痰之功效。竹瀝本身也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二者合用,可協同增強潤肺止咳、化痰平喘的作用。
  2. 宣肺通竅:杏仁性善宣散,能宣肺通竅,對於痰濕阻肺、肺氣不宣導致的咳嗽、喘息、胸悶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緩解作用。竹瀝則具有清熱解毒、利咽開音的功效,與杏仁共同作用,可有效改善肺氣不通、痰液積聚的情況。

因此,竹瀝化痰丸中加入杏仁,是為了增強化痰止咳功效,並促進肺氣宣通,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竹瀝化痰丸中包含川貝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化痰: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竹瀝本身也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二者結合,能更有效地清熱化痰,緩解痰多咳嗽等症狀。
  2. 潤肺止咳:川貝母能潤肺止咳,尤其適合燥熱引起的咳嗽,如風熱咳嗽、燥咳等。竹瀝也具有潤肺的作用,二者共同作用,能有效緩解肺燥咳嗽,使患者咳痰順暢,恢復呼吸順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竹瀝化痰丸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痰火上攻」所致諸症,包含:

  1. 胸膈不暢:痰火鬱閉胸中氣機,導致痞悶、脹滿。
  2. 咳嗽喘滿:痰熱壅肺,肺失宣降,引發咳喘氣逆。
  3. 咽喉堵塞:熱痰上壅咽喉,氣道受阻,狀如梅核氣或痰黏喉間。

此類痰火證特徵為「痰黏稠黃、咳嗽聲粗、胸悶煩熱」,屬痰熱挾火之實證。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一、核心攻痰結構

  1. 竹瀝(主藥):性寒滑利,清熱化痰,直折痰火,通絡開竅。
  2. 半夏+膽南星+白礬+皂角
    • 半夏(薑製):燥濕化痰,降逆止嘔,配生薑減毒性。
    • 膽南星:化痰息風,清熱鎮驚,助竹瀝化解熱痰。
    • 白礬:酸寒收斂,湧吐頑痰,兼能清熱解毒。
    • 皂角:辛鹹走竄,滌痰開閉,輔竹瀝掃除膠結之痰。

二、輔佐調氣機

  1. 陳皮+青皮+香附
    • 理氣解鬱,破滯消積,疏肝脾之氣以助痰消(氣行則痰化)。
  2. 蘇子+杏仁
    • 降肺氣、止咳喘,針對痰阻氣逆之咳喘滿悶。

三、消導與清熱

  1. 山楂+神曲+麥芽+茱子
    • 消食導滯,斷絕生痰之源(脾運失司,食積生痰)。
  2. 黃芩
    • 苦寒清上焦火熱,治痰火之「火」源,助竹瀝清熱。

四、健脾滲濕

  • 茯苓:健脾利水,杜絕生痰之根(痰濕同源,脾為生痰之器)。

配伍邏輯與方義

  1. 化痰為本:竹瀝、半夏、膽南星、皂角等形成強力化痰網絡,針對痰火膠結之標。
  2. 標本兼治
    • 消食(山楂等)+理氣(陳皮等)治痰之因;
    • 清熱(黃芩、竹瀝)+滲濕(茯苓)調痰之性。
  3. 氣痰並調:痰阻必伴氣滯,故理氣藥貫穿全方,助痰消氣順。

總結
此方以「清熱化痰」為核心,融合滌痰、理氣、消導、健脾四法,層次分明。適用於痰熱壅盛、兼氣機鬱滯之實證,尤善治痰火膠結難咯、胸悶喘咳之急症,體現「急則攻痰,兼調氣機」的治療思路。

傳統服藥法


大半夏2兩,白礬1兩5分,皂角1兩,生薑1兩2分(水煮4味,半夏肉無白星,曬乾,去皂角,同後為末),牛膽南星1兩,青皮1兩,陳皮1兩(去白),黃芩1兩,神曲1兩,山楂1兩,麥芽1兩(炒),茱子1兩(炒),真蘇子1兩,杏仁1兩(炒),茯苓1兩,香附1兩。
上為末,加竹瀝1碗,入薑汁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0丸,食遠淡薑湯或茶任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化痰、利咽消腫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咳血肺氣腫咳嗽氣喘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多痰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竹瀝化痰丸, 出處:《活人心統》卷一。 組成:大半夏2兩,白礬1兩5分,皂角1兩,生薑1兩2分(水煮4味,半夏肉無白星,曬乾,去皂角,同後爲末),牛膽南星1兩,青皮1兩,陳皮1兩(去白),黃芩1兩,神曲1兩,山楂1兩,麥芽1兩(炒),茱子1兩(炒),真蘇子1兩,杏仁1兩(炒),茯苓1兩,香附1兩。 主治:久鬱痰火諸症。

竹瀝化痰丸,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重慶方)。 組成: 竹瀝化痰丸(《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重慶方)。)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重慶方)。組成:天冬3兩,枳實3兩,麥冬3兩,雲苓3兩,沙參3兩,瓜蔞子2兩(霜),川貝母2兩,桔梗2兩,橘皮2兩,蘇葉2兩,竹茹4兩,薄荷2兩,甘草2兩,桂枝2兩。主治:化痰平喘,止嗽理肺。 。 主治:化痰平喘,止嗽理肺。

竹瀝化痰丸, 出處:《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組成:海浮石(煅)16兩,白朮(炒)32兩,橘皮96兩,瓜蔞子32兩,南星(炙)48兩,茯苓32兩,黃連16兩,法半夏64兩,百部草32兩,南楂64兩,香附(炙)64兩,玄參(去蘆)16兩,熟軍48兩,萊菔子(炒)32兩,枳實(炒)64兩,蘇子(炒)96兩,黃芩96兩,杏仁(去皮,炒)16兩,貝母16兩。 主治:清熱化痰,快膈止嗽。主治:痰火上攻,胸膈不暢,咳嗽喘滿,咽喉堵塞。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