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
杏蘇散疏風宣肺,化痰止咳。主治外感涼燥寒證。症見發熱惡寒、頭痛無汗、咳嗽痰稀而白、鼻塞咽乾、苔白薄、脈浮或弦。
本方證為涼燥外襲,肺失宣降,痰濕內阻所致。涼燥傷及皮毛,故惡寒無汗、頭微痛。所謂頭微痛者,不似傷寒之痛甚也。
涼燥傷肺,肺失宣降,津液不布,聚而為痰,則咳嗽痰稀;涼燥束肺,肺系不利而致鼻塞咽乾;苔白脈弦為涼燥兼痰濕佐證。
《素問.至真要大論》「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之旨,治當輕宣涼燥為主,輔以理肺化痰。
方中蘇葉辛溫不燥,發表散邪,宣發肺氣,使涼燥之邪從外而散;杏仁苦溫而潤,降利肺氣,潤燥止咳,二者共為君藥。
前胡疏風散邪,降氣化痰,既協蘇葉輕宣達表,又助杏仁降氣化痰;桔梗、枳殼一升一降,助杏仁、蘇葉理肺化痰,共為臣藥。
半夏、橘皮燥濕化痰,理氣行滯;茯苓滲濕健脾以杜生痰之源;生薑、大棗調和營衛以利解表,滋脾行津以潤乾燥,是為佐藥。
甘草調和諸藥,合桔梗宣肺利咽,功兼佐使。本方乃苦溫甘辛之法,發表宣化,表裡同治之方,外可輕宣發表而解涼燥,內可理肺化痰而止咳嗽,表解痰消,肺氣調和,諸症自除。
本方雖為治療外感涼燥而設,但因涼燥乃秋令「小寒」為患,與外感風寒是同一屬性的病邪,故臨床也常用本方治療外感風寒咳嗽。
現代運用於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證屬外感涼燥(或外感風寒輕證),肺失宣降,痰濕內阻者。
傳統服藥法
引用生薑水煎服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杏蘇散, 出處:《吳鞠通醫案》。 組成:杏仁2錢,羌活1錢,生薑3片,蘇葉3錢,桔梗3錢,大棗(去核)2枚,防風2錢,甘草1錢5分。 主治:頭痛,脈浮弦不甚緊,無汗。
杏蘇散, 出處:《溫病條辨》卷一。 組成:蘇葉、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殼、甘草、生薑、大棗(去核)、橘皮、杏仁。 主治:燥傷本臟,頭微痛,惡寒,咳嗽稀痰,鼻塞嗌塞,脈弦無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