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傷風咳嗽吞劑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理氣止咳: 橘皮味辛、苦,性溫,入肺經,具有理氣寬胸、化痰止咳之效。傷風咳嗽多因風寒外襲、肺氣不利而致,橘皮能疏散風寒,理氣化痰,有助於緩解咳嗽症狀。
- 和胃降逆: 橘皮亦能和胃降逆,對於因寒邪侵襲導致的胃氣不和、胸悶氣短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的作用。
因此,橘皮在傷風咳嗽吞劑中起到疏散風寒、理氣化痰、和胃降逆的功效,有助於改善患者的咳嗽症狀。
傷風咳嗽吞劑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宣肺止咳:杏仁味苦性溫,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之效。其能疏散肺氣,化解痰濁,對於風寒咳嗽、痰多黏稠等症狀有明顯療效。
二、潤肺降氣:杏仁亦能潤肺降氣,對於因肺氣不降而導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因此,在傷風咳嗽吞劑中加入杏仁,能夠有效地緩解咳嗽症狀,起到宣肺止咳、潤肺降氣的功效。
傷風咳嗽吞劑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止咳化痰的功效。
黃芩味苦性寒,入肺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咳的功效。傷風咳嗽多因風寒襲肺,或痰熱壅肺所致,黃芩可清熱解毒,消炎止咳,並可燥濕化痰,緩解咳嗽症狀。
此外,黃芩亦可輔助其他藥材,如麻黃、杏仁等,共同發揮清熱解表、宣肺止咳的功效,更能有效改善傷風咳嗽症狀。
傷風咳嗽吞劑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疏肝理氣,止咳化痰:枳殼味苦、性寒,歸脾、肺經,具有疏肝理氣、降逆止嘔、消食化痰之功效。傷風咳嗽多因外邪侵襲,肺氣失宣,痰濁阻滯所致。枳殼能疏肝理氣,使氣機通暢,並能降逆止嘔,化痰止咳,有助於緩解咳嗽症狀。
二、輔助其他藥物發揮功效:枳殼與其他藥物配伍,能起到協同作用,例如與陳皮、半夏等藥物合用,可增強理氣化痰之效,使咳嗽症狀更快得到緩解。
總之,枳殼在傷風咳嗽吞劑中起到疏肝理氣、止咳化痰的作用,並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有助於改善咳嗽症狀。
傷風咳嗽吞劑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宣肺止咳: 桔梗味辛性平,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祛痰利咽的功效。對於風寒或風熱引起的咳嗽,桔梗能有效宣散肺氣,化解痰液,止咳平喘。
2. 利咽開音: 桔梗還具有利咽開音的作用,可緩解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對於伴隨咳嗽的咽喉不適有輔助療效。
因此,傷風咳嗽吞劑中加入桔梗,可起到宣肺止咳、利咽開音的作用,有助於緩解咳嗽症狀。
傷風咳嗽吞劑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利水滲濕,健脾和胃: 傷風咳嗽多因外邪入侵,導致肺氣失宣,痰濕阻滯。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功效,能化解痰濕,使肺氣宣暢,有利於緩解咳嗽。
二、 寧心安神,助眠止咳: 部分傷風咳嗽患者會伴隨失眠、心神不寧等症狀。茯苓亦有寧心安神的功效,有助於改善睡眠質量,進而緩解咳嗽。
傷風咳嗽吞劑中加入前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前胡味辛、性微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宣肺止咳的功效。對於風寒襲肺,症見咳嗽、鼻塞流涕、痰白清稀等症狀,前胡能有效解表散寒,宣肺止咳,改善患者的咳嗽症狀。
二、 利氣降逆,化痰止咳: 前胡還兼具利氣降逆、化痰止咳的功效。對於痰濕阻肺,症見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症狀,前胡能幫助氣機疏通,化解痰濕,緩解咳嗽症狀。
綜上所述,前胡在傷風咳嗽吞劑中起到疏風散寒、宣肺止咳、利氣降逆、化痰止咳的作用,是治療風寒咳嗽的重要藥物之一。
傷風咳嗽吞劑中加入麻黃,乃因其具有發汗解表之效,用以治療風寒襲肺所致之咳嗽。
麻黃味辛性溫,入肺經,能宣肺解表,使外感風寒之邪從汗而解,並通竅開肺,利於氣機運行,緩解咳嗽。
此方中,麻黃之用,乃取其發散風寒之效,以達解表止咳之目的,與其他藥物相配伍,更能提高療效。
傷風咳嗽吞劑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緩解咳嗽症狀:甘草味甘性平,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之效。對於風寒、風熱引起的咳嗽,甘草能緩解其引起的喉嚨癢、咳嗽不止等症狀,起到潤肺止咳的作用。
二、調和藥性:甘草被稱為「藥王」,具有調和諸藥的功效。在傷風咳嗽吞劑中,甘草可以調和各味藥材的藥性,使其藥效發揮得更加協調和全面,避免單味藥材的過於偏激,達到最佳療效。
傷風咳嗽吞劑中包含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止咳化痰: 半夏味辛、苦,性溫,入肺、脾經。其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效。傷風咳嗽常伴隨痰多、咳嗽不止,半夏能有效化解痰液,緩解咳嗽症狀。
- 清熱解毒: 半夏性溫,兼具清熱解毒之功。傷風咳嗽多由外邪入侵所致,半夏能清熱解毒,消散風邪,幫助機體恢復健康。
半夏在傷風咳嗽吞劑中,可與其他藥材配合,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止咳化痰、清熱解毒的效果,幫助患者快速康復。
傷風咳嗽吞劑中加入紫蘇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解表散寒,宣肺止咳: 紫蘇葉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的功效。對於風寒感冒引起的咳嗽、鼻塞、流涕等症狀,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 行氣寬中,止嘔降逆: 紫蘇葉還具有一定行氣寬中、止嘔降逆的功效。對於因寒邪犯肺、氣機不暢引起的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的作用。
因此,紫蘇葉在傷風咳嗽吞劑中,可有效緩解因風寒感冒引起的咳嗽等症狀,起到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傷風咳嗽吞劑」之解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風寒咳嗽,痰多氣促,鼻塞頭痛」,屬外感風寒兼有痰濕阻肺之證。風寒外襲,肺氣失宣,故見咳嗽、鼻塞頭痛;肺津不布,聚濕成痰,則痰多氣促。方劑以解表散寒、宣肺化痰為核心,針對表寒未解、肺氣壅滯之病理機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配伍與分類
解表散寒組
- 麻黃:辛溫發汗,開宣肺氣,散風寒而平喘。
- 紫蘇:辛溫解表,行氣寬中,兼化痰止咳,其揮發油可增強宣透之力。
- 前胡:微寒,降氣化痰,與麻黃、紫蘇相配,一升一降,調暢肺氣。
化痰止咳組
- 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咳,針對痰多氣促。
- 橘皮(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助半夏化肺胃痰濕。
- 苦杏仁霜:苦溫潤降,宣肺止咳,兼潤腸防燥。
- 茯苓:健脾滲濕,杜絕生痰之源。
理氣清熱組
- 枳殼:苦辛微寒,理氣寬胸,助肺氣宣降。
- 黃芩:苦寒清肺熱,防風寒鬱久化熱,為反佐之用。
調和諸藥組
- 桔梗:開宣肺氣,載藥上行,利咽排痰。
- 甘草:調和藥性,潤肺止咳。
(二)方劑思維與原理
表裡同治
- 以麻黃、紫蘇解表散寒,開皮毛而透邪;
- 配伍半夏、杏仁、陳皮等化痰降氣,解決裡證痰濕。
升降並調
- 麻黃、桔梗升宣肺氣;前胡、杏仁降氣止咳,恢復肺之宣降功能。
寒溫兼顧
- 辛溫藥(麻黃、紫蘇)散寒,佐以黃芩清肺熱,防辛燥化火。
標本兼治
- 治標(咳嗽、痰多)以化痰止咳;
- 治本(脾虛生濕)以茯苓健脾,橘皮理氣和中。
(三)製劑工藝強化藥效
- 紫蘇提油:保留揮發成分以增強解表之力。
- 水煎濃縮:提取黃芩、茯苓等非揮發性有效成分。
- 粉末與清膏混合:既保留辛散藥性(如橘皮粉),又融合水溶性成分。
三、總體功效推衍
此方以「宣肺解表」為主軸,結合「化痰理氣」,形成「散寒不助熱、化痰不傷津」的配伍特點。風寒得散則鼻塞頭痛除,肺氣通暢則咳嗽痰消,痰濕化則氣促自平,符合「風寒咳嗽兼痰濕」之核心病機。
傳統服藥法
橘皮9.6千克,苦杏仁霜3.6千克,黃芩9.6千克,枳殼9.6千克,桔梗9.6乾克,茯苓9.6千克,前胡9.6千克,麻黃9.6千克,甘草7.2千克,半夏(制)7.2千克,紫蘇14.4千克。
解表,宣肺,化痰。
上藥陳橘皮研粉過100目篩,苦杏仁霜研粉過80目篩,紫蘇提油外,先將其餘八味水煎2次,每次二至三小時,藥汁濾過,濃縮至比重1.38~1.40(熱測),成清膏;再將橘皮粉、苦杏仁霜粉先與紫蘇油拌勻,加入清膏重量200%的砂糖粉,然後與清膏攪勻,製成顆粒,乾燥,過篩,分裝,即得。每袋裝量9克。
每服半袋,日2次。嚼咽或吞服。
宜多飲水。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的功效,適合風寒咳嗽、痰多氣促、鼻塞頭痛等症狀。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氣。
- 本方有發汗解表的作用,不宜在感冒發熱、體溫較高時服用。
- 本方有宣肺止咳的作用,不宜在咳嗽痰多、氣喘明顯時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傷風咳嗽吞劑, 出處:《上海市藥品标準》。 組成:橘皮9.6kg,苦杏仁霜3.6kg,黃芩9.6kg,枳殼9.6kg,桔梗9.6kg,茯苓9.6kg,前胡9.6kg,麻黃9.6kg,甘草7.2kg,半夏(制)7.2kg,紫蘇14.4kg。 主治:解表,宣肺,化痰。主治:風寒咳嗽,痰多氣促,鼻塞頭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